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甲骨文8则

标签:
历史收藏文化杂谈 |
1《甲骨文合集》20622字形为簸箕的两沿儿,箕沿,释为“沿”。中原附近有若干发音接近yan的城邑,如果商朝“沿”邑是春秋郑国“郔”,根据《散氏盘》“州”“原”“隰”等邑的位置,“郔”大致在今郑州金水区。
《作册夨令簋》“隹王于伐楚,伯在炎”,《散氏盘》显示西周楚国“芻道”位于今郑州中部偏东南,“炎”指“郔”的可能性大。
《甲骨文合集》24411地名释为“揲”,发音接近ye,箕舌(指接在簸箕底部向前延伸的板)。商代“揲”邑通“邺”。
甲骨文“沿”“揲”都是与簸箕有关的字。
《散氏盘》“工隹”通甲骨文“工隹”,大致在今荥阳鸿沟;“棹”通“涿”,刘备故乡;“莫”通“鄚”,张郃故乡,都在今鸿沟附近。所以商代“揲”,直至三国时期的“邺”应在《散氏盘》“卓”“莫”邑以东,今郑州北部。
中原地理大混乱应该是因为元朝将河川改名为贾鲁河。
2《甲骨文合集》8940将圆平分六分,释为“角”,角度。
8940与8943,8944比照,“人亍”字形发音接近“又”,释为“侑”,助。
商朝“角侑”职责相当于周朝“牛人”。《周礼·地官司徒》中记载:“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国之政令”。“凡祭祀,共其享牛、求牛,以授职人而刍之。凡宾客之事,共其牢礼,积膳之牛。飨食、宾谢,共其膳羞之牛。军事,共其犒牛。丧事,共其祭牛。凡会同、军旅、行役,共其兵车之牛与其牵纺,以载公任器。凡祭祀,共其牛牲之互与其盘竂,以待事。”
3《甲骨文合集》6049一件兵器,以女婴头上留十字花头型“羁”为声符,释为“戟”。古代兵器。实际上戟是戈和矛的合成体,它既有直刃又有横刃,呈“十”字或“卜”字形。
3285也应为“戟”,省略“子”形。
4《甲骨文合集》18721-18723高而直的样子,释为“卓”。
《蔡姞簋》“绰”,《散氏盘》“棹”均以甲骨文“卓”形为声符。
《散氏盘》“棹”位于“工隹”“莫”“井邑”以东,后三者分别为甲骨文“工隹”“暮”“井方”。
“工隹”对应今荥阳鸿沟,“莫”应为张郃故乡“鄚”,“棹”应为刘备故乡“涿”。三者紧邻。
由“莫”“棹”位置推断,邺城应位于今郑州北部。
如果袁绍需要渡黄河,曹操岂有不半渡而击的道理?《散氏盘》地理更符合军事实际。
中原地理混乱应主要因为元朝将河川改名贾鲁河。
5《甲骨文合集》9594表示顺着木纹劈开字形,释为“扡”。《诗经·小雅·小弁》“伐木掎矣,析薪扡矣”。
9594卜辞“貞勿令扡歸”通假“貞勿令迟歸”。
6《甲骨文合集》36551以“及”为声符,以两足为意符,左侧是台阶状,释为“跻”,登上、升上。唐.高适《送裴别将之安西》“绝域眇难跻,悠然信马蹄。”
石鼓文“跻”以“妻”为声符。
7《甲骨文合集》845大山上有小山的字形,释为“巘”,大山上的小山。《诗经•公刘》“陟则在巘,复降在原。”
在此卜辞中,如果指祭祀,可能通“俨”或“衍”,庄重地或丰盛地。
8《甲骨文合集》8039足为意符,“卓”为声符,释为“踔”,跳跃。
《甲骨文合集》11466至11474中一人站在船上,手拿桨的字形,应释为“棹”字,表示到达,短暂停留。8039“踔”通假表示到达的“棹”。现代汉语写作“着”,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甲骨文合集》18721-18723高而直的样子,释为“卓”。
《蔡姞簋》“绰”,《散氏盘》“棹”均以甲骨文“卓”形为声符。甲骨文8039“踔”和西周金文“绰”“棹”一样,是以“卓”为声符的形声字。
《散氏盘》“棹”位于“工隹”“莫”“井邑”以东,后三者分别为甲骨文“工隹”“暮”“井方”。井方即景亳之命发生地。
“工隹”对应今荥阳鸿沟,“莫”应为张郃故乡“鄚”,“棹”应为刘备故乡“涿”。三者紧邻。对于古人、军队,渡过黄河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散氏盘》地理显示涿郡、鄚都在当时黄河以南,更符合常识。
中原地理大混乱应主要因为元朝将河川改名为贾鲁河。一两年间都会有人想篡改历史,更何况几千年间。现在流传的中原地理无法证明是三代原封不动流传下来的。其被篡改之处是夏商周地理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