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甲骨文5则

标签:
历史收藏文化杂谈 |
18002“柶”通假“祀”。
甲骨文“柶”是以“子”为声符的形声字。
现在称为宰丰骨匕者,我倾向于称为宰丰骨柶。
2《甲骨文合集》4301以一个人受过刖刑为意符,以“坼”为声符,释为“踟”。下方有重文符号,所以这个地名为“踟踟”。甲骨文“踟踟”表示心里犹豫,要走不走的样子,后世一般写作“踟蹰”或者“踟躇”。
商朝“踟踟”邑,应为西周楚丘,卫国曾以之为都城,《散氏盘》写作“芻仇”。
《散氏盘》西北起于“工隹”,即甲骨文中“工隹”邑,大致在今荥阳鸿沟,东南至“大沽”,今郑州管城回族区大湖村。《散氏盘》“州”“隰”“刚”“登”“逌”分别对应甲骨文“州”“隰”“犅”“登”“逌”,即周朝周国、息国、江国、邓国、敖国。《散氏盘》“周道”“原道”“芻道”为西周周国、原国、楚国,其中原应为夏朝都城原。
商朝“踟踟”邑,西周楚丘,应在今郑州中部附近。
中原地理大混乱应源于元朝将河川改名为贾鲁河,将《散氏盘》“厂湶”(阪泉、汉水、汳水)改名为熊儿河。
3《甲骨文合集》8072-8076地名,以“鬲”为意符,以“丑”为声符,释为“糗”,8072、8073称其为“糗京”,说明此地对于商朝来说非常重要。
商代“糗”在《散氏盘》中写作“(谷足)仇”,成为双音节地名。根据《散氏盘》的地理描述,“糗”的西方是“工隹”“莫”“井邑”“桹木道”,前三者分别为甲骨文中“工隹”“莫”“井方”,“工隹”在今荥阳鸿沟附近,井方应为商朝景亳,周朝井国,春秋时耿国,后被晋国吞并。“桹木道”应为“狼孟”。
由此地理推断,商代“糗”,周朝“(谷足)仇”应为东汉河东郡的“臼城”。
《散氏盘》作为西周第一手地理资料,显示西汉河东郡在今荥阳境内。
元朝为压制中原王气,将“河川”改名为“贾鲁河”,应为中原地理混乱的主要原因。
4《甲骨文合集》944第19条卜辞大腹、收颈丶广口之状,释为“罂”,盛水贮粮之具罂是一种盛贮器,既可用来汲水、存水,也可用来盛粮,从甲骨文看,商朝已存在罂。另见唐越窑青瓷堆贴双龙纹罂。
根据上下文,944“罂”通假“禜”,古代一种对于水灾和旱灾的祭祀。根据唐张说《禜城门文》,禜祭可在城门举行。
营酇,谓治地立表,以绳缭之以代祭坛。宋胡铨《建康府卞公祠堂记》:“磔禳以祭风雨,坛壝以祭地示,瓢齎以祭水旱癘疫,营酇以祭国门,屏摄以祭羣小祀,中霤以祭室神。”
则《何尊》“雍”祭也可能是周成王祭国门的一种禜祭。《何尊》还可证明成周不是雒邑。明朝南京城、宋真宗重修太清宫工期说明成王五年修不完雒邑。
珍贵的是甲骨文记载禜祭对象是“之”,应为后土女娲尊称。《诗经》“神之”“之子”的“之”。甲骨文“受之右”为祈求后土保祐。
5《甲骨文合集》1133以“罂”为声符,以女为意符,释为“婴”,一岁内的女婴。
与944“罂”为相关字,且都可能通“禜”,为水旱举行的祭祀。
甲骨文“婴”是以“罂”为声符的形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