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甲骨文6则

标签:
收藏文化杂谈 |
《甲骨文合集》24945两个正方形表示本质一样,两个“E”形表示细节一样,此为会意字,释为“俦”,辈,同类。《三国志·魏书·管宁传》“申公、枚乘、周党、樊英之俦,测其渊源,览其清浊,未有厉俗独行若宁者也。”
24945商王饮酒的“俦室”为明堂西室,后世称为“总章”。从《甲骨文合集》24940至24945可以了解商代明堂,也就是“四阿重屋”的一部分结构,“血室”是明堂北室,后世称为“玄室”;“南室”为明堂南室,后世称为“明堂”。
甲骨文“俦”通假《诗经》中“逑”“仇”等。《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逑,匹也。”《诗经·大雅·皇矣》“帝谓文王,询尔仇方”。
《散氏盘》中“芻仇”应指卫国都城“楚丘”。临近“芻道”,即西周楚国。《诗经·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地理可以与楚国周边地理比对。“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堂”应指甲骨文“唐”,“京”应为楚国附近“津”。
元朝将河川改名为贾鲁河,是中原地理混乱的主要原因。
2《甲骨文合集》40711(鸟)向上飞,释为“翥”。战国·屈原《楚辞·远游》鸾鸟轩翥而翔飞。
有些情况写作“跱”,唐
孟棨
《本事诗·高逸》:“笔迹遒利,凤跱龙拏。”唐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凤跱龙蹲,犹临咫尺。”
在40711中通假“祝”或者“致”,指祭祀。
《甲骨文合集》40711(鸟)向上飞,释为“翥”。战国·屈原《楚辞·远游》鸾鸟轩翥而翔飞。
有些情况写作“跱”,唐
孟棨 《本事诗·高逸》:“笔迹遒利,凤跱龙拏。”唐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凤跱龙蹲,犹临咫尺。”
在40711中通假“祝”或者“致”,指祭祀。
3《甲骨文合集》24942、24943“血室”应为明堂玄室,24945中“俦室”应为明堂西室总章,24939、24940“南室”应为明堂南室。
《虢季子白盘》“周庙宣榭”应指周宗庙的玄室,相当于甲骨文“血室”。
王勃《滕王阁序》“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中“宣室”通甲骨文“血室”。
明堂北室从商朝到唐朝的发展轨迹是,商朝“血室”——周朝“宣榭”——唐朝“宣室”。
从甲骨文明堂结构分析,商朝四阿重屋结构应该类似于山西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商周帝王大墓、明堂都建成空心十字形,应该与当时对天堂形象的崇拜有关。古波斯天堂花园式建筑与此同源。
根据《大唐西域记》地理,古波斯应为“白水城”,位于“鲁迷”和“大秦国”之间。鲁迷应为《丝路山水地图》“鲁城”,耶律楚材《西游录》“阿里马”,也就是《波斯列王纪》古罗马。“大秦国”,根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李白《大猎赋》地理,应位于今哈密沁城乡附近,此地产生景教(西方称为基督教),也就是《波斯列王纪》汉译本现在翻译为“中国”者,应该按照《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音译为大秦国。
《波斯列王纪》记载从罗马和中国调兵需要两周左右,明显不是现代所认为的罗马和中国。
由此推演,受古波斯语影响的英文paradise(天堂)在汉语中的字根是“蓬莱”,在梵语中是“涅槃”的“槃”。
《甲骨文合集》24942、24943“血室”应为明堂玄室,24945中“俦室”应为明堂西室总章,24939、24940“南室”应为明堂南室。
