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2020-03-12 20:37:53)
标签:

历史

文化

旅游

图片

杂谈


在封阳石城的帖子里,老牛就提到了一点: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贺州这一带一口气置临贺和封阳两个县,而这也是广西区最早设立的四个县级行政单位之二。临贺县的县治所在地为贺街镇。两个县治所在地相隔也就三十几公里,这倒是有点出乎意料的。

前往贺街镇的路上,先顺路去看了下浮山,在贺街南边也就三公里的样子。从207国道绕进去还要开一段土路,临近贺江就瞧见眼前这一幕。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路边,层层绿毯伸向远方...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江边的渡船。浮山是江心的一个小岛,必须乘船过去。船家倒是留下了电话,可惜他一时走不开,联系以后大概还需要半个小时才能过来。对于老牛来说这显得太过奢侈了,只能远观一下继续上路。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浮山又名玉印山,位于贺街镇临、贺两江交汇处,原是江心的一个小石山,四周陡峭。上面建有环碧亭、沧浪亭、陈侯祠、对歌楼、钓鱼台等建筑,白楼青瓦、红柱玉栏,为贺街古八景之一的“玉印浮山。每当春秋时节的清晨和傍晚,江面常常泛起一层薄雾,俨如轻纱将小山托起,宛如仙境,人称“玉印晓岚”,美不胜收。

关于浮山的地形,也有一个说法:如果登上环碧亭凭栏西望,临、贺二水蜿蜒而来,与浮山配合,称为“二龙抢珠”相传自浮山建寺至今,不管遇多大的山洪,从未被水淹过,浮山始终浮在水面之上。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浮山上面最重要的建筑,莫过于浮山寺了。浮山寺,又名陈王祠,相传是为了纪念陈秀才而建。陈秀才生于隋末唐初,浮山附近大鸭村人。陈秀才赴京城赶考,因家境贫寒,且为人正直,不肯贿赂考官,屡试不第,愤而返乡在浮山隐居。日里给乡亲摆渡,暇时则吹箫歌垂钓。浮山江岸悬崖上至今犹有“钓台遗迹。因其平生利人济物,乐善好施,深得乡民爱戴。唐武德年间陈秀才无疾而终,大家都说是积德成仙去了。后来,又常显灵庇护乡民,乡民感其恩德,在浮山立庙祭祀,并尊奉他为“陈候大王,庙称“陈王祠。每逢陈王生日(农历四月二十六日)和忌日(农历五月十九日),远近百姓都要来此纪念他。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演变成农历四月二十六日为“炮期,农历五月十九日为“浮山歌节的纪念活动。每次歌节少则一两万人,多则四五万人,聚于山上、河边,放花炮,斗山歌,热闹非常。对歌多为即兴,随编随唱,有本地山歌“里罗咳和“连山调、客家山歌“叮咚,也有瑶族山歌“拉发腔既有中原汉族文化的元素,又兼有壮、瑶等民族文化的印记,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充分反映中原文化与岭南土著文化融合的历史渊源。浮山歌节已经被收录进2010年年广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浮山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上两张网络图片作进一步了解。

浪沧亭,嵌有有民国26年(1937年)李济深手书石刻“浮山二字,下面有大清道光丙戊年(1846年)十五龄童子王燮和所书“中流砥柱”四字石刻。

李济深(1885-1959),原名济琛,字任潮,广西苍梧人。早年毕业于北京陆军大学,曾留学日本,国民党高级将领,民革主要创始人、领导人之一。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黄埔军校副校长、广东省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第八路总指挥。解放后历任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59年病逝于北京。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浮山寺山门(网络图片)。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浮山寺后门。古树参天,石壁陡峭,更为浮山寺平添了一份古朴与威严。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接着前往贺街镇,参观临贺故城。

