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甲骨文5则

标签:
历史收藏文化杂谈 |
《甲骨文合集》5976地名飘扬的“王”形表示遮蔽光线,释为“蔀”,以“蔀”为声符,以“酉”为意符,释为“馞”,指酒香浓郁。《诗经•载芟》“有飶其香,邦家之光”的“飶”应该通“馞”。
再以“馞”为声符,倒山形表示天空,释为“泊”,表示天的淡泊、恬静。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5976“泊”是地名,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指“波泽”,《周礼·夏官·职方氏》豫州,其川滎雒,其浸波溠。大致在今郑州金水区。
另一种是商都“亳”,《散氏盘》中写作“播”,根据《散氏盘》地理,“播”应位于“芻道”,西周楚国以东,大致在今郑州管城回族区。
“播”临近“城”“楮”“木”,分别是周朝郕国、黄国竹邑,商朝師国木邑。此木邑不是牧野,在牧野东南。
元朝将河川改名为贾鲁河是中原地理混乱的主要原因。
5976“泊”指波泽的可能性大。
2《甲骨文合集》9444-9446字形以“矢”为声符,以直线向两方无限延伸为意符,释为“直”,是一个数学概念,直线。9444-9446“直”通假“植或者“稚”。《诗经·鲁颂·閟宫》“稙稚菽麦。”毛传:“先种曰稙,后种曰稚。”从字形沿革来看,通假“稙”的可能性大些。
《甲骨文合集》7861“貞王大直于鲜”,“直”通假“职”,天子收取诸侯的贡品称为“职”,诸侯向天子进贡称为“贡”,见唐朝画家阎立本《职贡图》。7861商王在“鲜”收取诸侯贡品,中原有两座发音接近鲜的城邑,根据《散氏盘》,一为西虞的“鲜”邑,一为“瀗”邑,可能是卫国“鹹”邑,因为“芻仇”应为卫国都城“楚丘”,所以周朝卫国应在今黄河以南郑州境内。元朝将河川改名为贾鲁河,造成中原地理大混乱。
《九年卫鼎》“王大黹”是周恭王九年正月下弦,公元前920年2月3日,恭王收取诸侯贡品。矩伯为《穆天子传》毕矩,《大克鼎》《小克鼎》器主毕克之孙,穆王世三公毕桓之子,西周中期三公益公,厉王世毕鲜之祖。由此推之,《鲜盘》器主应为芮伯良夫。
根据《毕伯克鼎》推知,毕矩为芮国国君,此时代表芮国献上贡品,根据《九年卫鼎》,与当时卫国国君“裘”可能有一些贡品交换。
《甲骨文合集》9444-9446字形以“矢”为声符,以直线向两方无限延伸为意符,释为“直”,是一个数学概念,直线。9444-9446“直”通假“植或者“稚”。《诗经·鲁颂·閟宫》“稙稚菽麦。”毛传:“先种曰稙,后种曰稚。”从字形沿革来看,通假“稙”的可能性大些。
《甲骨文合集》7861“貞王大直于鲜”,“直”通假“职”,天子收取诸侯的贡品称为“职”,诸侯向天子进贡称为“贡”,见唐朝画家阎立本《职贡图》。7861商王在“鲜”收取诸侯贡品,中原有两座发音接近鲜的城邑,根据《散氏盘》,一为西虞的“鲜”邑,一为“瀗”邑,可能是卫国“鹹”邑,因为“芻仇”应为卫国都城“楚丘”,所以周朝卫国应在今黄河以南郑州境内。元朝将河川改名为贾鲁河,造成中原地理大混乱。
《九年卫鼎》“王大黹”是周恭王九年正月下弦,公元前920年2月3日,恭王收取诸侯贡品。矩伯为《穆天子传》毕矩,《大克鼎》《小克鼎》器主毕克之孙,穆王世三公毕桓之子,西周中期三公益公,厉王世毕鲜之祖。由此推之,《鲜盘》器主应为芮伯良夫。
根据《毕伯克鼎》推知,毕矩为芮国国君,此时代表芮国献上贡品,根据《九年卫鼎》,与当时卫国国君“裘”可能有一些贡品交换。
3《甲骨文合集》29690、36775、37474以毛发或者草木蓬松状“芃”为声符,以手持棍棒状为意符,释为“榜”,表示用竹木等棍棒击打。《史记·卷八九·张耳陈馀传》:「吏治榜笞数千。」《新唐书·卷一六七·王播传》:「穷治其奸,皆榜死。」
现代东北方言“胖揍”的“胖”继承自甲骨文“榜”。
《敔簋》追击南淮夷至伊、班、长、榜,“伊”应为甲骨文“義京”,春秋郑国“佚”邑。“班”为《五祀卫鼎》中卫国附近“豳”。“长”为长坂坡,甲骨文写作“长”。“榜”即西周旁京。《散氏盘》“工隹”为甲骨文“工隹”,今荥阳鸿沟附近,“大沽”为今郑州管城区大湖村。“芻道”应为西周楚国,在今郑州中部附近,所以西周旁京应为楚国附近彭城。
西周修筑旁京留下清晰的时间线。毛班受命靖东国在穆王四年八月初一,穆王十七年末出发西征昆仑,十八年,公元前945年到达昆仑祭祀周朝建立一百周年,故修建旁京在《班簋》时间和西征昆仑之间。
