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个有关教育的“冰山理论”之“学习冰山理论”

(2015-07-16 15:07:52)
标签:

情感

教育

文化

成都市三原外国语学校    伍阳斌

在读书过程中,笔者认识了三个与教育有关的“冰山理论”,觉得它们对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改革能有很大的启示和指导。集结一处,与大家分享,也希望有更多的教育人能从中获得启发而改善自己的工作。

“学习冰山理论”

什么是学习,教学意义下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这似乎是一个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然而,人们在认识上,往往犯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知识正在不断变革,革新正在不断地日新月异。所以……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

从这一观点,我们衍生出关于学习的“冰山理论”。

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特别是课堂学习,除了对书本知识的认知这一“冰山一角”(这就是人们惯常所谓的“学习”),更大、更重要的部分,是潜藏在“水面下”的“实践学习”,也就是真正地对学习进行实践,对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的学习,对“如何学习”的学习。其目的之一,是为了获得“学习力”、“创造力”和“发展力”。这也才是学校教育价值之所在,真正地“以人为本”。

如何学习,是一种智慧。单纯的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是知情意行的综合体现。所以,课堂上学到知识,并不等于学到智慧。所谓学会学习,实质上是指通过实践拥有能够开展有效学习的智慧。这决定了课堂上的关注点、侧重点和着力点。如果只单纯地以让学生学点书本知识(符号知识)、学点理性的“死”的知识为目的,这不能成为课堂生活的本质。

观察日常课堂,却存在着教学过程被简单化处理,进行知识的直接输送、结论的直接授受的现象。学生该动脑动手的环节被“弱化”,一些朴实有效的学习行为(如看书、朗读、理解、查阅、讨论、争辩、背诵、默写)被“淡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具体组织被“虚化”,老师程序性地完成着自己的教学方案,搞“课堂教学演示”,学生大部分时间则静坐在那里“观摩”学,用无神的眼睛“看”老师的说、老师的演、老师的算、老师的思考、投影仪的播放以及个别尖子生的表现,就是自己没有生成学的行为,没有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没有真正“践学”起来。学生虽然在教室端坐,在课堂上过日子,但其学习方式十分单一,学习活动非常单调,学习过程极度单薄,始终是一个学习的“外在者”、“见习者”。这既不会有好的课堂结果与教学质量可言,也背离了“学习”的要义,背离了课堂的本然生活。

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知识的组织和转换、学习情感态度的体验累积、学习品质的逐渐“自养”、学习力和创造力的逐步练就以及学习的快乐与生活的幸福,都是在“践行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的,与“学学习”同行共生的。教育者应该从端正对学习的本质认识开始,正本清源,返璞归真,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把关注点由只关注自身“如何教”转向关注学生“如何学”,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与行为,让自身的“教”真正为“立学”服务,让自己的课堂模式、教学方式为学生学会学习提供支撑,从根本上解决“立学”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