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标签:
旅游历史文化杂谈图片 |
黎里,又名黎川、梨花里、禊湖,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是一座保存较好的典型江南古镇。黎里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2500年前。春秋时期,黎里在长水(今浙江嘉兴)境内;吴越槜李交战后,黎里御儿滉为吴越分界之一。唐时黎里属嘉兴范隅乡,为村。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吴江建县,黎里始属吴江县。北宋时,黎里已形成东、西两个村落;至明成化、弘治年间(公元1465-1505年),黎里居民千百家,境内河道纵横,湖荡密布,土壤肥沃,素称鱼米之乡,成为吴江大镇乃至江南大镇之一。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在《黎里行》中这样写道,“吴江三十里,地号梨花村。我似捕鱼翁,来问桃源津。”...
事实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黎里古镇应该算是一个很冷门的旅行目的地。资料不多,我也就干脆不做功课,准备当一回小白鼠,用自己的脚来丈量、来寻觅古镇的每一丝风情,每一点神韵...
这已经是两年前的事了。我先到古镇住宿了一晚,第二天早上才起来游览的。黎里古镇主要是沿着市河呈东西向长约一公里的两条水街,以及若干沿水街垂直方向的巷弄,也是一个鱼骨般的脉络。我也算赶巧了,古镇正在进行修缮升级,主入口被封了。所以,第一个体验,就是这样的巷弄...

转出来就是水街,一片豁然开朗,太阳刚刚升起...这边是北岸,过街券门写着“鼎丰坊”。


此情此景,让人忽然就不想走了,傻傻地嗮个太阳该有多惬意...

这是在便桥上所见。

黎里古镇,彼时竟然是如此清净,适合发呆...

方形泄水孔。

还有少量本地居民的踪影。大家需要重点观赏的就是坚实美观的石驳岸,这也是每个水乡古镇不死的灵魂所在。


这一段又用上了全封闭的美人靠。

驳岸边的缆船石。

私家的码头就有私家的小船,还有私家的美人廊靠...古人的江南是充满浪漫与诗意的...

这家修葺一新的西洋式建筑,不知是什么来头...

朝阳的慵懒与煦暖里,中国人的江南,从一壶清甜的香茗开始...



很快见到第二座石平梁桥--梯云桥。
梯云桥,俗称唐桥,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重建,后光绪二十年(1894年)、1913年再建。梁式单孔,倒梯形,上宽下窄,是黎里古镇上最窄的桥。桥身两侧设实心护栏,端部有抱鼓石;北边为双落坡,南边单斜坡,桥墩两边各有方形泄水孔。

桥对面河岸边有石牌坊。

北边的双落坡石阶。


牌坊名“迎恩坊”,上刻楹联“皋业无求史记,迎恩特立高坊”。

嘿,哥们,你说的都是真的吗?拍张照,就介绍个女朋友给我???

高大的青水砖八字墙门楼属于黎里古镇展示中心。

对面出现一条南向河道,分岔口处的亭台廊榭与造型古朴优美的石拱桥,构成一副景致绝佳的中国风画面。

还有着这整齐中蕴含变化与韵律的驳岸、河埠头,流水,人家...

回到南岸继续。

河道拐弯处的弧形廊棚与美人靠。

往里还有一座新建的混凝土梁桥。

中部桥栏板外侧有“五蝠捧寿”浅浮雕图案。

墩柱刻有“光绪二十有三年阖镇士民重建”字样。当年对于乡里的公共事业,阖镇,全部乡民;士民,也甭管读书当官的还是普通百姓,皆积极热心参与...这也是挺发人深省的一件事。



何谓礓礤?原来就是整块条石凿成的锯齿形坡道。如图中所示。

这一边的房子又有变化了--以厚石梁伸出水面。



河对岸有一座牌坊。

原来叫“天水世泽”坊。柱头雕刻云纹。

里人在桥上偶遇、聊天...


