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2019-11-12 03:02:30)
标签:

旅游

历史

文化

杂谈

图片


停了一段时间,重新回到江南的回忆,这次是黎里古镇。

黎里,又名黎川、梨花里、禊湖,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是一座保存较好的典型江南古镇。黎里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2500年前。春秋时期,黎里在长水(今浙江嘉兴境内;吴越槜李交战后,黎里御儿滉为吴越分界之一。唐时黎里属嘉兴范隅乡,为村。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吴江建县,黎里始属吴江县。北宋时,黎里已形成东、西两个村落;至明成化、弘治年间(公元1465-1505年),黎里居民千百家,境内河道纵横,湖荡密布,土壤肥沃,素称鱼米之乡,成为吴江大镇乃至江南大镇之一。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在《黎里行》中这样写道,“吴江三十里,地号梨花村。我似捕鱼翁,来问桃源津。”...


事实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黎里古镇应该算是一个很冷门的旅行目的地。资料不多,我也就干脆不做功课,准备当一回小白鼠,用自己的脚来丈量、来寻觅古镇的每一丝风情,每一点神韵...

这已经是两年前的事了。我先到古镇住宿了一晚,第二天早上才起来游览的。黎里古镇主要是沿着市河呈东西向长约一公里的两条水街,以及若干沿水街垂直方向的巷弄,也是一个鱼骨般的脉络。我也算赶巧了,古镇正在进行修缮升级,主入口被封了。所以,第一个体验,就是这样的巷弄...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转出来就是水街,一片豁然开朗,太阳刚刚升起...这边是北岸,过街券门写着“鼎丰坊”。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此情此景,让人忽然就不想走了,傻傻地嗮个太阳该有多惬意...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这是在便桥上所见。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彼时竟然是如此清净,适合发呆...
天下会,一家酒楼。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从便桥过到南岸。第一个发现,就是黎里的码头驳岸,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空间组合巧妙,十分出彩。
这一段是大幅廊棚,驳岸边有石条可供休息。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对面的部分则属于私人所有,屋子甚至有部分伸出水面。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这部分则是开放空间。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前方出现一座造型别致的古桥--进登桥。
进登桥,俗称夏家桥,初建无考,明嘉靖7年(公元1528年)重建,后多有重修。梁式单孔石桥,两边是比较少见的双落坡石阶(与桥梁方向垂直),两侧设低矮实心石栏杆,端部有抱鼓石;更为特别的一点是,两侧桥基皆设有方形泄水孔,既节省石料、形式美观;更重要的是,发洪水的时节可以有效减轻水流对桥墩的冲击力。这是第一次见到石拱桥之外梁式桥梁具备泄水孔的,佩服佩服!桥名进登,自然包含有期待读书士子能金榜题名的美好愿望了。当然,黎里古镇也确实自古便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曾出状元1名,进士26名,举人61名等等。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方形泄水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还有少量本地居民的踪影。大家需要重点观赏的就是坚实美观的石驳岸,这也是每个水乡古镇不死的灵魂所在。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这一段又用上了全封闭的美人靠。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驳岸边的缆石。
黎里古镇的缆石也是让人拍案叫绝的存在。据说,黎里古市河黎川全长超过2500米的驳岸边和河埠上,共分布着多达250多颗缆船石,很多雕有纹饰,有如意、象鼻、犀角、蕉叶、葫芦、蝙蝠、双桃、暗八仙、如意得鹿、瓶生三戟、瓶生蜂猴等不下40种之多!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虽然我并没有一一考证,但至少这个暗八仙的缆船石已经足够惊艳。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在这种廊棚较窄区域的码头,有专门伸到码头边的檐棚可以遮阳蔽雨,十足的人性化设计。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私家的码头就有私家的小船,还有私家的美人廊靠...古人的江南是充满浪漫与诗意的...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这家修葺一新的西洋式建筑,不知是什么来头...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朝阳的慵懒与煦暖里,中国人的江南,从一壶清甜的香茗开始...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很快见到第二座石平梁桥--梯云桥

