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2020-03-10 23:47:54)
标签:

历史

文化

图片

杂谈

旅游


贺州,位居广西东部,是大西南连接粤港澳的重要通道,也是广西面向粤港澳开放的前沿和窗口,素有“三省通衢”之称。贺州历史悠久,自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临贺县,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境内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越,是著名的中国客家之乡名茶之乡、奇石之乡、脐橙之乡和马蹄之乡,也是全国唯一的“中国长寿之乡县域全覆盖城市。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岭南,秦始皇随即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为“桂林、象、南海”三个郡。其中,南海郡辖境是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北连南岭,包括今广东的一部分,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四个县(据《汉书》记载),郡治番禺。

两汉时期,贺州属交州首府即广信之管辖范围,并与梧州,广东封开被现代专家学者公认是岭南文化和粤语的最早发祥地。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在今贺州市北部及昭平县置临贺县,县治今广西贺州市贺街镇,属苍梧郡。

三国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孙权置临贺郡,临贺县为郡治。

南朝宋泰始六年(公元470年),明帝改临贺郡为临庆国,临贺县为国都。

南朝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复临贺郡名,临贺县仍为郡治。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郡,临贺县为贺州治。隋大业三年(公元603年),废州,省临贺、荡山入富川,改名为贺川县。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置贺州和临贺县,临贺县仍为郡治。天宝元年(公元724年),玄宗改州为临贺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肃宗又改郡为贺州。临贺县仍为州郡治。

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太祖降贺州为县,临贺县改名称贺县,治所在今广西贺州市贺街镇,属平乐府。

民国三年(1914年)设道观察使,六年改为道尹,贺县属桂林道。


于老牛而言,贺州被选为突破口是理所当然的,离广东最近啊。事实上,贺州也是最能体现“两广一家亲”的地方。从怀集进入贺州,第一晚赶到八步区信都镇过的夜。

一早起来,目的地是几公里外的铺门镇中华村。路上顺便看了看信都镇关帝庙。

信都镇关帝庙,位于信都镇西南边,两进五开间,中间开大门,两侧有小拱门;山墙是地道的广味--锅耳墙。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现实中,古建的修复很多靠的是村民集资,所以外观就无法“修旧如旧”了。很多祠堂、庙宇的外墙贴的这些五颜六色的瓷砖,让人心里五味杂陈。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门口一对高大威武的狮子,感觉为旧物。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保留下来的,还有石门框、门匾和楹联。

门当石雕刻铜钱形,门额上石匾阳刻篆书红底金字“关帝庙”三字;两侧石刻楹联为:乃汉室擎天一柱,与尼山拔地齐峰。这是从一副著名的关帝庙楹联“铁石为心汉室擎天一柱,春秋得力尼山拔地齐峰”中改出来的。将关公与文圣孔子相提并论了。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简单看了看,匆匆赶往铺门镇中华村,看著名的封阳石城。由于其所在地为铺门镇中华村,所以也常常被称作“贺州中华石城”。参观之前,先讲一讲封阳石城的历史。

封阳,是广西最早设立的四个县级行政单位之一,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六年。贺江蜿蜒向南,在大桂山和云开大山之间,冲刷出一片平缓的开阔之地,十分肥沃。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后,“开禁推恩,广布信义”,在此置临贺和封阳两县。其中,封阳县治设于铺门镇河东村离渡船码头北去约600米的高台地上,史称高寨古城(残墙至今尚存,大约就在图中右侧河道拐弯南侧约1公里处)。辖区包括今信都镇仁义镇铺门镇水口镇、太平乡、苍梧县的沙头镇石桥镇,以及今广东怀集县的一部分和封开县的一部分。因贺江下游古称封水,此地在封水之阳面,遂称“封阳”。位于中华村的石城遗址为封阳古城的别城,因其建于两座呈半圆形的石山之间,故称石城,作用是在贺江上游镇守古封阳县城的北大门。石城平时屯兵,战时就利用突出的防御性能作为最后的据点,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宋将潘美率军攻破南汉军驻守的贺州后,第二年撤封阳县,改设信都为乡,归临贺县管辖,高寨古城作为封阳县治历时1082年,至此作古。元朝初年,蒙古兵攻入石城,石城被焚。元宁宗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为了保证石城的日常养护,还召集村民入住城中,从而衍生出了石城村。元末红巾军起义时,当时广西的主政官也儿尼先号召各地加固石城,驻守自保,封阳石城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固明代,为了让广东盐商顺利地进出贺州,保证广西和湖南的盐供,石城成了贺江中游保证过往盐商安全的重要支点。明宣统十二年(公元1470年),在石城内设信都巡检司;明隆庆正五年(公元1571年),政府对石城再次进行维修,增建南北城门南明末年,肇庆总兵罗金鼐在这里踞石城抗清,另外在石城的五指山上增设誓旗肚城。清代信都巡检司曾被太平军所毁,至光绪十五年(1889年)得以复建。民国八年(1919年),在石城北门外再设信都县,后来县治由石城迁往如今的信都镇;抗战时期为了抵抗日军,又重新迁回石城。1943年撤信都县,随后石城逐渐荒废。

