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甲骨文“五”邑和周公封国“五”邑

(2022-08-25 19:22:29)
标签:

历史

收藏

文化

杂谈

甲骨文中有一座“五”字加一竖的城邑名,根据西周金文流传情况,暂且称其为“五”邑。

“五”邑应为周公次子君陈封地,属西周周国,(疒兴)钟写作“五”下面加一中间有点的竖形。“武王则令周公舍寓,以(五丨•)颂处”,“五”邑和“颂处”分别为周国始封城邑。

甲骨文“五”邑和周公封国“五”邑

(疒兴)钟“五”邑写法

“颂处”应为《敔簋》“参泉”的对应。《散氏盘》西北(工隹)对应甲骨卜辞(工隹),今荥阳鸿沟附近,《散氏盘》“大沽”对应今郑州管城区大湖村。周国大致在今郑州须水河附近。“五”邑和“颂处”应该在今须水河附近。秦国建立三川郡,可能就在原周国“颂处”(参泉)邑建立,这是打入中原的一只楔子。

《元年师兑簋》中师兑担任周国左右走马,兼任“五”邑走马。与《四十三年逨鼎》铭文比对,师兑应为厉王世荣夷公荣兑。

《元年师兑簋》厉王赐荣兑“五黄”,应为“五”这种颜色的玉衡。西周金文周王赐“黄”,前面都是颜色词,没有赐别人一块玉衡,单单赐荣兑五块的道理。

《元年师兑簋》中表示城邑名和颜色词的“五”都是从甲骨文“五”演化而来,可以藉此推断《诗经》中“五”这种颜色的发音和意义。《诗经•羔羊》“素丝五紽”“素丝五緎”“素丝五总”的“五”,《诗经•南山》“葛屦五两,冠緌双止”中的“五两”,根据甲骨文和《元年师兑簋》,都应该是颜色词。

《永盂》显示“郑”邑和周国临近,疑《三年(疒兴)壶》中“句陵”是周国“五”邑。

要探讨“五”邑的发音,必须探讨基督教、佛教起源于今中国境内的问题。

扬子《法言》曰:“五两之纶,半通之印,皆有秩。”注:“如青丝绳也”《后汉书·仲长统传》:“身无半通青纶之命。”可知“五两”为一种绿色。《诗经•羔羊》“素丝五紽”“素丝五緎”“素丝五总”的“五”,《诗经•南山》“葛屦五两,冠緌双止”中的“五两”均应指一种绿色。

《元年师兑簋》中“五黄”也应是一种绿色玉衡。

“五”或者“五两”为什么指一种绿色,需要从楚国的“五两”崇拜谈起。

《文选·郭璞<江赋>》:“觇五两之动静。”许慎《淮南子》注曰:‘綄,候风也,楚人谓之五两也。’”“五两”即“相风乌”,根据《清明上河图》相风乌形制,楚国所说的“五两”应为一种神鸟。

《大秦国景教流行中国碑》显示基督教起源于大秦国,李白《大猎赋》记载“秦”位于三危山以西,则耶稣活动的加利利地区,出生地伯利恒,应为成吉思汗的龙兴之地怯绿连河、长眠之地不儿罕山。

证明基督教起源于今哈密境内,对人类史、世界史的影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对中国非常直观而现实的影响是:将根据《圣经》地理找到成吉思汗陵。

耶稣活动的“加利利”,成吉思汗活动的“怯绿连”,地名都源自楚人崇拜的神鸟“五两”,佛教称为“迦楼罗”。《圣经》“加利利”、佛教“迦楼罗”、楚国“五两”文化是相通的。

甲骨文“五”邑和周公封国“五”邑

《丝路山水地图》“脱辛”对应今托克逊,“苦先新城”对应今奎先达坂,则从托克逊开始绘制的是南疆地图,古撒马尔罕位于今焉耆盆地。从这条路线推演,古印度应为唐代羊同地区,“印度”是“羊同”的对音,大致在今新疆、西藏交界处附近。

由楚人“五两”崇拜推断,甲骨文“五”邑、西周周国“五”邑发音近似“go”。

“五两(迦楼罗)”崇拜是中国文化多元一体非常典型的例子,在楚人、回鹘、蒙古、吐蕃文化中均存在,在楚文化、圣经文化、佛教文化中均存在,在中原、今东北、今新疆西藏均存在。

五两(迦楼罗)以毒龙为食,最后毒气积聚,无法进食,上下翻飞七次后,飞往金刚轮山,毒气发作全身自焚,只剩一个纯青琉璃心。

这个传说可能是“五(go)”在西周金文、《诗经》指绿色的文化根源。

根据甲骨文“五”邑推演周国“五”邑发音go,那么“五”邑有没有可能是镐京?兹事体大,我还不敢下判断。

看未来在荥阳、郑州交界处的考古发现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