梯云桥,俗称唐桥,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重建,后光绪二十年(1894年)、1913年再建梁式单孔,倒梯形,上宽下窄,是黎里古镇上最窄的桥。桥身两侧设实心护栏,端部有抱鼓石;北边为双落坡,南边单斜坡,桥墩两边各有方形泄水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桥对面河岸边有石牌坊。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北边的双落坡石阶。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牌坊名“迎恩坊”,上刻楹联“皋业无求史记,迎恩特立高坊”。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嘿,哥们,你说的都是真的吗?拍张照,就介绍个女朋友给我???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高大的青水砖八字墙门楼属于黎里古镇展示中心。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水乡的清早,浣衣的人妇...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古代学堂情景再现,耕读之风不可丢啊...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对面出现一条南向河道,分岔口处的亭台廊榭与造型古朴优美的石拱桥,构成一副景致绝佳的中国风画面。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还有着这整齐中蕴含变化与韵律的驳岸、河埠头,流水,人家...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回到南岸继续。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河道拐弯处的弧形廊棚与美人靠。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往里还有一座新建的混凝土梁桥。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河口的石拱桥叫道南桥,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里人陈永年捐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重建。单孔,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式;两侧设实心石栏杆,端部抱鼓石。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中部桥栏板外侧有“五蝠捧寿”浅浮雕图案。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墩柱刻有“光绪二十有三年阖镇士民重建”字样。当年对于乡里的公共事业,阖镇,全部乡民;士民,也甭管读书当官的还是普通百姓,皆积极热心参与...这也是挺发人深省的一件事。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另外一边墩柱刻“康熙五十一年里人陈永年捐建”。185年之后重建此桥,村民们并没有忘本,而是选择将这个故事,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这条南向的小河名为南江,是旧时黎里通往嘉兴的主要河道。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喵...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喵喵喵...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廊道深遂,绿柳拂波...我的心,已经散落在属于江南的水晕里...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再前行,见到又一座石梁桥--迎祥桥。
迎祥桥,俗称汝家桥,三跨石平梁桥,始建于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由当时黎里第五大姓汝姓族长汝昊倡建。半年后,汝昊病逝,临终前叮嘱弟弟与儿子全力以赴继续造桥,次年(1441年)始成,取名迎祥桥。清嘉庆四年(1799年)、同治八年(1869年)两次重建。乡民不忘汝氏功德,亦称之汝家桥。中间以四块大石条纵向并列作为立柱,上接横向石条为墩;两侧各设望柱6根,中间开孔镶圆木条为栏杆。桥北堍16 级台阶,其中六级为礓礤;桥南堍17级台阶,其中七级为礤。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何谓礓礤?原来就是整块条石凿成的锯齿形坡道。如图中所示。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这一边的房子又有变化了--以厚石梁伸出水面。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河对岸有一座牌坊。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原来叫“天水世泽”坊。柱头雕刻云纹。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里人在桥上偶遇、聊天...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一排金黄的梧桐过去,又见一丛丛高耸的青绿香樟。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这搭配构图,我们该学学了...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又见西洋建筑。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原来是黎里天主堂,外面是高大的拱券门。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圣母堂。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若瑟堂。这倒是典型的东方建筑,除了彩色玻璃这明显的舶来品。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一路美景,不觉来到古镇东端。结尾是一座还在修缮之中的美丽石拱桥,三种石料色彩斑驳不一,对比强烈,十分显眼另类。

原来这是青龙桥,俗称蒋家桥,单孔石拱,始建年代不详。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屡有重建。两侧各设望柱四根,中间为白石实心栏杆,端部有鼓石。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主要取景就在此桥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望柱石质不一,应是多次重修的缘故。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最前端是抱鼓石,望柱头雕刻覆莲。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从东侧再次欣赏青龙桥,可以明显感受到其拱圈几乎为完美半圆形,与水中倒影一起,正好构成了一轮满月。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桥身两侧各有四个石螭首。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过了青龙桥,开始北岸之旅。北岸的东侧还有太平桥,可惜被围住修整中。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这一段,廊棚之外有绿化带。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对面的天主堂。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东圣堂。外有廊棚直通水边。
东圣堂,原名普济禅院,始建于南宋,为纪念圣人而设。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开始,由和尚或道士主持,变成宗教场所。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吴江知县王纪遵江苏巡抚陈案之令改为社坛,立有社坛碑一方,当时作里中社长讲乡约、主持社祭之用。清末重修,现仅存墙门及一平厅、两厢楼。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对岸的视角。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一进门厅。内有碑记两方。
一是“苏州府严禁抗租碑”。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黎里50多名地主联名向苏州知府呈报,说黎里农户租种田地常年抗租不交,要求禁止。为此,苏州知府于当年二月二十二日,专门颁布了严禁抗租特示,并勒石立于东圣堂门厅。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吴江县二十三都东八图里社坛”碑。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两侧厢楼与平厅。以前后面三进曾经主办社学与社仓。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东圣堂往西不远,河边又见一座牌坊。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戗石刻拐子纹,外观古朴粗犷。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此坊型制非常特别,两柱三横枋。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下枋刻比较抽象的灵芝纹,中间为“寿”字;中间横坊雕刻灵芝草。依此意头,权且称之为“寿”字坊。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对岸视角。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牌坊背面的雕刻明显比正面复杂精巧。下枋雕刻双狮滚绣球,中间横枋雕刻双龙戏珠,上梁雕刻莲花图案。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这,这,这...居然在河里劏洗鸭子...我竟无言以对...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天水世泽坊。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迎祥桥。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道南桥。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毛家池弄。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迎恩坊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前面又见一个伸出的廊棚,端本园到了。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对面的视角。端本园前同样有小码头。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门厅部分。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门厅出口是一个八字墙砖雕门罩。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字匾刻“奎壁凝祥”,寓意文苑;上下皆为精美团花锦纹砖雕图案,上方还有砖雕仿木构的斗拱。
“奎壁凝祥”四字,清秀飘逸。专门看了下落款,乙卯年,彭启丰书。查了一下百度,收获不少,原来这个彭启丰,就是黎里古镇历史上出过的唯一状元郎!题款时间为雍正乙卯年,即1735年。

