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2020-01-12 14:18:31)
标签:

文化

杂谈

历史

旅游

图片


夕阳及时的提醒,我才惊觉,时间已是下午五点多,留给老牛的时间不多了...

继续。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寿”字户对,旁边有夔龙纹饰。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村居之间高低错落。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狭缝中,重新回到适才所说的刘昌悦厅。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藜阁”,反正有藜就对了。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刘昌悦厅采用内凹式大门,三开间;大门上有卷棚檐。
刘昌悦,板梁人,五品州官。其住宅建于清代同治戊辰七年(1868年),两进一天井建筑,小巧别致。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莲花瓣形户对,底部六角各面还雕有各种吉祥图案。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入门可谓开门见厅,中间青石板天井,两侧有偏房;大厅前设有腰巷。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刘昌悦天井中间石板又见浅浮雕图案,分别是鱼跃龙门,三鱼共头和一只长鼻独角兽。三鱼共头此前仅在徽州呈坎古村曾经见过,意为和谐共生。另外这头四不像我就不敢胡乱猜测了...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门扇精细的雕花。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枋沿的这个狮头雕件,是悬挂物件用途?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木雕以吉祥图案为主,如梅花鹿、山羊、蝙蝠、祭祀器皿等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刘昌悦厅里还有一位老人居住,当时正在编织。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从刘昌悦厅出来,开始向下,也就是向西行进。
路边一个斜门。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户对也是十分精致,底部像一个宝鼎形状,上面雕刻花卉图案。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拱券形窗罩,应该是受到西洋影响。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又是一家“藜辉”宅。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夕阳又出来提醒我...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这座独立的两层小楼,感觉就像一座小碉楼。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一路加快脚步,可忍不住还是要拍拍拍...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门楼对联为:“树德箕裘孝友传家彝鼎在诗书”,将良好的品德与读书两件事作为最重要的家风传承,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如路标所示,前去古钱庄。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的许多古民居都是这样,大门上设精美的镂空雕花窗,一丝不苟啊。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这户对,我都词穷了...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封火墙翘起的脊角,还有威武的灰塑狮子在静静守卫...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校书第”。已经被成功洗脑的我立马就明白了,说的还是刘向,就是“曾奉命领校秘书天禄阁”一事。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精美的木雕在默默陈述主人的昔日荣耀。这些房子翻修收拾一下,其实还是很不错的。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七拐八弯之后,终于见到传说中的“古钱庄”。古钱庄是板梁古商埠兴盛的产物,为封闭式建筑,仅开一门出入;窗户石框里装的是生铁条护窗。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即使作为最具铜臭之气的地方,古钱庄的门联却是令人汗颜:“天地间,诗书最贵;家庭内,孝弟为先。”上面也有一副对子:天地定尔,禄在其中。这个有点唯心了,宿命论观点。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继续前行,有一家“五忠第”。第一感觉就是祠堂。

出于板梁村宅名的命名规律,老牛再次百度。原来是关于刘氏先祖刘韐(音ge)的典故。刘韐(公元1067-1127年),又名福高,字仲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北宋末年大臣,哲宗元佑九年(公元1094年)进士。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充河北、河东宣抚副使,继除京城四壁守御使。京城不守,遣使金营,金人欲用之,不屈,於靖康二年自缢死,年六十一。高宗建炎初赠资政殿大学士,谥“忠显”。刘韐的祖先自京兆徙闽,子孙仕宋,得谥号“者累计五人,世称“五忠刘韐也被认为是客家刘姓的祖先。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里面破落不堪。唯有从些许木雕构件上,可以觅见往昔荣华的点滴痕迹...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正堂的双藻井天花,前面较小的为八角形,后面较大的为四方卷棚顶。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祖德流芳”牌匾。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四方藻井中间的木雕尚存。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原来是鱼跃龙门雕刻,两侧还各有一条鲤鱼。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接着到了刘绍连厅,建于清代,是板梁古村现今保存最好的一座二进式民居。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窗额书“凝祥”,上开六边形漏窗;封火墙角有鱼龙灰塑。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门厅正中有透雕屏风。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天井雕刻精美。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正堂应该是供奉祖宗的龛位。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正堂上方镂空雕天花。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松鹿雀替。光线条件不好,将就点看吧。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砖砌牌坊式门罩,这在板梁比较少见。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可怜的石敢当...鬼知道你经历了什么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义门继世”宅。这里属于板梁村的上村地界了,理由下面会有详述。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接下来,又是按照旅游指示牌的提示,寻找板梁村的“石龟”。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一路穿街过巷。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最终把老牛引向山边。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夕阳无限好,可惜时光不我啊...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原来你竟是这样的“石龟”!眼前的场景是,一只千年老龟正背着沉重的龟壳,缓慢地爬上石台,老态龙钟却又从容不迫,悠闲得恐怕连它都忘记了自己在爬山...

