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学?---逆向思维

标签:
自学中医思考中医逆向思维健康 |
作者:郭强中
说起逆向思维,在中医学的常规教学里面其应用是非常少的。大家都被引导成“你应该这样这样这样来记忆”,这其实就是顺向吸收,既谈不上思维,也谈不上逆向,纯粹的被动学习。
学习中医,你没点逆向思维,真真是不行的。比如,在《中医基础理论》里面,教科书说脏腑辨证是这样这样这样的,那你有没有提出过疑问:是不是这样的哦?还有没有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哦?按教科书那样列举证候合不合理,还有没有其他证候的可能?六经辨证关于各经的证候描述,就一定是那样的吗?有没有可能不够准确或者不够完善?
《中医诊断学》里面的“五轮”学说如雷贯耳,可是就只是讲了眼睛的“五轮”,内经说“天布五行,以运五常”,鼻子、耳朵、口腔就不能有“五轮”吗?手指、脚趾为什么都是五个?手指和脚趾难道就不分“五轮”吗?还有舌头、乃至身体的皮肤,等等等等,五行的划分不是应该无处不在的吗?
在《中药学》里面,麻黄的功效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教科书是这么教的,你也是这么背的,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是麻黄就一定能发出汗来吗?多少剂量才能发出汗来呀?麻黄能宣肺不错,可是一定能“平喘”吗?为什么不写“止咳”呢?止咳药里面为什么没有把麻黄列进去呢?利水渗湿药里面为什么提都不提麻黄呢?
《方剂学》里面每一首方子都要按“君臣佐使”来给药物“排座次”,有没有可能排的不对或者不正确?甚至说有没有必要每首方子都来排?小柴胡汤就一定是和解剂吗?能不能列入解表剂?
等等等等,各种各样的逆向思维问题,有助于你发现教科书中的盲区,通过自己的思考、查阅文献而后获得自己的答案,远比你照着课本死记硬背要来的灵活的多,也深入的多、宽泛的多。中医学原本就是一门很灵活的学科,应该是越学人越聪明,如果你发现你越学脑子越笨,那就说明你走错了方向,弄不好过了很多年你依然找不到中医学的出路在哪,依然搞不清楚到底要怎样学习才能看到未来的前途,才能登堂入室。
思维真的是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我在这里反反复复的大声疾呼,呼唤院校中医教育回归对中医思维的训练中来,不要再继续走强化记忆、单向灌输知识的老路,宜适时转向,以适应新形势下老百姓对中医学的渴求和期待。
更多精彩,请参考以下书籍:
(2)卓越亚马逊《白话讲伤寒》(请点击此处)(3)天猫《白话讲伤寒》(请自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