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德经》释甲骨文“谷”字

标签:
历史收藏文化杂谈 |
《甲骨文合集》20074以“山”为意符字形,左上方应释为“颖”。
《甲骨文合集》6708-6712字形为象形字,释为“颖”,本义是禾穗的尖端。
甲骨文中“颖”和“登”邑接近,即《散氏盘》“登”邑。
商朝颖方对应西周“榮”国。《敔簋》显示榮国位于“穎谷”附近,颖谷春秋时属于郑国。与郑国有关的州(甲骨文“州”邑)、隰、原(夏朝旧都原)等邑都在《散氏盘》出现,郑国在今郑州金水区一带,则西周榮国应在今郑州金水区附近。商朝颖方应在今郑州金水区附近。
《甲骨文合集》20074字形右上方释为“冲”字。
《甲骨文合集》6532至6544地名,一方框,中间两丨,此字应释为“冲”字,下垂摇摆的样子。《诗经·小雅·蓼萧》“鞗革忡忡” 唐孔颖达疏:“鞗革即言冲冲,故知垂饰貌。”
“冲”国是商初仲伯辖地,《士山盘》中仲国辖地。相传汤伐三鬷取其宝玉,义伯乃与仲伯撰《典宝》一篇,佚。《邢侯簋》里的“重”。《士山盘》“中”候辖地。
《邢侯簋》除了“重”邑,还有“州”邑、“享”邑,“享”字写法与石鼓文一致。分别对应《散氏盘》“州”邑“(亯京)”。“(亯京)”与甲骨文“(亯京)”写法一致,《散氏盘》时期属于东虢。
“(亯京)”以“亯”为声符,应为商朝都城“相”。
《甲骨文合集》6532至6544地名基本都在安州六器出现,说明所涵盖的地域一致。
《甲骨文合集》6539、6540“登”邑属于冲方。“登”邑在《散氏盘》出现,安州六器中“邓”。《散氏盘》西北起于(工隹),今荥阳鸿沟,东南至“大沽”,今郑州管城区大湖村,所以《甲骨文合集》6532至6544地名,安州六器地名全部在今荥阳、郑州交界处附近。
商朝都城“(亯京)(相)”应在今郑州金水区。
20074字形左上方“穎”转注为“盈”,“冲”表示虚空,以山为意符,根据《道德经》文义,具有盈冲变化的山中地形,应释为“谷”。《甲骨文合集》20074“谷”应为西周金文“古”。《禹甗》铭曰“惟六月既死霸丙寅,师雍父戍在古次,禹从师雍父有史禹吏于胡侯 ”。
20074显示商朝中原周国(卜辞中记载周侯)与西周周国位置基本一致。《散氏盘》“周道”应为西周周国,“芻道”应为西周楚国,周公奔楚大致是从今须水河附近奔至今郑州中部。
20074“谷”大致位于今须水河附近,商汤灭夏以前先伐的“顾”。《诗经•商颂•长发》“韦、顾既伐,昆吾夏桀”。商汤景亳之命发生地应在商朝井方,西周井国,《散氏盘》“井邑”,大致在今荥阳鸿沟以南。
从甲骨文、《散氏盘》地理推演,元朝很可能为镇压中原王气,将“河川”(即《清明上河图》的“河”)改名为“贾鲁河”,将“汳水(汉水)”改名为“熊儿河”。元朝篡改中原地理是目前中原地理大混乱,找不到夏朝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