一排金黄的梧桐过去,又见一丛丛高耸的青绿香樟。


这搭配构图,我们该学学了...



又见西洋建筑。



原来是黎里天主堂,外面是高大的拱券门。



圣母堂。

若瑟堂。这倒是典型的东方建筑,除了彩色玻璃这明显的舶来品。





原来这是青龙桥,俗称蒋家桥,单孔石拱,始建年代不详。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屡有重建。两侧各设望柱四根,中间为白石实心栏杆,端部有鼓石。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主要取景就在此桥畔。

望柱石质不一,应是多次重修的缘故。

最前端是抱鼓石,望柱头雕刻覆莲。




这一段,廊棚之外有绿化带。

对面的天主堂。

东圣堂。外有廊棚直通水边。

对岸的视角。

一进门厅。内有碑记两方。

“吴江县二十三都东八图里社坛”碑。

戗石刻拐子纹,外观古朴粗犷。

此坊型制非常特别,两柱三横枋。

下枋刻比较抽象的灵芝纹,中间为“寿”字;中间横坊雕刻灵芝草。依此意头,权且称之为“寿”字坊。

对岸视角。

牌坊背面的雕刻明显比正面复杂精巧。下枋雕刻双狮滚绣球,中间横枋雕刻双龙戏珠,上梁雕刻莲花图案。





这,这,这...居然在河里劏洗鸭子...我竟无言以对...

天水世泽坊。

迎祥桥。

道南桥。

毛家池弄。


迎恩坊

前面又见一个伸出的廊棚,端本园到了。

对面的视角。端本园前同样有小码头。

彭启丰(公元1701-1784年),字翰文,号芝庭,又号香山老人,江南长洲(今苏州)黎里人。清代大臣、学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进士第一,状元。历官修撰,入直南书房,乾隆年间吏历任部、兵部侍郎,左都御史、兵部尚书,晚年主讲紫阳书院。工书法,善绘画,又能诗文,著有《芝庭先生集》、《芝庭诗文集》等。但据说乾隆觉得其才干不足,所以也没怎么真正重用,仕途只能说还好吧...
多嘴一句,彭启丰的爷爷彭定求,是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科举状元!爷孙状元第,位于苏州城十全街上,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两侧砖雕分别是凤凰与麒麟,寓意吉祥。


当时进了端本园后,什么也没有。后来才知道,还要继续往里走过一片荒地,是一处小型园林。

接着就是柳亚子纪念馆了,原为清代工部尚书周元理宅--“赐福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宅子东边的弄堂就叫周赐福弄。


柳亚子故居正门

柳亚子故居,其实原来是清代直隶总督、工部尚书周元理的宅子。但是在列为江苏省保、全国重保的文物名录里,都是以“柳亚子故居”这一名称出现的,所以挂牌也是如此。但是从介绍的角度来说,还是以周元理府邸称之来得更加合适。

天井。

门厅后豪华精美的砖雕门罩。

门额刻双钩“朂虔介祉”四字(
下枋刻精美团花锦纹。

边上的人物砖雕。

门罩两侧砖雕门柱柱础,真是一丝不苟啊。

二进茶厅。

二进雕塑是毛主席与柳先生,主席采用站姿,正在即席挥毫。场景当为一九五零年国庆观剧时,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毛主席步其韵奉和,赋《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一首,中学课本里有的。

后廊。

三进主厅--赐福厅。

天井东侧路边立有“祝寿图碑”,画面为芝与兰,是清嘉庆年间刘墉与画家张问陶合作的字画。

天井西侧路边的梅花碑,为清乾隆皇帝五下江南驻足苏州时所作。

赐福堂内部。柱联为:崖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嵇璜(1711-1794),字尚佐,晚号拙修,江南无锡县(今江苏省无锡市)人。清朝水利专家。嵇曾筠之子,父子皆长于治河。雍正八年(1730年)进士,历官乾隆间南河、东河河道总督、工部尚书、兵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以治河有功著称,有《治河年谱》传世。“精小楷,能于胡麻上作书”,也是一位书法名家。




