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文:西江千户苗寨之韵(上)

(2024-08-08 04:45:08)
标签:

散文

低吟浅唱

岁月

情感

钩沉

西江千户苗寨之韵(上)          

黎燕

 

谢天谢地一夜半天的暴雨之后,沈阳桃仙机场飞往贵阳的航班,只晚点一小时起飞,比我的想象要好得多。

7月21日20:40,飞机平稳落地。我们在满天星光,璀璨的灯火长河,清凉的夜风中,进入了朝思夜想,陌生贵阳的怀抱。

机上二次赠食品、饮品,最后一次是盒饭,小面包,顺理成章地解决了晚饭,剩下的就是洗个热水澡惬意休息了。

此刻,空中所喝的二杯热咖啡,沁的浓香,仍在我的胃肠,血液里弥散。

旅行社安排的接机车没耽误多少时间,半个多小时后,张玉凌、于昕蕙和我,仨姊妹有说有笑地步入服务宾馆609房间。三个人的标准间,干爽整洁,洗浴的热水充足,甚好,甚好。贵阳不失为避暑胜地,盛夏之夜,异常凉爽,盖着棉被,美美地睡了一宿好觉。

第二天清晨7时,我们步行七八分钟,在宾馆对个,道南的过街天桥下面,坐上了由50余名散客组成,到西江千户苗寨一日游大巴。

导游是个帅小伙,热情,诙谐,先介绍了司机师傅,又不失分寸地做了自我介绍,说他是苗族人。风趣的开场白之后,按照团伙或独行,将游客分为十几个组,逐个点名,并以车号为临时组团的名号。颇有素养的导游,很快拉近了与散客的距离,车上的气氛轻松活跃了起来。

导游娓娓道来,加之行前做了必要的功课,知道了今天所要观赏的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公山麓湿润山地季风气候,降水量适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清凉舒适的宜居之地。这里是目前中国,也是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较完整的地方。

大巴在并不陡峭,也无险情的山路蛇行。沿途连绵起伏的叠翠青山,逶迤而来。晶莹碧水,秀雅绿树,缤纷野花参差其间。散落的坝子里,生长着油亮亮的玉米,水稻与菜蔬一幅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清逸镜像,在车窗前纷至沓来,给人以远离尘嚣,世外桃源的感念。

3小时后,我们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在观景台,抬眼向南望去,进入视野里的大片苗族民居,是我钟爱的木屋黑瓦,与四周的山魂水魄相融相契。

对面半山腰,河谷坡地上,上千户的吊脚楼,依凭山势,纵横有序地向两边展开。穿斗式歇山顶结构,鳞次栉比的黑色瓦盖,仿佛黝黑的诗行,平仄有序,莹光闪烁,与七月晴朗的天空离得好近,似乎举手可触。

苗家吊脚楼,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

西江苗族房舍,源于古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枫木结构的组合,构成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木质吊脚楼,与周围的绿水青山,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彰显了苗人的生命与美学追求,流溢着苗族文化的本质元素,堪为中华古民居建筑的活化石,在建筑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西望,大片平坦的稻田,与紧挨的坡地梯田联袂,在风中轻漾一波波的叶浪;银光闪闪的稻穗,绿色依依的包谷,飘逸着若隐若现的清香。中间一条东西走向的土路,直通南来北往的主干道。有荷锄的,还有赶着耕牛的零星农人,仿佛从千年前缓缓走来纯粹、静谧、慢节奏的田园画卷,凸现眼前。

古老的人事物景,在这里定格。

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还有旧时光,旧风物,旧习俗留存下来,嵌刻沧桑岁月的烙印,浓郁穿越时空的气场,饱满爱恨情愁的包浆,令人安妥静然

这样的情境,可放牧心灵,也可感受清水洗尘的美好多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