临贺故城位于贺州八步区贺街镇,区域面积分布较广。始建于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结束于1952年,作为县治前后历时2063年,先后在贺街镇大鸭村、长利村、河东村和河西村建造了“旧县肚城池”、“洲尾城池”、“河东古城”和“河西古城”等共四座古城址。这其中,位于贺街镇贺江西岸河西村的河西城池规模最为宏大,城市设施最为完整,城池面积达一平方公里多,建有四座城垛城门,东以贺江作为天然屏障,西、南、北三面建有城墙和护城河,城内行政、军事、商业、学校一应俱全;作为县治时间最长。它始建于东汉,延续至解放初期;同时也是保护最好的一座古城池。河西城址是东汉时由洲尾迁于此的新县城址,略呈长方形,版筑夯土墙,残高3-6米,宽23-25米,东、南、西垣分别长840、879、569米,北垣西段已毁,东段残存280米,城外有护城河。五代时,贺州先属后楚;乾和六年(公元948年),南汉巨象指挥使吴珣攻入贺州,为防后楚反攻,吴珣在河西城址中部新建一道城墙,将西、北城墙内缩90余米,重新夯筑土城墙630米,将河西城址一分为二,东为主城,西为附城。南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由郡守陈士宰主持,邑人毛迈监工,将主城外墙、墙顶全部包砖,并新增砖砌女儿墙。城上筑城垛,四面辟门并建敌楼,周围开护城河。元、明、清沿用宋代临贺城址,清同治、光绪年间和民国初均有修葺。清中叶以后又形成河东故城,就是现在河东村一带,内有石板街、民居街巷及粤东会馆、文庙、魁星楼、八圣庙、观音楼等古建筑。临贺故城历史脉络清晰,延续时间长久,文化内涵丰富,是广西区已经发现的西汉四大城址中唯一保存完好的历史古城,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临贺故城被评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说是保存完好,实际上古城里破坏严重,古貌不复。沿着河西街进入故城,车子停在刘氏宗祠前。祠堂众多,是临贺故城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大规模建设祠堂,则主要集中于明清时期,充分体现了此地作为“三省通衢”的交通节点,人员交往密集、民族融合程度高,各民族秉持包容开放的态度,在此和睦共处、共谋发展的繁荣景象。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刘氏宗祠为砖木结构,两进三开间,两侧镬耳山墙。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屋脊上有琉璃“双龙戏珠”,檐下有彩画装饰。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大门楹联为:宗繁两汉业,祠开万年基。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祠堂前面有水塘凉亭。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远处清楚可见故城文笔塔。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城墙里面居然是一片菜田。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往城墙靠近,先到达故城城隍庙。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也是一个典型岭南三开间样式。两侧次间上面有横梁,中间留空。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城隍庙大门楹联为:做个好人,身正心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不知现在还有几个人相信?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门口一对石鼓下雕祥云纹,应为古物。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城隍爷伉俪。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路边随便堆放的石狮,造型、雕工都相当不错。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又见一家庙宇。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原来是“陈王庙”。刚从浮山过来,还以为跟陈王祠一样的。大门楹联立即做出了否定:开漳圣王,功垂千秋。这可是祭拜福建漳州的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庙宇!十分明显的就是,这一带必定有从漳州迁移而来的移民。以后的帖子里,我们甚至会看到源自广东潮汕地区的“三山国王”庙。民族的迁徙过程,的确是一个极其复杂但又十分有趣的现象。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接着就是重点了,临贺故城南城墙和文笔塔。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近了看,文笔塔是建立在城墙之上的,非常罕见。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城墙砖为红砖,上面还有精美纹饰。这就是之前所说南汉时期吴珣所筑,他将主城四面城墙的内墙包砌红色花砖,花砖纹饰有鱼骨纹、五铢纹、竹节纹、太阳纹等多种样式。南汉红色花砖乃全国罕见,文物价值极高。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往上,就是贺街文笔塔。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贺街文笔塔,又名魁星楼,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 ,塔为砖木结构,五层六面,高27米。塔体用大青砖砌筑,表面却呈红色,上盖绿色琉璃瓦,门额浮堆黑色“魁星楼三个大字。塔顶层原有一铸于南汉大宝四年(861年),重750公斤的大铜钟。铜钟呈圆形,开口喇叭状,造型精美,纹饰华丽,上有铸文1288个,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属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此钟已于1963年迁往八步区灵峰公园内存放。
这座建于城墙上的砖塔,周围有一个凸出的马面,上面开有城垛子。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这就是主城南城垣了。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城外田园青翠,风光秀丽。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下城墙,开始往西进发。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路边出现罗氏宗祠。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比较特别的是,罗氏宗祠大门上方的图画其实是石质浅浮雕画像上彩而来。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大门楹联为:姓缘罗国,郡定豫章。这是从南昌来的。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次间檐下一幅书画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
题图为《贫不卖书留子读,老犹栽竹与人看》,出自《增广贤文》之三百五十六。这既是为子孙着想,也点明了古人对于教育的重视。右边的题字为:“老屋三间,藏书万卷。有田可耕,有水可钓。雅竹仟个,枯树几株。得妻孥之乐,无车马之喧。时或负手门前,数长空飞鸟。万户侯何足道哉!”经过查找,原来这是出自近代文学家林纾《高士隐逸图》上的题诗。这种固守清贫、以读为乐、超然物外的恬淡心境,足令吾辈惭愧啊...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二进天井,以卵石铺就;两侧有廊庑,开有月门。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廊前皆采用石柱,柱础样式精美。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石柱头雕刻狮子,相当于一个座斗的功用。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二进享堂,为一个敞厅。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二进天井以石板铺就,雨梗墙涂成桃红色。三进寝堂,供奉祖宗排位。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光绪三十年(1904年)所立建祠碑记。碑中有“桂岭”小字,难道说其先祖来自八步区桂岭镇?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侧面观看罗氏宗祠,山墙十分独特:二进锅耳墙,三进则是凸字形。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继续向西。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本地常见的社公庙(土地神)。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岑氏宗祠。大门对联为:树千秋伟业,振万代雄风。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三祠堂楹联为:勋崇东汉,望重南阳。南方姓氏郡望出自河南为多。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稍前,就是莫氏宗祠,外面开有院门。莫姓在全国来说是一个小姓,主要集中于两广地区了。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门口有石刻“状元纪念馆”。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院子以卵石铺成铜钱图案。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龙凤呈祥石雕。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亭子楹联为:甲第开南国,箕裘启后昆。里面端坐的雕像就是岭南第一个状元--莫宣卿。

