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甲骨文10则

标签:
历史收藏文化杂谈 |
1,《甲骨文合集》150第10、11条卜辞字形,以厕筹的“筹”为声符(“筹”见20582),以“足”为意符,释为“踌”,长时间踱步。
再以“踌”为声符,以器皿为意符,释为“铸”。指把金属熔化后倒在模子里制成器物。从这个字可知商朝必有青铜器。
西周“铸”字形一般指事,不如甲骨文精炼。
甲骨文“铸”是以“踌”为声符的形声字。
2《甲骨文合集》6480上方冠形,下方“手”转注为“首”,代表冠戴在首上,释为“冠”。
商朝地名“東冠”在西周《小臣逨簋》写作“東(阝关)”。《小臣逨簋》显示东(阝关)与“(虘又)”临近,即甲骨文、《散氏盘》“(虘又)”。夏朝南巢。今南曹乡地名受此影响。“牧”即牧野。
《散氏盘》西北“(工隹)”应在今荥阳鸿沟,东南东“大沽”在今郑州管城回族区大湖村附近,所以“(虘又)”大致在今熊儿河和十八里河之间。
《散氏盘》显示西周楚国“芻道”在郑州中部偏东南。所以三国时期诸多东关战事发生在商朝“東冠”。
公元553年发生梁破齐东关之役。
根据《散氏盘》地理推演,现代郑州管城区回族区东关小学距离商朝“東冠”较近。
如此,则商朝“東冠”、西周“東(阝关)”、三国“东关”、现代郑州东关小学地名一脉相承。
元朝可能出于镇压中原风水目的,将河川改名贾鲁河,将汉水(汳水)改为熊儿河,造成中原地理大混乱。

3《甲骨文合集》21181字形释为“覆”,底朝上翻过来。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本意是水也能让舟底朝天。
4《甲骨文合集》36490鸟形头上强调鸟嘴的字形释为“咮”,鸟嘴。《诗经·曹风•侯人》维鹈在梁,不濡其咮。《传》咮,喙也。《左传·哀公二十六年》已为鸟而集于其上,咮加于南门。
商朝“咮”邑通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州”邑。《鬲比盨》显示西周早期周王室将“州”封给东虢。《散氏盘》时期“州”仍属于东虢。
《邢侯簋》时期“州”和“重(冲)”“享”邑属于邢国。《散氏盘》时期“享(亯京)”还属东虢。
《散氏盘》“工隹”大致在今荥阳鸿沟,“大沽”在今郑州管城回族区大湖村,所以“州”大致在今郑州金水区。《散氏盘》“州”“刚”“登”“降”相邻,分别对应甲骨文“咮(州)”“犅”“登”“向”邑。
《散氏盘》显示西周楚国为“芻道”,大致在今郑州中部偏东南,则上述城邑为楚国吞并的州国、江国、邓国。
《散氏盘》金石之征,是西周地理第一手资料,与现代认知有天壤之别。
元代将河川改名“贾鲁河”,将“厂湶(汉水、汳水)”改名“熊儿河”,是现代对中原地理认知混乱的主要原因。
《甲骨文合集》30386以“治”为声符,两方象征齐头并进,《说文》:“方,并船也”,释为“軹”。车轴两个末端。《周礼·夏官·大馭》“左执辔,右祭两軹,祭軓。”《新唐书》“祭两轵及轨前,乃饮”。
軹是车上比较重要的部件,经常在祭祀中出现。
甲骨文至少有四个以上发音接近zhi的地名,包括作为地名的“治”“軹”。与周朝及以后地名“軹”“制”“铚”的关系需要逐个辨析。
6《甲骨文合集》33400、30386字形为相关字。两个“方”表示车轮齐头并进。30386以“治”为声符,释为“軹”,车轴两个末端。
33400中间S形在甲骨文中均与车有关,释为“轨”。指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
“轨”是重要的度量单位。《周礼•考工记》“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环图七环,野涂五轨”。
7《甲骨文合集》18800一人,强调其嘴,释为“吻”,嘴唇。《说文解字.口部》:“吻,口边也。”
“八魚”象鱼甩尾的声音,释为“撒”。甲骨文“撒吻”“撒庸”“撒益”相互通假,指聚众准备饮食祭祀。
甲骨文“靠”与现代汉语意义正相反,表示相违背。
9《甲骨文合集》6063左下角曲尺形,右上角“箕”作为声符,释为“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曲尺。
《伯矩鬲》等西周金文“矩”更接近现代写法。
《甲骨文合集》13517前二则地名,为画角度的工具,应释为“规”字。
甲骨文“规”“矩”二字都存在,说明商朝数学、天文学、建筑已经比较发达。
甲骨文“矩”是以“箕”为声符的形声字。
10《甲骨文合集》8195人头部扩张的样子,释为“侈”,傲慢自大。《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公患三桓之侈也,欲以诸侯去之”。
作为地名的“侈”,与麦城相邻,应为周朝宋国“侈”邑。桓公十五年文。《左氏经》作公会宋公、卫侯、陈侯于袲。《公羊经》作公会齐侯、宋公、卫侯、陈侯于侈。
春秋郑国附近“絺”邑,与宋国侈邑发音接近。《散氏盘》显示“州”“原”(夏朝都城“原”)“隰”等都在今郑州金水区附近,则“絺”应在金水区一带,甲骨文写作“尺”。
《散氏盘》显示西周楚国(“芻道”)位于今郑州中部偏东南。则甲骨文“侈”邑应在今郑州中部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