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禅”

标签:
佛学中医禅悟 |

作者:郭强中
“禅”,简单点说就是静静的思考。学中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治病救人,我们也不是出家人,所以不需要象僧人那般打坐参禅,但是医理也是需要经过漫长时间的思索方能“顿悟”的,从这一点上来说,佛禅与医禅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学中医没那么多规矩,中医的书多如牛毛,一生都看不完,你坐着看、躺着看、站着看根本就无所谓,没人会去管你,也没人有功夫去管你,就怕你不去看。
要想思虑而有所得,必然是需要进入一种安安静静的状态,一种心平气和的状态,一种宁静可以致远的状态。入静之后人的心气才能入定,心定不驰方可思远,久而久之才会思有所得。思虑所得逐渐积累,当质的飞跃产生的那一刹那,也就是你“顿悟”成功的瞬间。
学中医很忌讳浮躁,浮躁的人心里的阳气总是处于上浮状态,沉不下去。要想沉下去怎么办?一靠清心火、降心魔,二靠滋心阴、潜心阳。
如果心气过盛,乃至心阳化火,可以通过直接清心火、折心阳的办法来让其定神、稳心。你若不能用强大的意志力来镇住躁动不安的心气,也可以尝试煮一点入心经清心火的中药,比如黄连、莲子心等,喝下用它们熬制的汤水可以败心火,消烦躁,让你重新回到书桌旁。其实这是一种苦的替代,不能内胜,就只好外求。当然了,我也只是说这么个意思,不是让你非要这么做。
有实就有虚,心与肾同属少阴,一个走手,一个走足,虽然二者在阳气的循行上不相衔接,但是在阴液的循行中却是衔接的,肾阴流动的下一站就是心脏。所以,通过增补肾阴是可以增加心阴的,心阴增强即可进一步潜藏心阳,就如同心肾不交导致失眠的患者通过上济肾水就可以潜降心火一样,滋肾阴同样也可以除烦躁。
说的难听点,读本中医的书还要喝碗药,这不是有病嘛!是,也不是。真正的病根在心里,你降不住自己的心魔,自然难得中医三昧;你若能战胜自我,则自然不必外求他法。
“禅”是什么?“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中医的“禅”怎么解?气定、神守、思远、虑得、悟空。自解不了,就从“苦能泄气,水能克火”处求解。
更多中医学问题,请参考以下书籍:
请点击http://product.dangdang.com/23728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