 

莫宣卿(公元834-868年),字仲节,号片玉,谥孝肃,据《封川县志》载,莫宣卿为“封州文德乡长乐里蕨村人”(今广东封开县河儿口镇西村莫宣卿为遗腹子,母亲梁氏因家境困难,改嫁开建县(今封开县南丰镇莫及芝。莫宣卿自幼聪颖隽拔,七岁能诗,人称神童。一次受群童欺侮他愤然在沙中写诗道:“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英俊天下有,谁能佑圣君稍大入乡校,就读于名师梁明甫。十二岁举秀才,“构书屋于麒麟山下,奋志读书”。有诗《答问读书居》云:“书屋倚麒麟,不同牛马路。床头万卷书,溪上五龙渡。井汲冽寒泉,桂花香玉露。茅檐无外物,只见青云护。”(见《全唐诗》十七册后有幸得到被贬到封州的朝廷命官李宗闵的大力扶持。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年仅十七岁的莫宣卿廷试第一,钦点状元。有一首《及第自咏》云:“羽翼高飞到碧霄,鹏程万里岂知遥。才吞王母千年药,便夺龙头第一标。脚下云霞随地起,眼前尘土霎时销。万金书寄南归雁,三级天门已一跳。初典翰林,起草机要诏诰。后以母老,具表陈情,获诏准赐台州别驾。在回乡接母赴任前夕,不幸染上瘴病,在故里病故,年仅35岁。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封州刺史李邦昌上奏唐懿宗,敕封莫宣卿为正奏状元,谥孝肃。

众所周知,古代的岭南,也就是现在的两广地区,素来被看作“蛮夷之地,政治、经济、文化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自从科举制度建立一直到唐宣宗在位时期的两百多年间,岭南地区都没有出过一个状元。直到莫宣卿的横空出世,才打破了岭南无状元的尴尬局面。莫宣卿也是我国科举制度时代最年轻的状元。由于他的出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岭南学子奋发苦读、积极上进,后来在他的家乡封州(今封开)又相继出了七位进士,整个岭南共考得十八名状元(两广各个)。封开莫氏估计与贺州为同宗。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里面为莫氏宗祠。

莫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砖木结构。外形有点西洋式,券门券窗。大门对联为:州受姓,巨鹿开基。莫姓源于颛顼帝,出自上古时期颛顼帝所建的鄚阳城(河北任丘市鄚州镇),属于古巨鹿郡,所以莫姓郡望多用“钜鹿堂”。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门厅,入内天井。

钜鹿堂廊前采用高大石柱支撑,上阳刻有楹联。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天井。二层有走马廊。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过十字路口转北,就见到路边围墙内的桂花古井。

