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甲骨文7则

标签:
历史收藏文化杂谈 |
“呺”作为地名可能通商朝“攸”国“孝”邑。商朝“攸”国在《散氏盘》中写作“(攸火)”,当时和“州”“(亯京)”一起属于东虢,“州”为甲骨文“州”邑,“(亯京)”为甲骨文“(亯京)”,商朝都城“相”。
《散氏盘》时期“孝”属于“虎”国,即商周“虎方”,因靠近西周楚国“芻道”,应为周朝胡国。
《散氏盘》铭文“虎、孝、倫、丰父”,说明当时孝邑、夏朝的倫邑、丰邑当时都属于胡国。
商代地名“棂”,应为《散氏盘》地名“陵陵”。《散氏盘》西北起于“工隹”,即甲骨文“工隹”,今荥阳鸿沟一带,东南至“大沽”,今郑州管城回族区大湖村。“芻道”应为西周楚国,大致在今郑州中部,所以“陵陵”应为楚国附近的“零陵”。
《散氏盘》“州”“隰”“登”“教”“虎”等,应该分别是楚国附近的州国、息国、邓国、绞国、胡国,楚国附近小国都在《散氏盘》铭文出现,可进一步证明《散氏盘》“芻道”为西周楚国。“州”“隰”“登”“教”“虎”分别对应甲骨文“州”“隰”“登”“角”“虎方”。
《散氏盘》“陵陵”靠近“(阝美)”“刚”,“(阝美)”为原来的商朝都城“沫”,“刚”通假甲骨文“犅”邑,为楚国附近的江国。
3《甲骨文合集》27985上方弧形表示边缘,下方是一根大而有力的羽毛,释为“翨”,《说文解字·羽部》:「
翨
,鸟之彊羽猛者。」一般是尾部、翅膀末端的长羽。
“危方翨典(册口)翘方,王受又”通假“危方饬殿屎谯方,王受又”。“殿屎”《诗经·大雅·板》“民之方殿屎,则莫我敢葵。” 毛传:“殿屎,呻吟也。”
危方整饬民众痛苦呻吟的谯方,“王受又”应为“王受之又”的省略语,“之”应为后土女娲的尊称,《诗经》中写作“神之”。
27985卜辞体现了商朝民本思想,一些行政举措是为了解除人民的痛苦。
4《甲骨文合集》30428丝结'纇”作为声符,薛传均《说文答问疏证自序》:“如玉之有瑕,丝之有纇。”下方老人拄着拐杖形容体弱,释为“羸”。汉· 贾谊《论积贮疏》
皆羸老之卒。《左传·桓公六年》:“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 杜预
注:“羸,弱也。”
30428“其酒羸于河”通假“其酒酹于河”。
5《甲骨文合集》30431地名,一个人头部大而外扩释为“侈”,放纵,放肆。《荀子·正论》:“暴国侈君,安能诛之。”
祭祀名左侧表示用竹篾或者绳索围绕扎牢的动作,释为“箍”,为声符,右侧“刀”为意符,释为“辜”,在此条卜辞里指将祭牲分解辜祭于河。《周礼·夏官·小子》:“凡沉辜侯禳,饰其牲。”
30431“王其田侈,辜于河”,因为“侈”邑靠近“河”,所以推测此“侈”邑为周朝“絺”,周朝苏忿生原来辖有的“温、原、絺、樊、隰、攒茅、向、盟、州、陉、聩、怀”,“原”为《散氏盘》“原道”,夏朝都城“原”,“隰”为《散氏盘》敖国划给散氏的“隰”,“州”为《散氏盘》“州”邑,当时属于东虢,“向”为《散氏盘》“降”,综上,商朝“侈”邑应在《散氏盘》靠近“原道”附近。
则30431“河”应指商周河川,大致相当于今郑州贾鲁河,元朝将河川改名为贾鲁河,造成中原地理大混乱。
6《甲骨文合集》30439以“网”为声符,以“矢”为意符,释为“挽”,“挽弓当挽强”。再以“挽”为声符,以“刀”为意符,释为“刎”。“貞其刎于河”通假“貞其浮于河”。“浮”是一种祭祀,水上放灯是“浮”,将粽子投入水中是“沉”。
《诗经·皇矣》“是绝是忽”,“忽”通假甲骨文“刎”。
现代山东方言“稳”,表示东西禁得住放,从一个侧面说明“刎”“浮”在商代时发音同源。
30439的“河”应指河川,根据《穆天子传》,嚣位于河川沿岸,即《散氏盘》敖国(逌),敖国将隰和畛划给散氏,应为西周蔡国。“隰”“畛”应为春秋时息国和轸国。
“河”即《清明上河图》的“河”。元朝将河川改名为“贾鲁河”,造成中原地理大混乱。
7《甲骨文合集》30439“王其跸旷兕”通假“王其毙狂兕”。头脑中空的样子释为“旷”,指心境开阔。
因与春秋郑国有关的“州”“原”“隰”“(甹兄)”等邑都在《散氏盘》出现,所以商朝“旷”邑应在《散氏盘》地理范围内。根据《散氏盘》地理,商朝“旷”、西周“匡”邑大致在今郑州金水区。
从《散氏盘》记载看,当时“匡”属于单国,“单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