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西域(一百零四)

标签:
历史收藏文化杂谈 |
世界史上只有一个巴比伦,据说还找不到了。
中国有多少个巴比伦?
突厥文《希尼乌苏碑》显示,默延啜可汗在色楞格建立富贵城,拉丁字母转写为Bay baliq,音译为“拜八里”。“拜”是卍万字符氐羌语发音,日语至今保存着这个发音,“八里”是“城市”意,比如汗八里,别失八里,塔失八里等。
“拜八里”是“巴比伦”的对音。中国文化可以解释“巴比伦”的意义。
中国有很多个“巴比伦”。比如窦融割据张掖时,设万岁城,万字符有“富贵不到头”之意,所以万岁城音译应为“拜八里”或者“巴比伦”。
东晋时南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在今陕西榆林靖边县建设统万城。“统万城”为意译,音译应为“拜八里”或者“巴比伦”。统万城的对角线接近正南正北,另有空心马面,可以直观感受匈奴对于卍字符是怎么理解的。
今新疆拜城县也可以称为“拜八里”或者“巴比伦”,这座“巴比伦”在世界史上的地位更重要。
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察尔齐镇乌斯塘布依村就是中古世界史上如雷贯耳的“伊斯坦布尔”或者“君士坦丁堡”。“乌斯塘布依”是“伊斯坦布尔”的对音。
在往西,我以前文章谈过,阿克苏地区的“吐木秀克”镇是大名鼎鼎的“大马士革”,《圣经》中的“大马色”,“吐木秀克”是“大马士革”或“大马色”的对音。
我知道,会有一群人教导我,“伊斯坦布尔”在土耳其,“大马士革”在叙利亚。难道真正的“伊斯坦布尔”一定在外国,一定不是中国的“乌斯塘布依”?难道真正的“大马士革”一定在外国,一定不是中国的“吐木秀克”?我只能奉上苏东坡经典二字评语“呵呵”。
《丝路山水地图》显示“脱辛”为今“托克逊”,“苦先新城”在今奎先达坂附近,从托克逊开始,《丝路山水地图》绘制的是南疆路线。所以明朝以前古撒马尔罕位于今焉耆盆地,以此类推,“黑楼城”,嚈噠人(《圣经》中犹太人)的圣城(Holy city)在今阿克苏附近。
《旧约》犹太人圣城如果在今阿克苏附近,则今阿克苏东侧拜城县应为犹太人被掳往的“巴比伦”。未来推演阿克苏附近地理时,我会推得非常细。点亮一盏盏指路的明灯,考古工作对于在哪里可以找到嚈哒人的圣城,就会洞若观火。幸运的话,能找到所罗门王的宝藏也未可知。
敏锐的朋友可能会感觉到,这附近还有一个重要宗教的圣城。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座城我暂时不推演她的位置。
等到时机成熟,她自然会在万众瞩目之下闪亮登场。届时,全世界都会了解,为什么中国曾经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为什么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再次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