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文分析中国为什么古称“赛里斯”

标签:
历史收藏文化杂谈 |
《甲骨文合集》18800“八鱼”字形表示于甩尾的声音释为“撒”。“撒”在石鼓文中写作“(散)”,“”澫又小鱼,其斿(散)(散)”。一人强调其口部,释为“吻”。“撒吻”表示聚众祭祀。
《甲骨文合集》24376“撒庸”通18800“撒吻”,表示聚众祭祀。
《甲骨文合集》18829“撒益”通假18800“撒吻”,24376“撒庸”,同样表示聚众祭祀。商代甲骨文“撒益”的发音流传到日本,形成“祭”的发音,接近现代汉语“撒益”。
《甲骨文合集》20510“鲜拥”通假18829“撒益”,表示聚众祭祀。“撒益”表示聚众祭祀的发音是西方“弥撒”的“撒”的源头。
《甲骨文合集》18801垂坠之形释为“绥”,在甲骨文中的原义是武器上装饰的流苏。在西周金文一般写作“绥”或者“沙”。《鼎》“彤沙”《王臣簋》“厚柲。彤沙。”《走馬休盤》“彤沙。”甲骨文“绥”在现代汉语中写作“穗”,灯笼穗子、窗帘穗子等。
“撒益绥”比“撒益”的意义更近一步,表示聚众歌舞祭祀,如果用现代汉语转写,大致可写作“祭赛”。舞龙、舞狮子、扭秧歌都可以称为“撒益绥”。
《甲骨文合集》18803“撒益莤”通假18801“撒益绥”,表示聚众歌舞祭祀。
西方对中国的古城“赛里斯”,从甲骨文“撒益绥”“撒益莤”分析,应该是表示“载歌载舞祭祀之国”。
成书于公元1-2世纪的西方文献,托勒密著作的《地理志》中记载:有一位名叫梅斯(μαеs),又叫蒂蒂阿努斯 (Titiianus)的蒙奇兜讷人记录了从石塔(Lithinos Prygos)到Seres(赛里斯)的首府Sera 城 的路程。据托勒密说,正是“由于这次商业旅行(指梅斯商团的中国之行),西方人才了解了这条由石塔至Sera 的道路。
《丝路山水地图》显示“阿丹城”应为古希腊都城雅典。“鲁城”应为古罗马。“脱辛”应为今托克逊,“苦先新城”应在今奎先达坂附近,《丝路山水地图》在托克逊以西绘制的是南疆地图,所以古撒马尔罕应在今焉耆盆地。亚历山大大帝最后驻跸的巴克特里亚应为今巴楚县。
古希腊文化应为中国本土文化。中国已发现众多古希腊风格文物、遗迹,不研究其为本土文化的可能性,则本土学术将完全沦为西方学说的传声筒、回音壁,不是科学、符合逻辑的研究方法。
所以托勒密著作的《地理志》所说的“赛里斯”应指今哈密“苏里苏河”附近,“Sera 城”应指素叶,李白故乡,大致在今哈密射月沟一带,“素叶”是“射月”的对音,“射月沟”是从唐代至今基本不变的地名。
则哈密“苏里苏河”流域应为古希腊色雷斯地区。拿破仑的偶像、上帝之鞭匈奴王阿提拉曾占据色雷斯地区,应指今哈密东部“苏里苏河”附近,“色雷斯”是“苏里苏”的对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