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梁古村(上)--致我们记忆中渐渐远去的家园(二)

标签:
旅游文化杂谈图片历史 |
板梁古村,位于郴州永兴县高亭乡境内,是原金陵古驿道上的重要集镇,也是桂阳、耒阳、常宁往返的商埠之地,是当地刘姓的主要开源地之一。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9年),板梁刘氏始祖、汉高祖刘邦之弟、楚王刘交的后裔--刘子芳在古老的龙泉庙旁落户,从此建立了板梁村,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板梁人杰地灵,经过世代的繁衍生息,到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彼时,金陵古驿道上马蹄声阵阵。板溪河上船来船往,板梁男子从这里出发踏上读书致仕、从商致富之路。据族谱记载,从板梁迁徙而出的刘姓村庄有400多个约八万多人,历朝为官者达数百人,板梁村文化气息浓郁、历史底蕴深厚,是一个典型的湘南宗族聚居村落,也是湘南民居民俗文化的历史缩影,被专家们誉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全、风水最好、文化底蕴最厚重的“湘南第一村”。2010年,板梁古村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2019年10月,被评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先从两侧欣赏。

古石桥名为接龙桥,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由族人刘永春所建。一开始为木桥,清朝康熙四十年(1701年)重修时改为石桥。桥为两墩三跨,总长23.8米。桥墩为船形,青石块垒砌;桥两侧设石质望柱、木质栏杆。取名接龙桥,意思是要将已走失的龙气接回来。现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泉古庙里的这个青石大香炉可谓镇庙之宝,为道光十六年(1836年)捐造的。上刻双龙戏珠,中间是仙草,下面雕双凤朝阳,雕工精湛,古朴端庄。

古庙出来,有石阶往上面的朝门。

原来这山坡之上的建筑叫“松风私塾”,属于刘氏家族私塾,是板梁古村最早期的学府。现存为清代建筑,分朝门、天井、塾舍三部分。刘氏家族历来十分重视教育,崇文尚武、诗礼传家,人才辈出。单单从这家私塾走出的七品以上官员、学士就有300余人,近代名人数十位,“七子八秀才”的故事闻名乡里、传为佳话。
原来,板梁商埠之地,男子们多乘船顺溪水外出经商,下去广东,上达长沙、江汉、江浙,一去少则月余,多则数月难归。商途遥远,风险难料,妻子们持家守节,早上古庙烧香祈福,晚上崖头远眺祈福。“幽梦三千里,相思一望中”,久而久之,村民们都把崖头叫望夫台。为了感谢家妻们的牵挂之情,也为望夫妇女们遮阳挡雨,清朝时由孟臬公牵头筹资修建了这座“望夫亭”。

接龙桥对面就是景区入口广场。

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礼堂。


村子东北侧还有一座古塔--文峰塔。

登上望夫楼,现在老牛所需要做的,就是好好欣赏古村的美丽姿容。


下山,开始进村。青石板路,总是能勾起我淡淡的乡愁...

这种形式的窗檐,似乎就在板梁这里特别多。石框,木窗条,在加上白墙青瓦脊,还有白墙面上的中国水墨画与书法文字,勾画出一种独特的人文气息,让人回味无穷。

整个窗户与窗罩呈花瓶型。青石窗框,里面是精美的雕花木窗格;上面照例是书画,窗额书“忠孝”。

我比较关注的是窗檐下的诗句:“池塘四五尺深水,篱落两三般样花。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官事归来衣雪埋,儿童灯火小茅斋。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诗句十分清奇,主人家清贫自守、只爱读书的高尚品格令人难忘。原来,这是属于唐代翁承赞的《书斋谩兴二首》。
翁承赞(公元859-932年),
闽王王审知一生曾受到过两朝天子的两次册封。第一次是唐末天佑元年,唐昭宗册封他为琅琊王;第二次是五代后梁开平年间,梁太祖册封他为闽王。巧合的是,两次从京都来闽的册封使都是邑人翁承赞。感觉这也是一个生不逢时的牛人。


精美的狗洞,上下饰以拐子纹。

另一边的窗额书“仁义”。

这边窗檐下则是号称中国历史上最美的咏梅诗,宋代著名隐逸诗人林逋的一首《山园小梅·其一》:“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传经第采用内凹式大门,三开间。中间门檐下也有精美雕花。


一进门厅。地面同样采用石板铺成半圆形图案,中门设透雕屏风门。


天井的青石板打磨得非常规整平滑,中间还雕有图案。

“鱼跃龙门”。

这个图案看不大真切,感觉是一头牛...


天井檐板浅浮雕的花卉蝴蝶。

从中厅往外望,可见天井采用卷棚顶,三面雕花门扇;大厅地面中部以石块铺成铜钱孔形状。

中厅同样设雕花屏风门,上部采用四方卷棚藻井。


椅靠上镂空雕刻的福字、松鹿图,合起来就是福禄寿。

万字加松鹿图。


后面三进地面有所抬高,八级石台阶,看来跟前面所说风水理论有冲突啊...


天井侧面照壁有福字。

中厅厢房后窗,窗额书“科甲蝉联”。

上有灰塑与彩绘。


老式雕花立柜。

后厅里还停放着一顶十分精美的官轿。

后厅设神龛一个。

后厅上方采用四方通花雕天花,四角各一只蝙蝠,中间是“五蝠临门”。

继续往上,这一带房屋比较残败。


连“忠”字也可以装饰得如此文艺...


“墨庄”,原来是藏书多的意思,就是有墨水呗...板梁人对文化的追求不可小觑啊。


讲究的墙角石。

又是一座三开间的民居,斜门设计。



这也叫“传经第”。

煦暖的夕阳突然毫无征兆地洒落在石板巷内,泛着点点金黄...这一刻我忽然有点恍惚,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每天的这个时候,爷爷总会带着他亲爱的小竹条,在村中的小巷中四处寻找玩得不愿回家的我...



四重封火墙的高宅大院,属于刘昌悦厅。这个稍后再介绍,因为我还要先转一圈。

刘昌悦厅的侧门,采用三楼牌坊式门罩。



没错,我要先往上走。

大门上漏窗雕刻福禄寿三星。


窗户上有六角形漏窗。

大门上四面镂雕窗扇有“青田启秀”字样,估计是说板梁村属于青田镇吧。


户对雕刻精致的卷草纹,红底金漆。

允臧,意思是确实好,完善。语出《诗·鄘风·定之方中》:“卜云其吉,终然允臧。”孔传“允,信;臧,善也。”


这边的石板路通往山下。石板青油铮亮,泛着异样的光彩,就像是岁月厚积多年的沉淀...

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不肯将就的倔强与坚持...




所有的房屋依山就势,顺其自然。



里面已经显得非常破落,只有一只老母鸡还在顽固地宣誓着主权。



夕阳开始装扮晚霞。老牛的脚步,则必须再加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