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西域(一百零九)

标签:
历史收藏文化杂谈 |
基督教和佛教崇拜棕榈树的观念是相通的。在新疆吐鲁番柏孜克里洞穴发现的壁画(局部)“圣枝节”信徒手里拿着棕榈枝。左侧景教教职人员手拿哈达和现在藏族风俗一致。
在新疆吐鲁番柏孜克里洞穴发现的壁画(局部)“圣枝节”
“南界是从基列耶琳的尽边起,往西达到尼弗多亚的水源。 又下到欣嫩子谷对面山的尽边,就是利乏音谷北边的山。又下到欣嫩谷,贴近耶布斯的南边。又下到隐罗结。 又往北通到隐示麦,达到亚都冥坡对面的基利绿。又下到流便之子波罕的磐石。 又接连到亚拉巴对面,往北下到亚拉巴。 又接连到伯曷拉的北边,直通到盐海的北汊,就是约旦河的南头。这是南界。 东界是约旦河。这是便雅悯人按着宗族,照他们四围的交界所得的地业”。
其中“伯曷拉”应为今新疆巴音郭楞盟焉耆县包尔海乡,“伯曷拉”是“包尔海”的对音,是一处3000年不变的地名。
“盐海”北汊应指今焉耆盐场附近,这里产盐的地质特征从3000年前至今一直不变。
这些结论现在不论看起来多么惊世骇俗,令人难以置信,只要《圣经》地名根据中国地理按图索骥都能对应上,就像《丝路山水地图》显示嚈噠人(犹太人)圣城在今阿克苏附近,就能在《圣经》记载的方位上找到“大马士革”,应为今“吐木秀克”镇,“大马士革”是“吐木秀克”的对音。
能对应上的地名不是一个两个,十个八个,而是几十个,上百个。
新发掘的三星堆文物有鲜明的两河流域、古印度文明痕迹,我们炎黄子孙要勇于打破西方加于我们头脑、加于我们观念的枷锁,证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起源于中国,是从中国传到西方去的,并成为文艺复兴、现代西方文明的文化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