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释甲骨文9则

(2023-03-15 15:06:02)
标签:

历史

收藏

文化

杂谈

1《甲骨文合集》36475“表示下垂,表示向上长,手为意符,释为,不顺从。

根据36475其他地名,商朝邑应为周朝纪国邑。
东单相当于周朝国,则《散氏盘》单道,西周单国,位于的西方。

"大致相当于夏朝有施氏,商朝師国,周朝诗国。甲骨文出现的師木为師国木邑,在《散氏盘》中写作

《散氏盘》中”“阝美发音相似,都位于邑西北。为张郃故乡阝美为商朝旧都
《散氏盘》显示卫国和都位于黄河以南。元朝将河川改名为贾鲁河,造成中原地理大混乱,需要根据西周第一手地理资料《散氏盘》正本清源。

释甲骨文9则
2《甲骨文合集》36475第二条卜辞,左侧表示刺入、插入,释为,为声符,右侧为意符,释为,指草木滋长、繁殖。枝叶繁茂。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緑叶发华滋。
36475中为地名,商朝邑,对应周朝纪国鄑邑。
36475共出现5个地名,应为周朝纪国郚邑,东单应为周朝谭国,应为周朝诗国,应为周朝纪国鄑邑。

因为甲骨文地名師木应为師国木邑,对应《散氏盘》邑,大致在今郑州管城回族区南曹乡附近,所以甲骨文中的邑、东单、師国、邑都应该在今郑州管城回族区。
5个地名都在今郑州,说明周朝齐、鲁都在今郑州附近,商周时期今山东半岛和大陆有海峡相隔,后被黄河强大的造陆能力填平。
沧海桑田,不能用现代地理直接解释商周地理。

释甲骨文9则
3
《甲骨文合集》36773“来”字符,加两手两足字形,释为“勑”,通“持”,本意是主持丧祭或宗庙社稷祭祀之事。《仪礼·丧服》:“何以不贰斩也?持重於大宗者,降其小宗也。” 胡培翚 正义:“持重,谓主持宗庙祭祀之重。”《汉书·师丹传》:“陛下既继体先帝,持重大宗,承宗庙天地社稷之祀,义不得復奉 定陶共皇 祭入其庙。”

现代“主持”的“持”也是从商代“勑”,主持丧祭或宗庙社稷祭祀的意义演化来的。
后引申为庄重,如“矜持”中的“持”。
《诗经》《赉》篇可能通假甲骨文“勑”,表示周武王主持宗庙祭祀。
36773商朝“勑”邑,因为靠近“元”,应为春秋郑国附近的“絺”邑。《散氏盘》西北“工隹”应为甲骨文“工隹”,今荥阳鸿沟附近,东南“大沽”,应为今郑州管城回族区大湖村附近,所以《散氏盘》“原道”应为周朝原国,夏朝故都“原”,在今贾鲁河附近。
则商朝“勑”邑,周朝“絺”邑,应在今贾鲁河转弯处附近。贾鲁河应为商周河川,元朝将河川改名为贾鲁河,是中原地理大混乱的主要原因。
释甲骨文9则
4《甲骨文合集》1781皮肤的表面释为,在此卜辞中应通假,一种祭祀。
1781“可以与3042“8364“对照观看,逐渐由表及里。
释甲骨文9则

释甲骨文9则

释甲骨文9则
5
《甲骨文合集》3042长毛的部分释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042“1781“8364“是相关字。指皮肤表面,指长汗毛的部分,指皮肉之间。
《甲骨文合集》8364“为地名,可能指南巢、也可能指北巢。北巢在甲骨文中写作召方,在西周金文写作,应为春秋郑国鄵邑。
南巢在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一般写作(虘又),《散氏盘》显示(虘又)在今郑州管城回族区南曹乡附近。南曹乡是受夏朝南巢影响形成的地名,至少具有4000年历史。

释甲骨文9则
6
《甲骨文合集》2856全身颤抖状释为“孱”或者“颤”,无法根据上下文推断其意义。如果指祭祀的话,可能通“忏”。

《甲骨文合集》18053以“女(汝)”为声符,以下垂摇摆状为意符,释为“蕤”,衣服帐幔或其他物体上的悬垂饰物。《说文》:“蕤,草木华垂貌。”
甲骨文中一字形与“疾”类似,区别在于腿部毛刺状,释为“跔”。天寒筋脉抽搐。《周书·太子晋》“师旷躅其足,太子问之,曰,天寒足跔。”
甲骨文是静态文字,要表现动态,故以毛刺状表示,“孱”“蕤”“跔”都是此类构字法。
释甲骨文9则

释甲骨文9则

释甲骨文9则

7《甲骨文合集》2862为声符,以祭祀用舟为意符,释为,古代用牲畜的血涂器物的缝隙。《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不以累臣衅鼓。
2862“18059“是相关字。

释甲骨文9则

释甲骨文9则
8
《甲骨文合集》20783表示正方形四个直角中的一个直角,是一个数学概念,释为“折”。杜牧《 阿房宫赋》“骊山北构而西折”,转折,都是用的甲骨文初始意义。

甲骨文中数学概念比较多,如“角”,表示圆周长的“员”等,商朝时中国数学比较发达。
释甲骨文9则
9《甲骨文合集》4720上方房顶状,下方为声符,释为,用芦苇、茅草盖的房顶。《诗经·小雅·甫田》曾孙之稼,如茨如梁
甲骨文表示房顶的和表示白蒺藜的是两个字。
释甲骨文9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释甲骨文7则
后一篇:释甲骨文2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