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像看到了诗歌的起源

(2023-10-28 11:02:10)
分类: 杂感杂谈

读有关诗歌起源的文章,主要观点是,人们日常生活(包括生产劳作等)中产生出情感的宣泄,其实就是诗的起出现文字之后,再这些宣泄内容转变成文字,调整好节奏感和押韵,就是诗后来又有将字数平仄规范化等的进一步发展。

《淮南子.造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是这个意思,鲁迅先生所说的“杭育杭育派”,也是这个意思。

读丰子恺的散文儿女,散文里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炎的傍晚,丰子恺带着他的四个孩子——九岁的阿宝、七岁的软软、五岁的瞻瞻、三岁的阿韦,来到小院中的槐荫下,坐在地上吃西瓜。孩子们吃得高兴,不由自主地发泄畅快与满足,三岁的阿韦笑嘻嘻摇摆着身子,口中一面嚼西瓜,一面发出一种象花猫偷食时候的“ngam,ngam”的声音来。这音乐的表现立刻唤起了五岁的瞻瞻的共鸣,他接着发表他的诗:“瞻瞻吃西瓜,宝姊姊吃西瓜,软软吃西瓜,阿韦吃西瓜。”……。

孩子这几句畅快淋漓满足感的宣泄,一点不输于“杭育杭育”号子,让人一看就联想到诗歌的起源。

五岁瞻瞻的吃西瓜“诗”,不由自主想起那首汉乐府《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读两首诗都有欢快淋漓的感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