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的“敖”和“斟鄩”
(2022-08-07 09:39:39)
标签:
历史文化杂谈 |
《甲骨文合集》9590、9592、9593出现的“萑”邑和“迺”邑,“萑”应为夏朝斟灌,“斟”地“灌”邑,即“管”邑。
“迺”字为一卣在一扁平物上,两边各一点表示微微加热,应释为“熬”字,即商朝的一座都城“敖”。9590、9592、9593同时出现“管”邑和“敖”邑,说明两地接近。石鼓文《田车》“君子迺乐”,“迺”继承自甲骨文,“迺(熬)乐”是一个神态名。
《诗经·大雅·大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鹰扬”日语中保存的发音较准确,平假名おうよう,罗马音【ouyou】,与石鼓文“迺(熬)乐”是一个神态名。
古琴名曲《欸乃》,琴人大都读成「袄霭」,和石鼓文“迺(熬)乐”神态发音接近,是一种宽舒自信的神态。
甲骨文“迺(熬)”邑为《散氏盘》“迺(熬)”国,敖国国君将“畛”、“濕”二邑划给散氏。
《散氏盘》西北起于“(工隹)”,应为今荥阳鸿沟,东南至“大沽”,应为今郑州管城回族区大湖村。西周敖国大致在今须水河、贾鲁河一带。
国内学术界认为郑州小双桥遗址是商代中期仲丁之隞都,从《散氏盘》地理看,比较接近。但还不能确定,因为这一带夏、商都城很多。
《散氏盘》中“逌(敖)”国划给散氏的“畛”邑,结合夏朝“斟鄩”“斟灌”推断,是解开夏商地理的金钥匙。
夏朝“斟灌”“斟鄩”是属于“斟”地的“灌”邑和“鄩”邑,“灌”邑在甲骨文中写作“萑”邑,临近“逌(敖)”邑,与《散氏盘》地理一致。
夏朝声名赫赫的“斟(畛)”地,《散氏盘》时间前曾属于敖国,《散氏盘》时间后属于散国。
“畛”邑在甲骨文中写作“甽”,即《甲骨文合集》6835至6838地名,三只脚走在田间小路上的样子。甲骨文“甽”是“深圳”的“圳”的本字。
《散氏盘》地理西北起于荥阳鸿沟,东南止于“大沽”,今郑州管城区大湖村。由此推断“畛”邑大致在此路线上接近贾鲁河之处。
“畛”邑在西周虽然不单独成诸侯国,但地位依然非常重要。《诗经·周颂•载芟》:“徂隰徂畛。”周王在“畛”邑和“隰”邑举行籍田礼,与《散氏盘》敖国“畛”邑和“濕”邑的记载吻合。
“畛”邑应为春秋时“轸国”。《左传·桓公十一年》:“楚屈瑕将盟贰轸”。“贰国”是甲骨卜辞中“耳耳宀”,商汤征夏桀时经过的“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