梁底彩绘。


正堂后方,见到了保护于玻璃柜内的“赐福堂”牌匾的原装正版。原来,这是文管人员于2009年在清理杂物间时发现的。匾额宽280cm,高85cm,为柏木所制。尽管朽烂,上面三个正楷金字“赐福堂”清晰可见,每字50cm见方,镏金厚度达0.5cm。


门罩字匾刻“诒谋燕翼”,“诒”通“贻”,常做“燕翼贻谋”。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大意是指要为子孙做好打算。上枋刻喜鹊繁花,下枋刻鲤鱼跃龙门,一派吉祥如意景象。

大伙看看这卷起的浪花端部破碎的泡沫,神乎其技啊...

斗拱的花板



转角处的斜拱。下方的残荷...

连闸蟹都出动了...


三四进之间天井中还有一口小古井。

四进为两层楼房,悬“柳亚子先生故居”木匾,廖承志(廖仲恺之子)题。

中间有“柳亚子先生像”,邓颖超题字。此厅做柳亚子先生生平展示。

四进后门罩。


字匾刻篆体“天赐纯嘏”,常与“人祝遐龄”连用,用于寿诞者的祝寿贺辞。语出《诗经、鲁颂、閟宫》:“天锡公纯嘏,眉寿保鲁”,意思是上天赐予大福,人人祝愿高寿。
上枋喜鹊牡丹,下枋四狮戏球。


彼时第五进还在修缮中,为两层楼阁,做藏书楼用途。

上有柳亚子的卧房。

从二楼看到的四进门罩。

后面还有六进,天井里有小花园,假山廊庑。六进做“柳亚子与民盟”展示。

开国大典油画。毛主席身后、宋庆龄先生左边的就是柳亚子先生。



至此,回到老牛刚刚进来时所说的泾南路正对河道边的游客中心处,当时还在修缮中,里面还有登瀛桥和杉板桥。
下面,就是黎里古镇的西半部分了。按照水街长度来计,西半部分大约只占古镇的三分之一。
先沿着南岸走。河道对岸有“南社通讯处”。


很快见到一座牌坊--乐善好施坊。
原来这就是黎里周氏义庄,处于黎里的黎新桥和庙桥间。据黎里周氏家谱及老镇志记载,义庄建于清道光年间。因周元理孙周光纬曾捐银2.9万余两设义田义庄,在道光九年被批准建“乐善好施”坊,并在坊后建有六进房屋。现仅存第一、二、四进。
牌坊倒也古色古香,却没想到居然也是赝品,重修的...


正宗的“乐善好施”牌坊(资料图片)。四柱冲天式,与古徽州地区的倒是相当一致。
采用双落坡台阶。

对面(北岸)有戏台。


过来北岸走走。




景区还在修整中,重回大陵桥。



继续沿着南岸西行,不远就见到又是一个河道三岔口。

河道往北称北栅,有一石梁桥--明月桥,俗称杨家桥,始建于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是黎里镇第二座石桥。明月桥往北就是清风桥、望恩桥,还有建于明嘉靖年间的禊湖道院,原名昭灵侯庙,又称城隍庙,祀唐太宗第十四子李明。另外还有南宋孝宗皇帝赐额的“罗汉讲寺”,在古代,那可是与杭州灵隐寺相提并论的神之存在。按照地图,昭灵候庙就是现在的昭灵观,位于河道中的一块沙洲上。而据资料,古时的罗汉寺塑像已经在文革中全毁,原址移作国家粮库之用。不知现在恢复了没有?

河道南边就是南栅了。当时南栅东街基本修好,西街还在修复中,所以,这边就没得介绍了...


