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母校情深,50年后回访感怀(上)
(2023-10-17 09:05:53)
标签:
散文深情回望岁月情感钩沉 |
母校情深,50年后回访感怀(上)
一
接到老同学迟霜荣的电话,说我们一高中入校50周年了,同学们要回访母校。
那天早晨,我坐上了鞍山到辽阳的城际客车。对着窗外次第闪过的花草树木,思绪飞驰。 半个世纪,对一个人来说,时间可谓不短,再长的寿命,能有几个五十年?我们这些同学,跌宕起伏中,一路走来,始终难忘母校,难忘恩师,难忘手足般的同学之情。
每一所母校都是养育过我的精神乳母,辽阳一高中在我的心里,地位尤甚。对它的一往情深,自然离不开古城辽阳了。
辽阳,位于辽东半岛的中部,玉带般的太子河从城东蜿蜒流过,是东北第一个被开发的,有长达24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战国时期,辽阳称襄平,为燕国辽东郡首府;秦灭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设辽东郡,首府襄平,延续到两汉;唐时,辽阳为安东都护府的首府;元代时,设辽阳行中书省驻地; 明代仍在辽阳设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东北广大地区;后金时期,努尔哈赤在辽阳短暂建都后,随着清政权南移,沈阳成为东北最大的城市,取代了辽阳的影响力。
辽阳的文脉源远流长,文物和传说翔实可证——汉魏时期的墓群壁画,比敦煌壁画还早500多年。广佑寺前的辽代白塔,是全国六大著名古塔之一。魏司马懿(晋封皇帝)、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清努尔哈赤的征尘,在辽阳古战场遗址留痕。唐太宗、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重量级人物,吟咏辽阳的诗文达百余篇。在民间,还有商纣王叔父箕子居辽东坚守仁德;燕太子丹凄冷悲情;丁令威开仓赈灾受贬化鹤归来歌吟于华表;曹雪芹祖籍在襄平(辽阳);压倒三江的清代大才子王尔烈等美丽的传说。
令人戚戚焉的是,因战乱,抑或愚昧,城内城外颇有明清特点的一批古建筑和古民居没得到应有的保护,古城的绰约风姿,已湮灭在昔日的烟云里了。
辽阳一高中,当年这座城市的最高学府,有国家级的教师,精英的学生,是众人倾慕的名校。老校区主楼悬挂“天道酬勤”牌匾,“食不言,寝不语”的风纪,昭示了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校魂。
它的前身,为清光绪十一年(1885)创办的襄军书院,1902年改称襄平学堂。1949年改辽阳高级中学,1957年改现名,1951年为省重点中学,1960年为全国文教系统先进单位。
那时,辽阳一高的学生,可是了得!升学季,每年在全市及周边的辽中,台安,熊岳等地共招收270名学生,可谓优中取优, 尖子云集。戴上星光闪烁的一高校徽,意味着即将迈进名牌或重点大学(学长们在清华、北大等高校风云际会)。一高学生自己神气,家长自豪,市民们也都高看。
遥想那年那月的那一天,我带着简单的行李,与其他6位庆阳军工厂子弟,坐厂子特意派的2台吉普车,兴高采烈地到辽阳一高中报到。
学校坐落于南郊,毗邻市委党校。站在庄严气派的校门前,我们被镇住了。啧啧,哪见过这么壮实,奢华的横梁式门楣,上面雕刻着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学校之名。进入门里,我如初到大观园的刘姥姥,眼睛不够使了。迎面的藏红色教学楼,中轴四层,东西两翼三层,庄重气派,古色古香。校门与教学楼之间,错落有致的玫瑰花圃嫣红姹紫,花开正好,香气袭人。夹竹桃,花椒树,石榴树,丁香树等花树风神俊秀,锦绣多姿。整个校园宛如一个大花园,抑或植物园。秋风徐来,绿叶鲜花的芬芳气息不绝如缕。
教学楼,前所未见的豪华而美观。一楼大厅巍峨秀雅的花岗岩廊柱,高迈又阔气。右面的墙壁上张贴着新生分配班级的名单,我的名字在一年四班的序列里。三层楼各有6个大教室,清一色的红松地板,每天正课结束后,用锯末子清洁。四楼设有阶梯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业余兴趣活动室等。
宿舍为南北走向三层厢楼,我们女生住在顶层。四人一个房间,铁床,上面铺有草垫子,水泥地,朴素而清静。
上课,更是大开眼界。老师都腰板挺直,衣着讲究,不少还西装革履的,派头十足。课堂教学不拘一格,多以启发式教学为重,偶尔还穿插课外的知识和信息,我们听得津津有味,还没听够呢,下课铃就响了。不久,我们这些新生就知道了,学校的许多老师不仅在市里,甚至在省里都有美名,什么杨代数,宋几何,冯三角,张语文……他们以权威的学养与标识,独树一帜的教学,解析判断高考范围甚至个别题目,之料事如神,名声遐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