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甲骨文5则
标签:
历史收藏文化杂谈 |
1《甲骨文合集》21427、21428眼眶形,释为“眶”。
21427以“爪”为声符,以丝线为意符,释为“绰”。“眶绰”可能通假“宽绰”。《蔡姞簋》作“绰绾”,“绰”以“卓”为声符。
甲骨文“绰”和“组”构字法类似。24942“组”以“足”为声符。
21428与《少虡剑》铭文比对,释为“胃”。“眶胃”可能通假“宽慰”。


2《甲骨文合集》20595“足”为声符,房屋形为意符,释为“撮”,指撮尖式屋顶。清代称为“攒尖式屋顶”,建筑物的屋面在顶部交汇为一点,形成尖顶,这种建筑叫攒尖建筑,其屋顶叫攒尖顶。
天坛祈年殿为撮尖式屋顶。商朝时即有撮尖式建筑。
甲骨文“撮”与“组”一样,都是以“足”为声符的形声字。



3《甲骨文合集》18587鼓形,上方字符表示高意,释为“鼛”,古代有事时用来召集人的一种大鼓,“以鼛鼓鼓役事。”
石鼓文此字写作“(木咎)”。
《甲骨文合集》18594鼓形,上方有表示大的卉形,释为“鼖”,一种大鼓。
与甲骨文另一表示大的字形比对,“鼖”不应读为fén,发音应接近“槃”。
《诗经•般》为周王巡守祭祀山川的乐歌。
石鼓文《作原》“其(木般)(木咎)庸”,(木般)是役事时演奏的乐曲。石鼓文演奏《般》,和“二日著五日”表示天子专用日月五星纹饰一样,说明石鼓文作者是周成王。
刘彻《华晔晔》“神之行,旌容容,骑沓沓,般纵纵”,“般”应指后土女神随行之《般》乐。
《丝路山水地图》“脱辛”对应今托克逊,“苦先新城”对应今奎先达坂附近,推论撒马尔罕在今焉耆盆地,所以产生佛教的古印度应为中国唐代羊同地区,大致在今西藏北部。
故“涅槃”为中国本土的文化概念。甲骨文《鼖》,《诗经》、石鼓文出现《般》乐,都象征天堂仙乐飘飘的景象,且是天子礼制。



4甲骨文“八鱼”字形为鱼甩尾的声音。释为“撒”。甲骨文“撒庸”,“撒益”,《甲骨文合集》18800“撒吻”,现在流传为蒙古语中“撒和/撒花”,也作“撒货'。亦作'撒活'。
蒙古语。多引申指以饮食款客或喂饲驴马。
商周语言现在主要流传在蒙古语中的,还有西周金文“不(不不)鲁”“不顯鲁”(见《天亡簋》《颂鼎》等),分别为现代蒙古语
“胡和鲁”“胡斯鲁”,为“青龙”“玉龙”意,如果以汉字一个一个解释会离题万里。
在769、772中“誶”通假“嵗”,表示祭祀。《毛公鼎》“用嵗用征”,“嵗”泛指祭祀。《利簋》“嵗鼎”,特指节气日祭祀,并可以据之推算出武王伐纣时间。
《折觥》“木羊册册”,是对甲骨文“嵗/誶”增饰之词,也表示祭祀。“木羊册册”唐代称“摩遮”。唐代张说《杂曲歌辞·苏摩遮》“摩遮本出海西胡”。
《大唐景教流行中国碑》、李白《大猎赋》地理比对,景教(西方称基督教)产生于今哈密沁城乡一带,“木羊册册”随基督教西传,形成“弥撒”一词。
佛教“无遮”、日语“祭り”(matsuri
、基督教“弥撒”发音意义类似,均源于甲骨文“嵗/誶”,西周金文“木羊册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