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甲骨文10则

标签:
历史收藏文化杂谈 |
1《甲骨文合集》18033左侧以“跂”在头部为声符,以人的身体意符,释为“稽”,稽首。再以“稽”为声符,以鼓形为意符,释为“鼜”,【廣韻】【集韻】【韻會】倉歷切,音戚。【玉篇】守夜鼓也。
西周金文常见“稽首”的“稽”,仍然以“跂”为声符,声符和意符分开。而18033“跂”是直接写在人头部的位置。
《甲骨文合集》5143和18033“稽”声符一样,以“跂”为声符,“玦”为意符,释为“玑”,玦形耳饰。《史记·李斯列传》:“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从18033“稽”声符、“鼜”字推断,5143地名指西周杞国地域的可能性较大。
甲骨文“鼜”“玑”归根究底,和西周金文“稽”一样,都是以“跂”为声符的形声字。
2《甲骨文合集》19649口耳相应字形,释为“应”。“应亯”应通假“影响”。
故甲骨文、《散氏盘》“(亯京)”字形以“亯”为声符,应为商场旧都“相”。商朝故都“相”在《散氏盘》时期属于东虢。
《甲骨文合集》30284、30285以“应”为声符,以房顶为意符,释为“(宀应)”,王宫正门。《诗经·大雅·緜》:“乃立应门,应门将将。”
毛传:“王之正门曰应门。”
30284、30285均记载商王在应门复饮。
甲骨文“应门”的“应”以“应”为声符。
3《甲骨文合集》18702字形下方以“享”为声符,加“彳”表示趋势,可释为“向”。再以“向”为声符,以“足”为意符,释为“骧”,昂首腾跃。张衡《西京赋》“乃奋翅而腾骧”。
“享”与石鼓文、《邢侯簋》“享”写法一致。根据《邢侯簋》“州”邑,可推知“享”邑,为《散氏盘》“(亯京)”,《散氏盘》时期属于东虢。甲骨文写法多与《散氏盘》一致,作“(亯京)”,商朝旧都“相”,根据《散氏盘》地理,大致位于今郑州金水区。
18702“骧”应通假“享”。
甲骨文“骧”与“骤”构字法和演化路径接近。《甲骨文合集》13680、13681标志肘部,释为“肘”。
《甲骨文合集》31950以“肘”为声符,以“足”为意符,释为“骤”,快跑、急速。
甲骨文“骧”“骤”都是以“足”为意符的形声字,现代均演化为以“马”为偏旁。
《(录見)簋》周穆王赐井利绶十尺,“绶”字先以“帚”为声符,加“彳”,可看到甲骨文“骤”的影响。再以“骤”为声符,“貝”为意符,释为“酎”,指酎金。再以“酎”为声符,加双手授受之形,释为“绶”。
4《甲骨文合集》19657两个方形翻转字形,其实我不知道这个字应该怎么写,姑且写作“掫”,把方形物从一个角掀翻。这个字现在主要留存在北方方言中。如“掫桌子”、“把房盖儿掫了”。
甲骨文“掫”延续到西周金文,成为“寿”“铸”等字的声符。也就是说,西周金文“寿”“铸”是以甲骨文“掫”为声符的形声字。同时,西周金文书法美观的需要逐渐凌于字义准确之上。
《甲骨文合集》150第10、11条卜辞字形,以厕筹的“筹”为声符(“筹”见20582),以“足”为意符,释为“踌”,长时间踱步。
再以“踌”为声符,以器皿为意符,释为“铸”。指把金属熔化后倒在模子里制成器物。
《甲骨文合集》27522以“筹”为声符,人为意符,释为“酬”。酬,本意是“劝酒”,指主人再次给客人敬酒。
甲骨文“铸”是以“踌”为声符的形声字。
5《甲骨文合集》18026以头顶犄角的“犄”为声符,伸出手表示给予,释为“赍”,把东西给人。《战国策·西周策》“王何不以地齎周最。”
18026“赍”应通假“祭”。
《甲骨文合集》19765两角相对样子的“犄”为声符,“门”为意符,释为“畿”,门限,门槛。《诗经·邶风·谷风》“薄送我畿。”
“畿”在19765中应通“祭”。
甲骨文“赍”“畿”都是以“犄”为声符的形声字,在18026和19765中通假“祭”。“祭”在甲骨文中有很多通假字,此为其二。
“畿”在19765中应通“祭”。
《甲骨文合集》20733字形以“月”为声符,以门为意符,释为辕门的“辕”。《三国演义》第16回吕布辕门射戟。
西周金文“猿”写法与甲骨文基本一致,见《宗周钟》“服子熬遣猿”,“猿”通假“员”。
由甲骨文、西周金文“猿”的承继关系,甲骨文“猿”可释可读。
甲骨文“畿”“猿”都是以“门”为意符的形声字,声符分别是“犄”“月”。
7《甲骨文合集》18633、18634建筑“观”形,释为“观”,古代帝王宫门前的两座楼台。
甲骨文中有很多以“观”为声符的形声字。
8《甲骨文合集》18636根据18633、18634观状建筑推演,有两座观,且有一座高台,应释为“闕”,古代宫殿门前两边的楼台“观”加底座的建筑整体。唐韩愈《送区弘南归》诗:“王都观阙双巍巍,腾蹋众骏事鞍鞿。”
唐懿德太子《闕楼仪仗图》东西各有观,东西合起来才称为“闕”。
9《甲骨文合集》18635为以观表居高之意的建筑,字形中有“干”字,释为“轩”。
《园冶》中说轩“类车”,“取轩轩欲举之意,宜置高敞,以助胜则称。”意思是说轩这种建筑形式像古时候的车,取其空敞而又居高之意。把建筑置于高旷之处,可以增添观景之效果。
《甲骨文合集》18633、18634为建筑“观”。18636为宫殿前的两观加底座建筑“闕”。观闕有助于理解甲骨文中建筑“轩”。
10《甲骨文合集》17936以“亯”为声符,以人伸手为意符,释为“襄”。辅助。《诗经•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织女星有北斗七星辅助,或释为“七”星围绕织女星旋转。可见,《大东》年代,诗人以织女星为北极星。
现在释为织女星一天移动七次不通。以人类视角,天上的星星只有北极星不动。其余的一直在动,所谓“斗转星移”。一天移动七次只能说明人观察了七次。
结合马王堆帛画,当时织女星应为后土女娲象征。从这个角度看,孔子确实删诗了。对于“神之”“之子”等早期后土崇拜淡化甚至扭曲处理。
甲骨文地名“(亯京)”也以“亯”为声符,应为商朝都城“相”。
“(亯京)”在《散氏盘》仍写作“(亯京)”,属于东虢。在《邢侯簋》中写作“享”,与石鼓文写法一致。《邢侯簋》中“州”邑应为甲骨文“州”,《散氏盘》“州”邑。
《散氏盘》属于东虢的“(攸火)”应为商王征人方驻跸的“攸”。
《散氏盘》“工隹”应为甲骨文“工隹”,大致在今荥阳鸿沟,“大沽”应为今郑州管城回族区大湖村,所以东虢大致在今郑州金水区。
《穆天子传》记载将虎养于东虢,则甲骨文、《散氏盘》中“州”邑、“(亯京)(商朝都城相)”“攸”应在今郑州关虎屯附近。
《大克鼎》“余隹申(亯京)乃命”,“(亯京)”应通“向”,过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