释甲骨文4则

《甲骨文合集》721“八”表示冲击空气发出声音,“鱼”为意符,释为“筛”,汉代卓文君《白头吟》有言:“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表示鱼摆尾的声音“筛”在石鼓文写作“辶散”。
“筛酒”即“莤酒”,在721中应通假“祭酒”,应该指高级幕僚。国子监祭酒一类官职不是汉代才出现,应该是商代就已存在。
从甲骨文“筛”、石鼓文、《散氏盘》推断,商周“筛”、“散”、“蔡”、“祭(表国名)”发音应该接近。
所以《散氏盘》的“散氏”应该指蔡国(祭国),器主“眉眉”应为穆王世祭公谋父,金文中的“伯懋父”。
郑州“祭城”地名是受蔡国(祭国),也就是《散氏盘》“散氏”影响形成的地名。不过根据《散氏盘》地理,西周蔡国在今祭城以西。
《散氏盘》西北起于“工隹”,也就是甲骨文“工隹”,今荥阳鸿沟附近,东南至“大沽”,今管城回族区大湖村附近,则《散氏盘》地理在今荥阳、郑州一带。
《散氏盘》“井”“廼”“登”“州”“(虘又)”等诸多地名都是甲骨文出现的地名,可以确定甲骨文若干地名的相对位置。《散氏盘》“原道”应为夏朝都城“原”,“周道”为西周周国,“芻道”为西周楚国,“同道”为西周楚国附近桐国,伊尹放太甲于桐的“桐”。“井邑”为商代井方,西周井国,商汤景亳之命发生地。
《散氏盘》地理显示,绝大多数夏朝、商朝都城都位于今荥阳、郑州一带。
元朝为了国祚长久,有意变乱中原的历史,将河川改名为贾鲁河,将“汳水”改名为熊儿河,也就是《散氏盘》中“厂湶(阪泉)”,是中原地理大混乱的主要原因。
2《甲骨文合集》29695左方字符表高大,释为“鞠”,为声符,右方手为意符,释为“俱”,具备。
《麦方尊》“乘于赤旂舟。從。死咸。”“死”应为“俱”,都完成了。《师獣簋》“余令女死我家。”不通,“死”应为“俱”,管理意。《卯簋盖》“乃先且考死公室。昔乃且亦既令乃父死人。”“死”应为“俱”,第一个表示“都”,第二个“俱司”通假“居摄”,表示所有权力属于天子,卿士只是代理王权处理事务。《汉书·高相传》“及王莽居摄”。
中国文化忌讳直接说“死”字,更不可能铸在千秋万载的青铜器上。如《红楼梦》黛玉啐道:“大清早起'死'呀'活'的,也不忌讳!”
现在西周金文中历法概念“既死霸”应为“既俱霸”,表示下弦。
《白父盨》“隹卅又三年八月。既死(应为“俱”)辛卯。王才成周。”可推知此时间为周宣王三十三年八月下弦辛卯,公元前793年8月6日,7日6:22下弦。
《白父盨》时间与宣王器《士山盘》《走马休盘》《膳夫山鼎》《四十二年逨鼎》相吻合。与《诗经》比对,可知《士山盘》《膳夫山鼎》的器主“山”是《诗经》中的“仲山甫”,《走马休盘》的器主是《诗经》中的“程伯休父”。《膳夫山鼎》中的“南宫乎”就是《诗经》“南仲”。
周宣王世起始于公元前825年。《四十二年逨鼎》属于宣王世,《四十三年逨鼎》属于厉王世,刚好可以推出厉王世、共和时期、宣王世的时间。
《甲骨文合集》32278第五条卜辞,跪着的人颈部一横,无头,释为“斩”,本意是砍头。《说文》“也”注:者,断也。首部,也。《周礼》掌戮注曰:斩以鈇钺。若今腰斩也。杀以刀刃,若今弃市也。本谓斩人,引申为凡绝之偁。
甲骨文出现很多刑罚词汇,如“斩”“刖”“髡”“膑”,显示了商朝严刑峻法的一面。
其中“刖”和“斩”的构字法类似,“刖”是在足部画一圈而无足,“斩”是颈部一横而无头,均标志行刑部位,及行刑后砍去的部分。
《甲骨文合集》32580表示长形物刺透一厚层,又刺透一薄层字形,释为“鉥”,长针。从刿目鉥心看,触目惊心的“触”从“鉥”演化而来。32580“鉥”通假“追”,一种祭祀。
甲骨文“鉥”与《甲骨文合集》21149“搠”构字法类似,都是表示穿透很多层的尖锐物。而且这两个字都是名词、动词合一,既可以表示物“鉥”“槊”,也可以表示动作,刺。如曹操横槊赋诗,可用21149这个字。
"鉥”“搠”意义接近、发音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