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到底好不好学?

标签:
健康中医门槛 |
作者:郭强中
很多人都对《中医怎么学?》这样的话题感兴趣,特别是那些对中医感兴趣但又错过机会、错过机缘没能走进中医院校一窥究竟的人们,对中医学这门学科始终怀抱着某种莫名的崇拜与神秘感。
的确,中医学是很神秘的,可以这么说,直到今天,咱们行儿里头的人也没多少是把中医理论真正搞通透了的。这活儿本身就很难,因为中医理论不是简单的能用现代科学来直接定义的学问,它涵盖宇宙各种变化,并将这些变化对应到人体上,实在是有够复杂,一般的脑袋根本无法领悟这其中的奥妙。
也有不少人是因为自己或者家里人得了某种疾病,到处求医而未果,反复治疗却治不好,于是开始试图自己去学习咱们中国人自己的医学---中医。可是,大多数人只能在中医基础理论里面玩玩,难以深入,这里面一个重要的制约条件就是你没有行医资格和行医执照,你不可能开展大样本的临床疗效观察,这样你开的中药到底有没有用你是不知道的,最多你只能自己抓药自己吃,但是这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万一药物中毒,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解救自己。很多人其实都不敢轻易给自己抓药吃,即便是看了好几本中医书的人。为什么?很简单的道理,看书是一回事,真要落实到自己或者家人的身上,你自己或者你的家人都未必敢吃你的药,万一吃出了问题怎么办?对不对?
所以,要告诉大家的是,从理论到实践,这中间的道路其实是很漫长的,看了一点中医基础理论的书,比如翻了翻《黄帝内经》,你就以为你已经彻底掌握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了?你还早着呢!中药你不用学吗?那些中药你都尝过了吗?你知道它们初始的模样和炮制的工艺吗?你知道同种药物经过不同的炮制可以产生不同的功效吗?你知道同一种植物有时不同的部位的药效是完全不一样的吗?
从了解各种不同的中药到组成方剂又是一个里程碑,这其中对于各种药物的性味归经的认识,以及药物间的协同、辅助、反制等各种作用都必须要了解,否则开出的药方就容易出问题。
很多人都会“按图索骥”式的对着一些中医书籍来自己给自己诊病,中医的诊断学那真的是一门很难的功夫,没有老师教确实很难掌握的,而且你又没有在临床上摸爬滚打过,见过的病人寥寥无几,你都不明白书上说的很多症状、身体表现是否就是你所具有的,这时候你说你来开药,这纯粹是在用身体玩博彩呀!太危险了。
所以,你说你对照着《伤寒论》来用药可以吗?不是不可以,关键是你敢吃吗?不过幸好,《伤寒论》很多时候是在讲发烧啊、感冒啊、便秘啊、腹泻啊等等常见病的治疗,胆儿大的就敢依葫芦画瓢的开药给自己吃。我个人非常不主张这么干,可能有些人瞎猫撞上了死耗子,喝了一两副药好了,但这也不能代表同样的药每次都管用,不能代表同样的药每个人都管用,因为这牵扯到基础理论知识的储备、诊断技术的运用、处理方法的多变,以及方剂组成的高度灵活,门门都是功课,不是那么好掌握的。
千万不要以为你一两次取效就了不起了,中医药的水深着呢,即便是穷尽一生的专门学习也不过只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而已。更何况,医术高不高明是需要很多方面来衡量的,不是你把自己吃好了你就在中医方面牛逼了,也不是你把你家亲戚的病治好了你就可以行走江湖了,更不是你治好了三五个邻居你就可以开业行医了,弄不好你是有可能会坐牢的。
总之啊,中医是不太好学的,而且学起来不那么容易精通,非得是要持续的下苦功夫,才有拨云见日的可能。送给那些没有机会进入中医院校学习的中医爱好者们一句话:自医有风险,医人更危险,医事莫随意,好自而为之。
更多精彩内容,请参看以下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