旧时有诗称:“瑞云晴霁泛红光,玉印浮空映晓岚;沸水清音吟新曲,桂泉喷香夏日凉;海螺夕照炊烟起,临江晚钓隐渔郎;三乘晓钟唤学子,橘峰余雪润华章。寥寥数语就概括了临贺古城八大美景。相传,桂花井井水清冽甘醇,香如桂花,故得名桂花井。而“桂花喷香”正是旧时临贺故城的八景之一。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桂花井,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清乾隆年间重修。古井呈圆形,深10米,井壁由青石块和青砖砌筑。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重修碑记。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桂花井井圈由整石打造,石质应该为青灰色石灰岩。由于此井也是河西古城内唯一的公用水井,使用相当频繁,时长日久,井圈被绳子磨出一道道深深的凹痕。现在看到它,恐怕很多人都会误以为其名桂花,是因为井圈像一朵花吧。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龙氏宗祠。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正厅前悬挂“拔贡”、“举人”牌匾。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继续北行,有“黄氏纪念祠”。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精美的彩色灰塑山墙脊。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黄氏宗祠古石匾。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原来这是粤、湘、桂三省黄氏宗亲为了纪念黄氏始祖南陆公而建的祠堂,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对联为:潢川德泽昭敦睦,江夏贤声传孝忠。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廖氏宗祠,对联为:万石家声远,兰州世泽长。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李氏大宗祠。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这座带有明显民国风格的建筑,是旧时的民国日报社。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日报社为两层洋楼,外立面有大幅券窗,已封闭;仅中间开一门。二层临街一侧有阳台。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更多的就是这些不今不古的丑陋建筑。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沿着东门路往东行。这座院落算是幸存下来的。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县玉路南侧的高墙里,则有着民国监狱、党部、县衙、法院、捕厅及一些宗祠,不知当时是否已经开始修缮?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县玉路北段与东门路交界处,欧式风格浓厚的谢氏宗祠。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大门对联为:宗开洛邑,祠镇临江。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县玉路还保存有少量老屋。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这栋临街的两层铺面,就是湖南公所旧址。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二楼窗子下面的大幅石板中间雕刻“湖南公所”四字,周围饰以蝙蝠、麒麟和花草图案。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沿着东门路走到江边。河西街两侧房屋林立。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前面的开阔地带,就是旧时的东门码头了。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对面就是河东村地界,红色的楼阁是“魁星楼”。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河岸边倒还是有些旧时风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回去取车的过程中,看到这间城厢学校。印象中学校后山的工地,就是旧时临贺文庙遗址。本来还剩下棂星门牌坊的,由于临贺故城文庙开工重建,棂星门估计被暂时移走,未能一见。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陈胡公贺州纪念祠,新修的,有斗拱牌坊门和戏台,十分气派。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接着就驱车过贺江东岸,这边的河东村和长利村,分别也是以前临贺故城“河东城池”和“洲尾城池”所在。

河东街,两侧保存比较完整的骑马楼,应该是清末民初建筑。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粤东会馆,位于贺街镇河东街,始建年代无考,现存为清道光二年(1822年)重建。会馆座东朝西,硬山顶砖木结构,对称布局,由前、中、后三大殿以及两侧廊庑组成,占地面积620平方米。屋脊采用大量灰塑装饰,檐枋弯曲如牛扼,檐柱皆采用花岗岩方形石柱,是一座典型岭南风格建筑。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大门为石库门,上面石匾阴刻“粤东会馆”四字,周围有浅浮雕人物、花纹装饰;上面有精美彩绘图案。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封檐板雕刻荷花、白鹭和青蛙组图。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岭南风格的馆堂庙宇建筑,石雕柱础是非常讲究的一环。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檐下采用整块枋板支撑屋檩,上面有浮雕人物故事;后面彩绘题字居然是书圣的《兰亭序》。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一进门厅。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一进天井。地面的石板残破不堪。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二进大殿地面抬高,设有七级台阶可上。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两侧廊庑摆放有许多柱础老件。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大殿屋顶采用十分密集的抬梁结构。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二进天井。上三进大殿有五级台阶。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两侧廊庑则是做碑记展示。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重建城隍庙的。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清同治二年(1863年)的御碑。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清同治五年重修文庙碑记。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重建陈王庙碑记。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三进大殿让人感觉到了关帝庙一样。仔细辨认,中间供奉的应该是关公与文昌星君,两侧为关平周仓。中间挂“文英武烈”,两侧分别挂“文韬定国”、“武略安邦”牌匾。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沿着河东街往南,与长利街交界处,还有一座“八圣祠”。这个我之前是不知道的,只能采用两张网上图片稍作介绍。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八圣都是谁?墙壁上都写着呢...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最后,前往河东村码头边看魁星楼。楹联为:瑞云育学子,文曲点英才。古人对于教育的重视、对成才的期盼总是来得这么强烈、直接。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魁星楼下,居然是一个批发市场,商品嘛,就是贺州名产--酸笋。柳州人螺蛳粉放酸笋,贺州人是连炒田螺都放酸笋,就是一个百搭的调料菜。幸好,我还挺适应的...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古老的河埠,静静的贺水,仍然唱和着那支古老的山谣...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临贺故城--贺州行(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