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甲骨文5则

《甲骨文合集》9637-9642中出现的地名“南林”,《作册吴盉》显示穆王三十年在“(甹兄)”南林举行执驹礼。“南林”属于“(甹兄)”。
“(甹兄)”在《散氏盘》中出现,应为春秋郑国的匡邑,靠近“考城”,也就是《散氏盘》属于虎方的“考”,虎方应为胡国。“芻道”应为西周楚国。
《后汉书》“有匡城。有蒲城。有祭城。己吾有大棘鄉。有首鄉。考城”
《后汉书邓寇列传》“遣禹護復漢將軍鄧曄、輔漢將軍于匡,擊破岑於鄧”,“匡”也靠近“邓”,即甲骨文“登”邑,《散氏盘》“登”邑,西周邓国。从《散氏盘》地理推断,“(甹兄)/匡”“登”位于今郑州金水区和中原区交界地带附近。
则商朝“南林”,周朝曾属于匡的“南林”,大致在今州金水区和中原区交界地带附近。
2《甲骨文合集》36891出现三座城邑,分别为“犅”“麦”“洒”。
所以36891出现的“麦”应为关公走麦城之地。“洒”应为《散氏盘》“散氏”,西周蔡国。
《散氏盘》“州”“隰”“虞”“虎”“登”等,分别是楚国周围的州国、息国、虞国、胡国、邓国。楚国周围的小国基本都在《散氏盘》出现,进一步证明《散氏盘》“芻道”为西周楚国。
“虎”即虎方,《散氏盘》“原道”为周朝原国,夏朝都城“原”。
元朝将河川改名为贾鲁河,将《散氏盘》“厂湶”(汉水、汳水)改名为熊儿河,是中原地理大混乱的主要原因。
商朝“犅”邑,周朝江国大致应该在今郑州金水区附近。
37411“蓬”为地名,靠近召方,召方应为北巢,《班簋》中“巢”,郑国鄵邑。商周南巢一般写作“(虘又)”,《散氏盘》中出现,应在今郑州管城回族区南曹乡某处,南曹是受夏朝南巢影响形成的地名。
“蓬”应为蓬池,周朝宋国地,《汉书.地理志》作逢池。
《散氏盘》“芻道”应为西周楚国,在今郑州中部,则商代蓬池应在今郑州中部附近。
元代将河川改名为贾鲁河是中原地理大混乱的主要原因。
《甲骨文合集》37411飞絮状,两个“丰”字表示蓬松,漂浮,释为“蓬”,一种草,子实有毛。《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之“蓬”形容头发松散、杂乱而像蓬草。
37411“蓬”为地名,靠近召方,召方应为北巢,《班簋》中“巢”,郑国鄵邑。商周南巢一般写作“(虘又)”,《散氏盘》中出现,应在今郑州管城回族区南曹乡某处,南曹是受夏朝南巢影响形成的地名。
“蓬”应为蓬池,周朝宋国地,《汉书.地理志》作逢池。
《散氏盘》“芻道”应为西周楚国,在今郑州中部,则商代蓬池应在今郑州中部附近。
元代将河川改名为贾鲁河是中原地理大混乱的主要原因。
4《甲骨文合集》11525、13494、13852、17341等以“丰”为声符和意符,表示毛或者草之间孔隙大,释为“芃”,《诗经·鄘风·载驰》:“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在13852中“芃”通假“祊”,指在宗庙门内祭祀。《甲骨文合集》19670“亨”以“芃”为声符,两者为相关字。


5《甲骨文合集》19670以“芃”为声符和意思,以“行”为意符,释为“亨”,表示每一处都通畅。如果指人,则每一处毛孔都通畅。如果指社会,则每一家农户,每一处饭庄,每一个微小的单位都顺利,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亨”是《易经》中最常提到的一种状态,元亨利贞。
甲骨文“亨”是以“芃”为声符的形声字。“芃”见《甲骨文合集》11525、13494、13852等。
《甲骨文合集》19670以“芃”为声符和意思,以“行”为意符,释为“亨”,表示每一处都通畅。如果指人,则每一处毛孔都通畅。如果指社会,则每一家农户,每一处饭庄,每一个微小的单位都顺利,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亨”是《易经》中最常提到的一种状态,元亨利贞。
甲骨文“亨”是以“芃”为声符的形声字。“芃”见《甲骨文合集》11525、13494、1385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