封阳石城,堪称是二千多年朝代更迭、战事纷乱的最真实历史见证者。


封阳石城航拍图(网上图片)。

由图中俯瞰封阳石城,可见巍然陡峭的石山拔地而起,呈两侧自然合围之势。东有金鸡山为屏,西以五指山为障,在天地间环成一个巨大的括号,仅南北两侧有两个天然豁口。封阳古人在豁口要冲处垒石搭墙砌成对峙的门楼,在山头上设置炮台,在山外挖出城壕,凭借险峻的地势和坚固的工事,易守难攻,防御性能极强,在古代的军事城防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石城北边的石峰,就像一道屏风昂然矗立,扼守于贺江之畔。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贺江两岸平原广阔、土地肥沃,确是个休养生息的好地方。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再次上航拍图。图中右侧山边小径就是入城通道,位于石城南门。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回到现实中。石城前荷塘已经只剩下枯黄的残荷,远处卡斯特峰林耸峙、竹林翠绿,一片美丽的田野风光。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山脚下有一座“总镇祠”,不知供奉何路神仙。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石城的南城墙逐渐显露,是由比较规整的青白色石块垒砌而成。观其石质,应该就是本地特产石灰石。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喀斯特峰林峭壁陡立、形态各异,仿佛置身于石林之中。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南城墙靠近东面山体处有一个凸出的马面。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从这个角度,你就很容易理解恃险而立这个词的含义了。东西两侧峰林高耸,只剩下中间一条天然豁口。如前所述,现有城墙为明隆庆五年(1571年)所修建。南城墙长约百米,几乎为直线型。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墙脚嵌有几方碑刻。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阳刻的“北岳阁”、“南星楼”石匾。原来,隆庆年间修筑石城时,在南北城墙上还分别建有城门,分别叫北岳阁和南星楼,已毁。从前的城墙高达5-6米,城楼高5米,现存城墙残高约3米左右。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改复北门”碑记,应该是陈腾章为北门重修后所撰写的铭文。

