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西域(一百一十九)

标签:
历史收藏文化杂谈 |
《丝路山水地图》“脱辛”应为今托克逊,“苦先新城”应在今奎先达坂附近,从“脱辛(今托克逊)”开始为南疆路线,显示古撒马尔罕位于今焉耆盆地,《圣经》以法莲支派封地在今轮台附近,也就是汉文典籍中拂菻。
《圣经》犹太支派封地应在今库车附近,也就是汉文典籍中嚈哒。
所以犹太人典籍《妥拉书(Torah)》应为中国多民族通用的一个词,“醍醐”,本意是植物精油,意译为“甘露”。
“醍醐”形成西域常见地名“吐火罗”,西域有若干个吐火罗。《丝路山水地图》“台户伦”是其中之一,对应今轮台县铁热克巴扎乡托乎拉村。
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托乎拉乡也是“台户伦(吐火罗)”对音,但不是《丝路山水地图》里的“台户伦”。温宿县托乎拉乡有可能是慧超《往五天竺传》中西吐火罗。《往五天竺传》中出现两个吐火罗,东吐火罗在今哈密一带,西吐火罗在今阿克苏附近。
《大唐西域记》中睹货逻地区,既不是《往五天竺传》的东吐火罗、西吐火罗,也不是《丝路山水地图》中“台户伦”,与《丝路山水地图》地理比对,玄奘所说的睹货逻地区大致相当于从今库尔勒北铁门关景区向西,至今库车而止的地域。
西域地理因重名等原因导致晦涩难解如斯夫!
“醍醐”文化在佛教形成“度母”文化。《丝路山水地图》显示古撒马尔罕在今焉耆盆地,睹货逻主体在今轮台、库车一带,则玄奘取经走的是南疆路线,古印度应该是唐代羊同地区,“印度”是“羊同”对音,大致在今新疆、西藏交界地带。
则梵文Tara,度母,藏语称“卓玛”,汉译“救度佛母”、“多罗菩萨”。据说,白度母和绿度母是观音菩萨的两滴眼泪所化现。
纵观玄奘取经路线,可知梵文Tara,与嚈哒人Torah是同源词,即汉文“醍醐”。
了解“醍醐”在中华大地的普遍意义,可知苏州邓尉山的“邓尉”,和远在今新疆库车的嚈哒人的《妥拉书(Torah)》是同源的,本意是“甘露”,引申义有“香气四溢的、沁人心脾的”的等。
同样地,如果认为古希腊文化起源地在今欧洲希腊,就不会想美杜莎的蛇发和中国文化有什么关系。
而《丝路山水地图》显示亚历山大大帝应从“阿丹城”起兵,即雅典,至哈密附近建一座疏勒城,即李白故乡碎叶,大致在今哈密射月沟。又西进西域鲁迷,《丝路山水地图》鲁城,大致在今吐鲁番盆地。西进撒马尔罕,《丝路山水地图》显示在今焉耆盆地。
亚历山大大帝最后驻跸的巴克特里亚Bactria,应为今新疆巴楚县(巴克楚尔)。
则古希腊神话美杜莎的蛇发应该与龙树菩萨的蛇发文化上同源,是天龙八部龙部的一种形象。
彝族“神树林”崇拜和古希腊“神树林”崇拜,难道是巧合的吗?
这些证明古希腊文化、基督教源自中国的证据,如果不能充分阐释,致使骅骝气凋丧,而令西方理论蹇驴得志鸣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