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普通老百姓怎么学中医

(2015-07-15 00:37:02)
标签:

中医怎么学

老百姓

基础

白话讲伤寒

郭强中

普通老百姓怎么学中医

作者:郭强中

很多老百姓都对中医感兴趣,的确,中医学是有很大的魅力,足以吸引各色人等前来研读它、探究它、讨论它、琢磨它。中医学其实是一门发源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学问,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学问,更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医学。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汇集到中医学中的知识和经验越来越丰富,光是著名的古医籍就已经是汗牛充栋了,我们每个人穷尽一生怕是看也看不完。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看上去如此复杂的一门学科,到底从哪里入手才是正途呢?

一般来说,作为大众学习的对象,书籍都不能太过深奥,也不能太过专业,否则一般都看不明白。从中医学来讲,学习阴阳五行是必须的,这也是中医之根,中医之魂,但是非常遗憾,目前能把这个问题真正讲清楚的其实很少。

很多人都觉得看《黄帝内经》是个不错的选择,看看《素问》部分可能还可以,待到看《灵枢》部分,大部分就放弃了,就停止了,因为但凡牵扯到经络,很多人头就大了。可是,你学中医不学经络,实在是难以深入,因为你根本就学不明白。这时候可以找些关于经络学的书籍或课本来看看,以进一步了解人体经络的走行规律。具象的什么穴位能治疗什么病则不要求初入门者掌握,因为过细就丢失了概貌,会“云深不知处”。先掌握个大概就好了。

一般人学中医也都是从基础理论开始学起的,从阴阳五行开始学。等把这部分内容看完了,到了辨证部分,就蒙圈了,就抓瞎了。因为中医的辨证如果不与经络联系在一起,就会变得毫无头绪,既不知来源,也不知去向,不知所来,不知所去。甭说普通老百姓,就是科班的中医本科生、研究生,一样也未必学明白。脏腑是与经络相连的,谈脏腑辨证一定不能撇开经络辨证,而经络辨证又主要以六经辨证为核心,换句话说,脏腑辨证应该是与六经辨证融为一体的,可以合称为脏腑经络辨证。八纲辨证其实就是源自于脏腑经络辨证,是蕴含在其中的,把脏腑经络辨证搞通透了,八纲辨证自然就能够掌握。我们现在的《中基》课本把这些内容四分五裂,大卸八块,脏腑是脏腑,经络是经络,六经是六经,八纲、气血津液、三焦各辨证均各列一章,没有将这些辨证之间的内在关联作进一步的阐述!这导致后面临床各科的辨证都成了无本之木,讲不清楚各种辨证分型之间的核心机制。

如果能够在脏腑经络辨证这一块下点功夫,搞通透了,那么后面的各种疾病其实认识起来会变得很容易,根本不需要每门临床科目都死记硬背,完全可以提纲挈领,真正做到四两拨千斤。经过这样的思维变通训练之后,加上对中药学的理解,就可以开始进入临床实战了。

讲辨证论治最好的书是哪本?就是著名的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作者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他在辨证论治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最高的,也是中医界公认的。所以阅读他的《伤寒论》就是最直接的学习辨证论治的手段和方法。

《伤寒论》成书于1800年前,言辞古奥,很难看懂,所以有很多医家为其作注解。注解《伤寒论》的医家排的上号的少说也有一百多家,各有各的理解,但他们都未能完成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揭示《伤寒论》背后的那条思维主线。

我想《白话讲伤寒》的一个最重要的贡献,那应该就是为寻找到这条思维主线找到了充分的依据,我不敢说我找到的这条线索百分之百正确,因为万事没有绝对,但是肯定比现行《中医基础理论》课本向前跨越了一步,成功的将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八纲辨证有机的组合在了一起,这已经是非常非常实用的中医理论了,学会了就可以直接上临床,学会了马上就能进入实战,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收益更打动人、更激动人心?

而且《白话讲伤寒》不走偏门,走的是阳光大道,就是在现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进行了整合和提高,在合理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并且通俗易懂。并不直接从《周易》入手,不讲那些看上去很复杂的东东,不把大家搞的稀里糊涂,直接就领着你走中医正道、直道,说出来你就能懂,讲出来你就能明白。正道,就是直接能够登堂入室的门径,我的书就是能够传授你一条中医正道,建立正儿八经的中医思维,我对这一点深有自信!

 

普通老百姓怎么学中医

普通老百姓怎么学中医
以上图片来自百度搜索

 

更多中医学问题,请参考以下这本书籍:

普通老百姓怎么学中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