据说此石龟正处于村子玄武方位,极具灵气,很多游客来此都要揩一把油...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已经六点了,我已经习惯了在与时间的赛跑中得到乐趣...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从山上下来,到了村子西边的平坦地带,这边也是板梁村最重要的宗祠所在地。

出来就见到了一口半月池,属于上村。这口半月池也是村中三口风水池中最大的一口。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禾坪后就是高大的上村祠堂,有五重封火墙,屋脊的飞檐造型十分夸张。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功名石属于“光绪丁未年 岁贡刘寿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门楼正中悬挂黑底金字“圣旨”牌匾,正脊中有宝瓶。

原来,明朝正统年间,刘宗琳捐粮一千零十担赈湖广之灾,皇帝下圣旨敕建上村宗祠。上村宗祠又称贤公厅,两进一天井砖木结构,占地面积1452平方米,飞檐翘角,雄伟典雅。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大门上悬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御赐“旌表义门”牌匾,门联为:“旌表家声远,义门世泽长”。充分彰显上村刘氏的良好传统与家风。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上村与中村交界处有水井若干。以前多次说过了,最里面的泉眼是拿来喝的饮用水,外面的依次是洗菜的、洗衣的...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井水碧绿,清澈见底。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中村的半月池与祠堂中间隔有照壁墙,上有灰塑双龙戏珠图案。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瑜公厅。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接下来的这才是中村宗祠。

中村宗祠,又名珍亮政厅,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两进一天井砖木结构,占地1281平方米,飞檐翘角,递进对称布局。当年黄克诚率兵发动板梁暴动,就是在中村祠堂召开群众大会,自此名闻四方。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门当石为青石质,上雕有祥兽。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两侧窗户上都有文字若干。
左侧为: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春夜宴桃李园序》,还是老李一贯的风格,说到底就是人生苦短,当及时行乐。这样劝子孙的好像比较少见啊...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右侧是刘家先贤,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的名篇《陋室铭》中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大门门额书“”三个楷体大字。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离开中村宗祠,继续。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又见一家“墨庄”。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穿过青石板古驿道,两旁就是昔日繁华的商业街。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又见一口半月池,旁边就是下村祠堂。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彰公厅。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朝门后面就是下村宗祠。下村宗祠,又称润公厅建于元末明初年间,占地1550平方米,两进一天井砖木结构,由门楼,天井,前庭,后院,明堂,照壁组成。
旁边立有一对古石狮,有五级台阶可上。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门厅后有照壁一块,十分罕见的布局。天井全以大块青石板铺就。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下村宗祠旁边的巷子里,还有一家“传经第”。这间老宅还有另一个略显传奇的名字叫“一夜官厅”。

原来,此宅属于曾国藩部将刘昌松所有。刘昌松因镇压太平天国有功,获“四品顶戴蓝翎通判”。刘昌松外出寻仕多年未归,家中族系衰弱,多次想在公厅旁边盖房都得不到族人应允,房基筑好后也不准建造,其父告苦连天。刘昌松衣锦还乡时闻知此事非常气愤,多方协商未果,一怒之下调来100名兵士,一夜之间就强行建成了1000多平方米的房屋,并即时搬迁入住,遂得其名。

看来不只是弱国无外交,弱房也无话语权啊。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官厅面阔三开间,两进一天井,空间开阔,为板梁少见的两层楼房。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这是属于下村的水井。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井水一样绿若翡翠,水质甘甜。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夕阳照射下的板溪河。两三百米之外就是高铁线路。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依依不舍地离开板梁村,出来见到的大礼堂。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已经是下午六点半了,老牛还有一座古塔没看呢。

迅速赶到现场。古塔为文峰塔,俗称镇龙塔,始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塔为砖石结构,七层八面椎体,塔基直径10.8米,高27.5米。塔壁内设石阶梯可供攀爬。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每层分级以砖叠涩出挑,上覆石板檐面;每个转角有石质鳌鱼尾装饰。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转到塔身正面。塔身底层仅设有一道门,其余六层每一层的每一面皆做有拱券门,每层共八道,四明四暗。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底层券门上有青石质额匾,上面阳刻“青云得路”,落款为“道光九年岁次己丑年仲冬立”。点出了建塔时间。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二层匾额为“龙门叠跃”。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三层为“文光射斗”。上面四层留空。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入塔。除了外层是砖拱券,里面其实是砖叠涩造成的弧形。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大门正对的塔壁设神龛一个,估计是以前供奉文昌星君或者魁星的。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美妙的砖叠涩穹顶。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正当老牛掏出手机准备上塔,冰冷的铁门却跟我说了句撒哟娜娜...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又到了自我反省时刻,还是漏掉了几个点,结合网上图片说明一下。
一是莲花石和金叶树,这也是板梁古村一绝。在板梁古村上村(大约就在石龟附近)有一棵黄荆树,该树直经80厘米,高20多米,人称金叶树,生长在乳白色石灰岩石中,因岩石似莲花而得名莲花石。当地有言道:“南海莲花渡,板梁金叶树,树在莲花中,抬头见观音。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二是回龙茶轩,建在古村上村韵泉旁,取韵泉水煮茶口感甜润,回味清绵。韵泉在板梁古村上村,是板梁古村十口甜水古井中最大的天然泉井,含多种人体所需矿物质。该泉井每分钟出水量达十多立方米,流经古村三个宗祠前的月亮塘,再绕村而下。也就是说,之前看到的所有泉井都是从韵泉而来。
板梁古村(下)--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三就是上村忠烈亭,为一座六角形古亭,是为了纪念北伐战争时期19路军在板梁的驻军的,亭内碑刻记录了十九路军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一百多名将士的英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