《高卣》“隹十又二月王初脩旁。唯還在周。辰才庚申。王饮西宫。烝”。西周烝祭一般在十一月或者十二月朔日,此次在十二月朔日,故推算在周穆王六年十二月朔日,公元前957年11月24日,庚申。此时刚开始修建旁京。
《士上卣》“才五月既望辛酉”仍在修建旁京,应为周穆王九年五月望日辛酉,公元前954年5月14日,穆王在宗周举行夏季的禴祭。旁京修建历时数年。
故《静卣》等涉及旁京的活动都应该在公元前954年以后。
《甲骨文合集》29690、36775、37474以毛发或者草木蓬松状“芃”为声符,以手持棍棒状为意符,释为“榜”,表示用竹木等棍棒击打。《史记·卷八九·张耳陈馀传》:「吏治榜笞数千。」《新唐书·卷一六七·王播传》:「穷治其奸,皆榜死。」
现代东北方言“胖揍”的“胖”继承自甲骨文“榜”。
《敔簋》追击南淮夷至伊、班、长、榜,“伊”应为甲骨文“義京”,春秋郑国“佚”邑。“班”为《五祀卫鼎》中卫国附近“豳”。“长”为长坂坡,甲骨文写作“长”。“榜”即西周旁京。《散氏盘》“工隹”为甲骨文“工隹”,今荥阳鸿沟附近,“大沽”为今郑州管城区大湖村。“芻道”应为西周楚国,在今郑州中部附近,所以西周旁京应为楚国附近彭城。
西周修筑旁京留下清晰的时间线。毛班受命靖东国在穆王四年八月初一,穆王十七年末出发西征昆仑,十八年,公元前945年到达昆仑祭祀周朝建立一百周年,故修建旁京在《班簋》时间和西征昆仑之间。
《高卣》“隹十又二月王初脩旁。唯還在周。辰才庚申。王饮西宫。烝”。西周烝祭一般在十一月或者十二月朔日,此次在十二月朔日,故推算在周穆王六年十二月朔日,公元前957年11月24日,庚申。此时刚开始修建旁京。
《士上卣》“才五月既望辛酉”仍在修建旁京,应为周穆王九年五月望日辛酉,公元前954年5月14日,穆王在宗周举行夏季的禴祭。旁京修建历时数年。
故《静卣》等涉及旁京的活动都应该在公元前954年以后。
4《甲骨文合集》18837、32770反复转折之象,是一个数学概念,表示转180度,释为“转”。从甲骨文可知“折”指转90度。甲骨文凡是有“转”字符者,发音均与“转”接近。
比如《甲骨文合集》18015以“转”为声符,以人歌唱为意符,释为“啭”。汉乐府“啭”因其特有的曲调和唱法等特点而著名,如《春莺啭》《五更啭》《莫才人啭》。中国商代时即有“啭”类型的音乐。
李肇《唐国史补》中记录了开元年间的“李八郎善歌”之事。这里的“李八郎”指的是唐代歌唱家李衮,即“及啭喉一发,乐人皆大惊”。“啭”主要是喉部之声,疑类似今蒙古族呼麦。
《甲骨文合集》18837、32770反复转折之象,是一个数学概念,表示转180度,释为“转”。从甲骨文可知“折”指转90度。甲骨文凡是有“转”字符者,发音均与“转”接近。
比如《甲骨文合集》18015以“转”为声符,以人歌唱为意符,释为“啭”。汉乐府“啭”因其特有的曲调和唱法等特点而著名,如《春莺啭》《五更啭》《莫才人啭》。中国商代时即有“啭”类型的音乐。
李肇《唐国史补》中记录了开元年间的“李八郎善歌”之事。这里的“李八郎”指的是唐代歌唱家李衮,即“及啭喉一发,乐人皆大惊”。“啭”主要是喉部之声,疑类似今蒙古族呼麦。
5《甲骨文合集》17230以“刀”为意符,以“转”为声符,释为“剸”,割、割断。《礼记·文王世子》“其刑罪,则纤剸”。
《甲骨文合集》18837、32770反复转折之象,是一个数学概念,表示转180度,释为“转”。从甲骨文可知“折”指转90度。甲骨文凡是有“转”字符者,发音均与“转”接近。
比如《甲骨文合集》18015以“转”为声符,以人歌唱为意符,释为“啭”。如汉乐府《春莺啭》《五更啭》《莫才人啭》。中国商代时即有“啭”类型的音乐。
甲骨文“剸”“转”“啭”是相关字,其中“剸”“啭”是以“转”为声符的形声字。
《甲骨文合集》17230以“刀”为意符,以“转”为声符,释为“剸”,割、割断。《礼记·文王世子》“其刑罪,则纤剸”。
《甲骨文合集》18837、32770反复转折之象,是一个数学概念,表示转180度,释为“转”。从甲骨文可知“折”指转90度。甲骨文凡是有“转”字符者,发音均与“转”接近。
比如《甲骨文合集》18015以“转”为声符,以人歌唱为意符,释为“啭”。如汉乐府《春莺啭》《五更啭》《莫才人啭》。中国商代时即有“啭”类型的音乐。
甲骨文“剸”“转”“啭”是相关字,其中“剸”“啭”是以“转”为声符的形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