《虢季子白盘》“周庙宣榭”应指周宗庙的玄室,相当于甲骨文“血室”。
王勃《滕王阁序》“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中“宣室”通甲骨文“血室”。
明堂北室从商朝到唐朝的发展轨迹是,商朝“血室”——周朝“宣榭”——唐朝“宣室”。
从甲骨文明堂结构分析,商朝四阿重屋结构应该类似于山西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商周帝王大墓、明堂都建成空心十字形,应该与当时对天堂形象的崇拜有关。古波斯天堂花园式建筑与此同源。
根据《大唐西域记》地理,古波斯应为“白水城”,位于“鲁迷”和“大秦国”之间。鲁迷应为《丝路山水地图》“鲁城”,耶律楚材《西游录》“阿里马”,也就是《波斯列王纪》古罗马。“大秦国”,根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李白《大猎赋》地理,应位于今哈密沁城乡附近,此地产生景教(西方称为基督教),也就是《波斯列王纪》汉译本现在翻译为“中国”者,应该按照《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音译为大秦国。
《波斯列王纪》记载从罗马和中国调兵需要两周左右,明显不是现代所认为的罗马和中国。
由此推演,受古波斯语影响的英文paradise(天堂)在汉语中的字根是“蓬莱”,在梵语中是“涅槃”的“槃”。
4甲骨文中头很大的动物,没有四肢,以“曰”为声符,释为“蜮”,神话传说中是一种在水里暗中害人的怪物,口含沙粒射人或射人的影子被射中的就要生疮,被射中影子的也要生病。“含沙射影”说的是“蜮”。
既然是喜欢躲在沙子里的鱼,怀疑是“鲬”,也叫淡甲、狗腿鱼、辫子鱼等。周成王时,扬州献鰅。鰅表面有斑纹,也可能是甲骨文“蜮”。在《甲骨文合集》33212是地名。中原地名发音类似“蜮”的共有四处,一为《散氏盘》西虞,在今荥阳;二为东虞,《散氏盘》写作“虞”,夏朝有虞氏,在《散氏盘》“芻道”附近,西周楚国,大致在今郑州中部;三为邘,春秋郑邑,《散氏盘》“州”“隰”“原(夏朝都城)”等和郑国有关的城邑都在今郑州金水区,所以邘应在今郑州金水区;四为鄅,在东虞东方。
33212仅出现一个地名“蜮”,无法判断是四个中的哪一个。


5《甲骨文合集》1100、11248等上方一个线段,数学概念,释为“出”。“唱的哪出戏”还残存甲骨文原意。“出”为声符,“足”为意符,释为“躇”,表示站在某地不动。现代口语“杵在那儿”用的是甲骨文“躇”原意。
《诗经·绵》“曰止曰时”的“止”应通假甲骨文“躇”,表示止息。《周易·小畜》“既雨既处”的“处”应通假甲骨文“躇”。
甲骨文常见“除躇”固定用法,应通假“出次”,占卜天子避开正寝、出郊外暂住是否吉利。
《甲骨文合集》1100、11248等上方一个线段,数学概念,释为“出”。“唱的哪出戏”还残存甲骨文原意。“出”为声符,“足”为意符,释为“躇”,表示站在某地不动。现代口语“杵在那儿”用的是甲骨文“躇”原意。
《诗经·绵》“曰止曰时”的“止”应通假甲骨文“躇”,表示止息。《周易·小畜》“既雨既处”的“处”应通假甲骨文“躇”。
甲骨文常见“除躇”固定用法,应通假“出次”,占卜天子避开正寝、出郊外暂住是否吉利。
6《甲骨文合集》12830以数学概念线段“出”为声符,“想一出是一出”,大致相当于线段的意思,以两足为意符,释为“蹰”,走一小段距离。
此字与11248“躇”发音、字形非常接近,极易混淆。但是观察甲骨文字形,意义也很容易区分,“躇”表示站在一地不动,“蹰”表示走一小段距离。
《甲骨文合集》12830以数学概念线段“出”为声符,“想一出是一出”,大致相当于线段的意思,以两足为意符,释为“蹰”,走一小段距离。
此字与11248“躇”发音、字形非常接近,极易混淆。但是观察甲骨文字形,意义也很容易区分,“躇”表示站在一地不动,“蹰”表示走一小段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