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自学?---之二

标签:
健康历史中医文化教育 |
作者:郭强中
学习中医是有很多方法的,方法不好学的不快、不深,迟迟掌握不了要领。我推荐一种“历史研究法”,帮助大家来学习中医。
历史本身都是后人书写的,就好比中医的医案都是后人整理的一样,这就存在一个作者的角度问题。虽然是同一个历史事件,但是若所持有的立场不同,得出来的结论是可以完全相反的,甚至可以风马牛不相及的。
比如某次历史战役,A因为是主战派,所以他在战后描述战争时可能会过多的强调战争的正义,会为战争寻找合适的理由;而B因为是反对派,不同意打这次战役,所以他在战后描述战争时就会强调战争的残酷性,突出战争带来的大量负面影响;C因为是主和派,既不同意出战,也不同意防守,而是主张走和亲路线,那么在他的著作当中可能就会对A和B的观点都持否定态度,而C的观点在A和B的书中同样也会遭到否定,或者可能还会被臭骂一顿。
如果再说的复杂一点,把A、B和C都纳入同一个阵营,而且是最后的战争胜利方,那么A、B和C的观点都会偏向于胜利的阵营,并且会对战争浓墨重彩的描述;如果A、B、C所在的阵营是战败方,那么在后面总结历史时可能又会避重就轻,或者轻描淡写。
以上这些其实都不奇怪,都是人之常情。只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看历史书首先要搞清楚作者的立场,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的观点。多思考,才不至于被作者的观点带着走,才会对任何历史现象和事件作出自己客观、合理且不太偏倚的判断。
把这种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借鉴过来,带入到中医古籍的理解当中,是非常有用的。打个比方,对于《伤寒论》原著的理解,为什么在过去的一千多年里,会出现错简重订派、维持旧论派、辨证论治派等各种派别,就是因为每一派都站在了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同一本著作,哪怕是对同一条条文,不同的医家都可以给出不一样的理解。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如今我们中医人更应该具有宽广的视野和更加包容的心态,对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要兼收并蓄,多看看不同学者的观点,这样对于更准确的理解原文意思,乃至于揣摩张仲景本人的原本意图和思维轨迹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和参考意义。
不光光是学习《伤寒论》,学习其他的中医古籍也一样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就能够在面对问题、事物、事件的时候更客观,更具胸怀,更不容易偏激,更不容易冲动,这不仅对学术研究有帮助,对为人处世也大有裨益。
更多精彩,请参考以下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