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钾低钠才健康

(2015-10-15 02:21:43)
标签:

军事

                           高钾低钠才健康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一直处于高钠低钾状态。在我国北方地区,平均每人每天摄入12-18克食盐,南方地区每人每天摄入8克左右的食盐。除了高钠含盐食品摄入量高之外,还有低钾的不足倾向,是中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率增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http://s14/mw690/005YInRbzy6WcZ8GsZndd&690
http://s6/mw690/005YInRbzy6WcZfHvlb95&690

 

 在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中已明确提出到2015年,高血压规范管理率达到40%,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达到60%。因此,提倡高钾低钠饮食是我们实现国民健康、减少疾病的一项重要战略。

 

降低钠的摄入量

 

       钠是盐的重要成分为什么它会使血压升高,进而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1、正常人钠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如果吃得过咸,摄入太多钠,就会引起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增高,激发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和口渴中枢,继而促进人想喝水,来稀释血液中过多的钠盐。“好比一个气球里装满了水,水越多,就会对气球产生越大的压力,这就是摄入过量的钠而导致血压升高的原因。同时,由于血容量大,对心脏负荷加重,如果本身血管狭窄的话,很有可能就会诱发冠心病”。

2、钠还可以破坏血管内壁,损伤内皮细胞,破坏大、小血管。

3、血液中钠盐的量多,肾脏为了调节水-电解质平衡,会分泌一些激素导致血管收缩,引起心血管疾病。

 

我们日常饮食中应该每天吃多少盐?如何降低盐的摄入量呢?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对盐的推荐摄入量是每人每天不超过6克盐,儿童摄入量控制在3克以下。6克盐相当于我们常见的一个啤酒瓶盖的容量。我们每天的食物中一般能提供1000mg,再摄入1200mg,折合成食盐3 g/d就足够了。

 

http://s6/mw690/005YInRbzy6WcZLaIV785&690

 

另外,还要注意减少隐形盐的摄入量。避免吃含盐的腌制品及酱油、黄酱等调味品,三块豆腐乳就含5克盐。少喝含钠饮料及运动饮料,用钾盐代替钠盐。

 

提高钾的摄入量

 

钾有什么功能?为什么适量补钾可以降低血压?

     钾的生理功能包含维持心脏正常功能,通过钾-钠-ATP酶来维持心肌的自律性和传导性等。

钾作为细胞内的主要阳离子,可以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对抗钠引起的高血压,通过利尿、降低肾素释放、扩张血管等使血压下降。1mmol钾的降压作用可以抵消3mmol钠的升压作用,钾丰富的饮食可以平均降压3-10%,减少降压药。因此,高钾低钠饮食对降低血压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日常饮食中应该每天吃多少钾?如何提高钾的摄入量呢?     

 

钾的PI-NCD建议摄入量是成人每人每天3600毫克。

我们日常所见的大部分食物都含钾,其中蔬菜和水果是钾的最好来源。每100g谷类中含钾100-200mg左右,豆类600-1800mg,蔬菜和水果200-500mg,肉类150-300mg,鱼类200-300mg。每100g食物含钾高于800mg以上的有小豆、杏干、蚕豆、扁豆、冬菇、黄豆、竹笋、紫菜等。

                                                                计量单位(毫克)

http://s16/mw690/005YInRbzy6WcZyMWXd3f&690

 

 

     高钾低钠同时实施

 

减少钠的摄入增加钾的摄入两种方法要同时实施,当饮食变得均衡时,疾病风险也随之减少了。

虽然说最简单方法是多吃水果和蔬菜但我们摄入的约80%的钠都来自加工食品或是餐厅饭菜,因此相对于增加钾的摄入量来说,减少钠摄入量的难度要更大一些。口味的饮食习惯是可以改变的。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家烹饪的时候,少加盐,让菜清淡些。如果能坚持一个月,90%以上的人都能适应低盐后的饮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