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西域(一百一十一)

标签:
历史收藏文化杂谈 |
《新元史》“六年,旭烈兀至西域,命怯的不花、库喀、伊而喀分攻苦亦力斯单各城堡,遂克枯姆城。”
元宪宗六年(公元1256年),旭烈兀攻克枯姆城。“枯姆城”应为今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佳木镇附近,“枯姆”是“佳木”的对音。
因《穆天子传》显示“西膜人”应为《圣经》“闪米特人”,西周分布在今青海、内蒙古一带。《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地理显示基督教产生于今哈密沁城乡一带,以色列人出埃及应该是从东向西出西域“焉耆”。
所以旭烈兀攻克的“枯姆城”应为《圣经》大卫王遇到亚比该的“迦密”,应为《丝路山水地图》中的西哈密,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中的西哈密。中原读音为“哈密”,嚈噠人(犹太人)读音为“迦密”。
《丝路山水地图》“脱辛”应指今“托克逊”,“苦先新城”应在今奎先达坂附近,从托克逊开始,《丝路山水地图》描绘的是南疆地图,由此推演,旭烈兀攻打的“报达”应为国名而非城名,城名应为元代的“玉龙杰赤”或者“玉里犍”,类似于《圣经》“耶路撒冷”。
在《丝路山水地图》中尊称为“黑楼城”,根据《穆天子传》,“黑楼”通“鸿鹭”,应为西膜语(闪米特语)“圣洁”之意,后演化成英语“holy”,“黑楼城”意译为“圣城”。
“报达”国名应为“嚈哒(犹大)”的浊化,《圣经》创29:35 “她又怀孕生子,说,这回我要赞美耶和华,因此给他起名叫犹大(就是赞美的意思)。”由此可知,中国文化中的“嚈哒”“普陀”“布达拉”都是一个词源,表示“赞美”,只是嚈噠人的发音未浊化,汉、藏、蒙的发音半浊化或者浊化了。
“佛教”的英文Buddhism,“佛教僧侣”的英文Buddhist Monks应该都是从嚈哒”“普陀”“布达拉”演化而来,词根是“赞美”。
1257年十二月,旭烈兀、郭侃进攻报达,破其兵七万,屠西城,又破其东城,东城的宫殿都以沉香檀木建造,放火焚烧,香气传出百里。
这段元史说明《圣经》的记载是准确的,所罗门王以香柏木构筑圣殿,至蒙古东征时仍存。嚈噠人(犹太人)圣殿焚毁于公元1257年,由西征大将旭烈兀帅军焚毁。焚毁时香飘百里。
《圣经》结合元史分析,所罗门所建的嚈哒(犹太人)圣殿共延续2000年左右,焚毁时间距今尚不足800年。
旭烈兀拔下报达后继续攻打“埃及”,从此地理记载分析,《圣经》中共有两处主要的“埃及”,暂且称为“东埃及”和“西埃及”。东埃及是摩西带领族人出埃及的埃及,在今哈密东鸭子泉附近。
西埃及位于今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依干其乡,“埃及”是“依干其”的对音,“依干其”是自元朝至今不变的地名。
1260年,旭烈兀帅军攻打大马士革,应为今阿克苏地区“吐木秀克镇”,“大马士革”是《圣经》“大马色”的对音,是“吐木秀克”的对音。
将《圣经》、元史与今阿克苏附近地理比对,“佳木”对应“迦密”/“枯姆城”,“吐木秀克”对应“大马士革”,“埃及”对应“依干其”,这些都是800年来、甚至3000年来不变的地名,且经济上、行军路线上完全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