最后,回到庙桥弄,看黎里西区最重要的一座建筑--周宫傅祠,江苏省级文保单位。
周宫傅祠,始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是乾隆批准的为祭奠工部尚书周元理而建的专祠。周元理为工部尚书,又特晋太子少傅,故尊称“周宫傅”。祠前后共六进,前三进是祭祀周元理的专祠,有乾隆御祭周元理石碑一块;第四进是周家祭祀列祖列宗的场所;五六两进为周氏义学。由于黎里没有专门孔庙,晚清及民国年间,黎里民众祭孔仪式在此举行。周宫傅祠作为三祭合一的空间,在整个江南地区而言都属于十分罕见。
外墙及大门。

内有清水砖照壁。

--进门厅,五开间。中间三开间有石级,为正门;两侧为轿厅。

门厅上悬“濂溪世德”,柱联为:

厅中所挂碑刻拓本是乾隆上谕。
如前所述,周元理深受乾隆喜爱,故于古稀之年后仍被留用六年,直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才被准解甲归田;次年(1782年)的阳春三月,周元理由水路南返,六月始至,十月初五就病逝,回家前后不过三个多月。乾隆深感内疚与痛惜,口授了上谕,并拟了一道祭文,着令江苏布政使司赶到黎里代为赐祭。周宫傅祠自周元理去世的1782年开始建设,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始成。此时,周元理的三夫人许夫人和儿子周升士将乾隆上谕和祭文雕刻成碑文,安置在周宫傅祠堂的御碑亭里。这也是苏州地区唯一一块皇帝祭祀大臣的御碑。
上谕全文为:“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曰奉上谕:原任工部尚书周元理,前任直隶总督,老成勤慎宣力有年,嗣后加恩内用,济擢尚书。后因老病乞休,特加太子少傅,以示优眷。慈闻在籍溘逝,深为轸恻,着加恩令江苏布政使司前往赐祭一坛,钦此。”

门厅后面就是御碑亭和御碑厅。
御碑亭为六角攒尖顶亭子,下有六根石柱支撑,中间竖有乾隆上谕与祭文碑记一方,故称“御碑亭”。

正面是祭文。全文为:皇帝谕祭病故原任工部尚书周元理之灵曰: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恤死报勤,国家之盛典尔。周元理性行纯良,才能称职,方翼遐龄,忽闻长逝,朕用悼焉,特颁祭奠,以慰幽魂。呜呼!宠锡重垆,庶沐匪躬之报,名垂信史,聿昭不休朽之荣尔。如有知,尚克歆享!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

背面是口授上谕,碑文已在文革中被磨平。拓本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

驮碑的赑屃。石柱、碑记和赑屃都是原物,十分珍贵。

二进御碑厅。柱联为:名垂天地不朽,神与日月同明。

御碑厅北面悬“之江物望”牌匾,为清满洲正白旗人、武英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阿桂所题。柱联为:匡扶民物昭千古,变理阴阳彰一方。

三进主厅,面阔三间12.1米,进深10.8米,高6.9米,面积约121平方米,高大宏伟。

中堂祀周敦颐画像,上悬“孔孟后一人”。对联为:汉室军容推细柳,宋朝理学尚濂溪。周濂溪大家自然比较熟悉了,宋代理学创始人,朱熹的师祖;这军容、细柳的,说的却是汉代名将周亚夫。他曾统率汉军,三个月平定了七国之乱,后官至丞相,被御封为大元帅,是个响当当的角色。汉文帝六年,匈奴入侵,周亚夫和另外两位将军驻守在细柳(今咸阳)一带。汉文帝听说周亚夫治军严谨,军纪严明,便想到军营里去看看。结果,因为他没有通行证,又不知道口令,守卫不让进去,只好在军营门口等候。这就是“军容推细柳”典故的来由了。

五六两进为周氏义学。
五进名“敬齐堂”,内祀孔子。敬齐,语出《礼记·祭义》:“敬齐之色,不绝於面。”意为恭敬严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