陈腾章,生卒不详,广西贺州铺门镇龙野村人,康熙辛酉(1681年)举人。历任山西省猗氏、浙江省新城等县县令,颇有政声。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大明隆庆五年(1571年)所立“新*(像“鼎”字)南北镇城记”碑,这是始建碑记了,牛。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南城门拱洞。旁边这些重新修补的石块简直不忍直视,多用点心,好吗?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两层拱券,中间原设有樟木板城门。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安放门闩的石孔槽。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靠近城门内侧的石槽,感觉是装挡板用的。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内层墙石条以“之”字形堆砌。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石城里面就有些让人懵逼了...不知道的,还会以为来到了一个森林公园。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树丛中时不时可见旧时房屋的基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这条石板小路,就是古时候的中心大街了。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里面房屋不多。一种可能是石城荒废已久,大多数人已经搬离出去了;另一种可能是本来里边的住户就不多,大家住在城外。石城更多的是起到战乱时期充当紧急避难场所的这么一种用途。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曾经的深深庭院...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相比之前看到的土坯房,前面这间带有门楼的砖砌房屋,堪称豪华建筑了。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旁边有一间崭新的建筑,感觉是祠堂。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房子里面是简单四合院式。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些许的木雕花窗格,居然也能让我小激动了一下...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一排整齐高大的霸王鞭,构成天然的田园分界线。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这块地居然还种有番薯。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路边不经意之间见到的古井,井圈已经分为两半,露出整齐的砖砌井壁。这也是喀斯特地貌带来的特别福利--几乎可以不为水源的事情担忧。这对于被围困的城堡来说意义之重大就不言而喻了。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靠近东边山体,居然有一个天然小湖。公园的名称实锤了...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这块水边的奇石,我给它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叫“海豚出水”,大家觉得呢?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青青湖边草,悠悠天不老...走着走着,老牛已经忘记自己来观看的是一个人文景观了...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走近山边,还可以看到一个大溶洞,上面钟乳林立。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里面钟石嶙峋、泉水清澈,好一个福地洞天的好去处!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洞中可观天,可阅山,可赏绿...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西侧山顶,一头威猛的雄狮伏卧其上,惟妙惟肖、浑然天成。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继续沿着东北山边行进。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又见一口古井,旁边还有一个圆形水槽,估计洗衣服的。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井圈由整石打造,上面有打水时绳子所留下的一道道磨痕。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路边时不时就有石筑的台基,可惜上层建筑早已了无踪影。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在一条小路的指引下走到山脚,又见一个美丽的溶洞。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上面洞穴层层,怪石林立,就像进入探险节目现场一样。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山峰的侧面轮廓,就像一只睁目直视、张嘴怒吼的猎豹。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沿着狭窄的洞穴小心行进。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上面山缝中还有阳光投射进来。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走到洞穴的尾端,明显可以感觉到有人为拓宽的痕迹。图片是相机照出来的效果,实际上里面几乎一片漆黑。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最后,见到出口处的绿树阳光。
正如大家所看见的,其实这个洞口相当隐蔽。由于植被茂盛,我就没有拍外面的照片。这个洞口,其实是位于半山腰上,离地面还有两三米高,可以通到石城外面。后来查阅资料,倒是有一篇文章提到石城西南角玉寨有一洞穴可通到石城内部,应为笔误。因为后面又说洞穴出口不远就是清代信都巡检司的治所遗址,从巡检司的治所遗址往西可进入岩洞,所以此洞穴在石城之东北角才对,也与实际相符。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洞穴中间倒挂的石钟乳,就像一个巨型佛手瓜。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重出山洞,幻如隔世。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东北山脚下有一座看起来十分新而且完好的祠堂建筑,可惜,见得着摸不着,道路已经完全被植物遮挡。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只能往西边,重新回到主路。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一个柴门紧闭的庭院...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又有一家难得保存较好的砖房,两进三开间。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一进为门厅,里面天井,两侧有廊庑;主屋三开间,两侧厢房,中间明间两层,上层有雕花门窗,下层做客厅用途。这么好的房子也没人要,可惜了...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走到小门后,可见山上洞穴中间有一道高墙,不知是何建筑?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另一边的山体上也有砖墙。想来是以前所修的工事,毕竟洞穴里也可住人啊。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沿着南北向的中心街继续前行,一路上很多堆砌整齐的石块基础,依稀可以望见古石城昔日的喧哗景象。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一片树影之中,终于见到一个美丽的城门洞。北门已近在咫尺。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一棵高大的古榕树下,见到了封阳石城的广西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保碑,以一个汉阙的形式。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旁边依旧是群山耸峙。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这段就是北城墙了,长73米,残高3-5米,原来上面还设有1.2米高护墙,已毁;门洞内设两层拱券,内门宽2米。前面也说了,北门城墙上原来筑有5米高城楼,名“北岳阁”,现已毁。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北城墙西侧与山体结合处,一棵古榕树盘根错节,与城墙山峰连成一片,蔚为壮观。此榕树树龄已经超过200岁,树冠直径达40余米,爬壁根宽达8米,俨然成为古石城最忠诚、最坚定的保卫者。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这一棵古榕树则是130多岁了。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拱门两侧皆有石阶可上。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城墙外,贴着山脚有小路通往北边村庄。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石拱有点接近桃子的形状。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仰望东边石峰,直插云霄,壮观森严。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山根处,则是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洞穴。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壮观坚固的北城墙。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石城北门外,是一片美丽的荷塘。南北两侧都如此安排,应该还是出于防御上的考虑。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喀斯特地貌的奇特纹理。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北门城洞外西侧,还有一块奇特的石头,犹如石龟上岸,十分吉祥。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这是北门城墙航拍图(网络图片)。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归途了...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最后,顺带说一下位于铺门镇的梵安古寺。梵安寺,始建于宋朝宣和年间,寺内有三件宝物:大钟、香炉、凤尾草。大钟和香炉均失于解放初期,寺内的千年风尾草却生机勃勃,为世间奇宝,其形如盘龙,枝叶似孔雀开屏,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网络图片)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八仙香炉,这个应该是复制品吧,太粗糙了...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古信都县八景之一的风草长春”--千年凤尾草。怎么感觉像铁树呢?

封阳石城(中华古石城)--贺州行(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