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怎么自学?

(2015-07-29 00:08:17)
标签:

健康

白话讲伤寒

郭强中

中医基础

自学中医

中医怎么自学?

作者:郭强中

网上看到有些人在一些论坛的帖子里面问:中医能自学不?不少人都回答说自学不容易,如果没有师傅带容易走弯路。到这里我都不否认,可是到后面的回答我就不认可了。有人回答说:先看几本养生类的书!

养生书籍严格意义上说不算是正儿八经的中医学入门读物,而且过于粗浅。特别是现在养生类书籍泛滥,良莠不齐,很多书籍里面的知识是否正确也没人指点,这样去学习免不了走一些弯路。

有人说《黄帝内经》、《千金方》是养生书籍,这个我也不否认,可是关键是这种书又难免过于专业,没有一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做铺垫,学习起来非常费力。最为关键的是,象《内经》这样的书,里面有些文字看上去好像都认识,可是它背后的真正意义却不是那么好理解的。而且一般人看《内经》也就只是停留在《素问》部分,去到《灵枢》部分大部分人就都打住了,看不下去了,因为牵涉到经络很多人光靠自学是很困难的。

学习中医还是应该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太着急,欲速则不达;又不能太盲目,饥不择食必然容易误入歧途,多走弯路。建议先选一些讲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书籍看一看,可以先挑那些插图比较多的书来看,因为这样的书看起来不那么枯燥。等到建立了一点点兴趣之后,再逐渐深入,看一些偏重于文字叙述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不一定就要立刻看古文,可以先看一些白话著作,仍然是以多了解、多思考、逐渐培养兴趣为目的。

等到中医基础理论了解的差不多了,就可以开始看看象《黄帝内经·素问》这样的书,看那种带注解的书,以求帮助理解。也可以看看《难经》,或者注解《素问》的那些书。

把基础理论看的差不多了,再逐渐过渡到看一些关于《中医诊断学》的书。你学中医不就是为了能帮自己或其他人看病嘛,所以诊断技术非常重要,不过估计有个坎儿大多数人都很难过关,那就是“脉诊”,建议挑一些相关书籍专门研究,比如《频湖脉学》。此外,还有“舌诊”,这方面应该多看一些带舌头图谱的书籍来看,能帮助加快理解各种舌苔、舌质是什么意思。

从诊断到开药,还有很长一段路。中药怎么学我的博客里已经有帖子了,我就不重复了,这里要提醒一句,别傻乎乎的马上就去看《本草纲目》,周杰伦的同名歌儿听听可以,你要真拿它来当学习的范本,估计你会看到吐血,因为其实原著非常枯燥,也比较乏味,而且还非常的厚,远没有看一些中药图谱那么轻松、自在。建议先看那些常用中药的图谱,很多不常用的、少见的中药可以先不学习,等掌握了常规再来拓展学习就好了。

等到中药学差不多了,就要来学习如何组方子了,俗称《方剂学》,方剂就是不同药物的各种组合,历史上有数不清的名方,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电视上老是播广告的“六味地黄丸”、“桂枝茯苓丸”、“乌鸡白凤丸”等等,药物搭配是一门学问。方剂学最核心的就是药物的剂量,某味药多一点或者少一点,可能整个方子的核心作用就变了,治疗方向就不同了,这些是“不传之秘”,没有老师带,你又没有医师执业证,没有处方权,那就不好说你能学到什么程度了。

学中医就跟搭积木似的,得一条一条的往上搭,把基础打好,才能建立高楼,如果低下的功夫下的不深,越往上越糊涂,不得已还是得从头来过,反复折腾。

学好了中基、中诊、中药、方剂这四门主干课程,就可以开始往“辨证论治”的路上走了,学习“辨证论治”要看什么书?自然就是《伤寒论》啊!看原文费劲,怎么办?我推荐大家看我写的《白话讲伤寒》,虽然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理解,但是至少是白话写的,看起来没那么费劲,而且注重了逻辑思维的运用。这里必须要跟大家说一下,讲解中医如果逻辑混乱的话,基本上等于讲不清楚,注解《伤寒论》的书其实有很多很多,但是并不是所有注家都重视这个问题。特别是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和古代人的语境已经有了天壤之别,不通俗、不注重逻辑推理,我们真的会读起来很吃力,我若不是自己已经吃过这方面的苦头,断不会这样说的。

学习前面的四门主干课程已非易事,若能走入《伤寒论》的世界那就说明你学的不错。如果有人想一开始就学习《伤寒论》,可不可以?也可以,能看得明白最好,如果不明白,自然你会去补课,补那四门功课。

其实《伤寒论》里面已经包含了中基、中诊、中药、方剂这四门功夫,我在《白话讲伤寒》里面已经做了一些展开,不过不是象单列一门课那样讲授,即便如此,若能将此书从头看到尾,还是会有很大提高的。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下次我们再继续往下说。

 

若想了解更多,请参考以下书籍:

当当网、卓越亚马逊、京东、天猫、淘宝均有售。

中医怎么自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