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大家怎么学《中药》

(2015-07-28 22:23:21)
标签:

健康

中医

中药学

白话讲伤寒

郭强中

作者:郭强中

学习中药其实是有窍门的,有路子的,作为中医临床专业的《中药学》课本上讲了太多的西医学东西,包括很多西药药理学的知识,不是说这些东西没有用,但是占用篇幅过大,就会影响我们“运用中医思维思考问题”。其实作为中医临床专业的医学生,需要关注的重点并不在那些药理理论,而是在每一味药的“天人相应”,在它的阴阳与五行配属,在药物的性、味、归经,在它与其他药物搭配时的阴阳增减,在炮制过后的五行与性味归经的一些变化,但是非常遗憾,我们的课本把这些方面的东西讲的非常简略,没有吸引到广泛的关注,进而老师与学生们都觉得这些不是特别的重要,反而觉得死活记住每一味药的“功效”更加重要。可是如果不重视去理解药物的采摘部位、生长条件、环境要求、生长过程、炮制工艺,不重视对其性味与归经的深化认识,总是把认识集中在很粗浅的表面,实际上为后面进入临床实战埋下了很大的隐患,因为在打基础的阶段就没有充分重视对“如果运用中医思维来思考”这一关键问题。

 

限于篇幅,我下面只是简单的讲述一下怎么来学习中药,仅以大家熟知的“桂枝”为例。

 

桂枝

 

【药材来源】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与中药“肉桂”来源于同一种植物,桂枝取的是嫩枝,而肉桂取的是树皮。春、夏季剪下嫩枝,晒干或阴干,切成薄片或小段用。既然是鲜嫩的树枝,其必然具有很强的生长、延伸、突破能力,所以若将其用于人体,必然可以起到通经、通络、通血脉、通痹阻、通玄窍的作用。而经过曝晒之后,其内水分尽失,又吸收了太阳光的阳气,阴之形态虽存,而阳气独蓄,且非火焙火烤之炮制,蓄积的阳气偏于散而非聚,用之虽温而不热。

教大家怎么学《中药》

【生长环境】生于常绿阔叶林中,现多栽培于沙丘或斜坡山地。这些地方水液流动频繁不蓄积,或者干燥少水,导致桂枝的药性偏温、偏燥,多用必然容易促进内热滋生。

教大家怎么学《中药》

【主产地】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福建等地。这些地方多位于南方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由于生长地的气候温热,故桂枝药性也偏于温热。

【基本形态】
教大家怎么学《中药》
【药材修治之后的形态】
教大家怎么学《中药》   教大家怎么学《中药》

【中药饮片的形态】

教大家怎么学《中药》
斜切片
教大家怎么学《中药》
横切片
【饮片的微距拍摄照片】突出饮片的细致纹理
教大家怎么学《中药》

【性味】性温;味辛、甘。由于桂枝生长在南方温热之地,性多偏温。香气较明显,辛窜之力较强,故善于突破阻滞;味甘,但不是甜腻之味,甘味非常浅淡,味薄则易于行走,这与其辛香气味相搭配则显得非常协调,走窜特性突出,简言之就是“走而不守”,这与肉桂的“守而不走”有显著的差别。

【归经】主入心经,兼入肺与膀胱经。桂枝与麻黄不同,麻黄是主入肺经,而桂枝则是主入心经,正是因为桂枝能入心经,所以才能开启由心脏所主管的血脉的“腠理”,而非由肺脏所主管的皮肤的“腠理”。当皮下络脉管壁上的间隙被桂枝开放,血液中的清液就会外渗,会同皮肤间的津液一起从毛孔向外流出即形成汗液。麻黄汤之所以发汗力量雄浑就是因为同时使用了能开皮肤间隙的麻黄和能开血管间隙的桂枝,使得体内阴液源源不断的从毛孔向外透泄,顺便承载阳气经毛孔外出,从而起到解除封闭毛孔寒邪的目的。

主入肺经并不是说桂枝不入肺经,也能入肺经,只是说没有麻黄那么专一,若单用桂枝来发汗解表自然发汗的力量就要逊色不少,桂枝汤发汗与麻黄汤不同,桂枝汤里是桂枝借助了能入肺经的生姜来协助发汗,与麻黄汤里桂枝与麻黄搭配发汗在功效上是不一样的。

之所以说桂枝能够“发汗解肌”,是因为桂枝主要擅长的就是温煦心脏所主的那些络脉,而位于皮下的络脉很多都是循肌肉而行的,在温煦这些络脉的过程中自然就能起到温煦肌肉的作用,从而达到解除肌肉僵硬、麻木、运动不灵活等障碍的目的。

 

【小结】一味药,既要熟悉它从原生药材到饮片、到炮制的各种不同形态特征,要会认;又要了解它的生长环境、性味归经,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所谓功效。这就好比了解一个人,你都不知道他喜欢什么,厌恶什么,适合与什么人在一起工作,他的背景是什么,他擅长做什么工作,等等,你如何能将他放置在一个能让他充分发挥作用的岗位上呢?不识人,自然也就不会用人,不知人,自然也就谈不上“善任”。用药与用人的原理是一样的,大家不妨自己体会体会。

注:以上图片均来自百度。

 

 更多精彩,请参考以下书籍:

 

《白话讲伤寒》(请点击此处)

教大家怎么学《中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题词自己的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