彭启丰(公元1701-1784年),字翰文,号芝庭,又号香山老人,江南长洲(今苏州)黎里人清代大臣、学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进士第一,状元。历官修撰,入直南书房,乾隆年间吏历任部、兵部侍郎左都御史兵部尚书,晚年主讲紫阳书院。工书法,善绘画,又能诗文,著有《芝庭先生集》、《芝庭诗文集》等。但据说乾隆觉得其才干不足,所以也没怎么真正重用,仕途只能说还好吧...

多嘴一句,彭启丰的爷爷彭定求,是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科举状元!爷孙状元第,位于苏州城十全街上,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两侧砖雕分别是凤凰与麒麟,寓意吉祥。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当时进了端本园后,什么也没有。后来才知道,还要继续往里走过一片荒地,是一处小型园林。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接着就是柳亚子纪念馆了,原为清代工部尚书周元理宅--“赐福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宅子东边的弄堂就叫周赐福弄。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柳亚子故居正门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柳亚子故居,其实原来是清代直隶总督、工部尚书周元理的宅子。但是在列为江苏省保、全国重保的文物名录里,都是以“柳亚子故居”这一名称出现的,所以挂牌也是如此。但是从介绍的角度来说,还是以周元理府邸称之来得更加合适。
周元理府邸,落成于1780年之前,宅名“赐福堂,前后六进,备弄深达92.9米,占地面积2603平方米,建筑面积2862平方米,101个自然间。气宇轩昂的厅堂楼室,结构完整的庭院备弄,雕绘龙凤的长窗画梁,使得周元理府邸格外显眼,具有很高的艺术建筑与历史价值。
周元理(公元1706-1782年),字秉中,祖籍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早年科举不顺,于乾隆三年(1738年)三十二岁时才中了举人,八年后任直隶蠡县知县,此后历任广东万州知州、霸州知州、易州知州、宣化知府、广平知府、保定知府、直隶按察使、直隶布政使、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工部尚书等职。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周元理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相比于之前讲的彭启丰,周元理可就是能吏一名了。其人为官清廉公正,办事干练,阅历丰富,才识过人,深得乾隆的信任与喜爱。其人善于治水,在山东巡抚和直隶总督任上,他基于当地河务实情,提出对应的疏浚河道方案,并得到朝廷批准与认可。周元理在治理河务方面尽职尽责,确保一方百姓平安;还曾经受命带兵平定山东白莲教叛乱。1780年,升任工部尚书。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因病乞求退休多次的周元理终于得到皇帝批准。次年,周元理回到老家仅三个月便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六岁。乾隆始觉留用他太久,内心深感内疚与痛惜,便口授一道上谕,拟了一篇祭文,着令江苏布政使司前往黎里代皇赐祭。后面的周宫傅祠中,我还有介绍。

那么,这府邸又如何变成柳亚子故居的呢?柳亚子(1887-1958年)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人,出生于大胜村,12岁随父母迁入黎里。本名慰高,号安如;后因崇拜卢梭,改字人权,号亚庐;再因崇拜辛弃疾,改名弃疾,字稼轩,号亚子,著名诗人、民主活动家,南社创办人与代表人物之一。1898年,柳亚子跟随他的父母租赁了周家旧宅“寿恩堂,这是周元理任工部尚书之前所造,气势不够恢宏;后来,随着柳亚子社会活动的增多,南来北往的宾客让旧宅显得过于狭窄,于是在1922年,柳亚子以三千大洋向周家后裔典租了赐福堂。双方做了一纸契约,以十年为期,届时利息和房租两消,周家归还三千大洋,柳亚子则归还赐福堂。然而等到租期到了,衰落了的周家,却怎么也拿不出钱来赎回这座曾经令他们感到无上荣耀的深宅大院,产权就转移到了柳亚子的名下。1950年,柳亚子把这座古建筑捐献给了人民政府;1987,人民政府在赐福堂原址成立了柳亚子纪念馆。

对岸视角。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一进门厅,柳亚子先生塑像。“人中麟凤柳亚子,毛主席亲题,这也是毛主席对柳先生的崇高赞誉。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天井。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门厅后豪华精美的砖雕门罩。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门额刻双钩“朂虔介祉”四字 古同勖,音xù,勉励之意;介祉,大福也)。意思大致是说现在家族所取得的一切功业成就都来之不易,都是祖先辛苦积累所得;告诫子孙后代只有时刻放在心上,恭敬对待,认真修养才能保持福泽绵延并发扬光大。

下枋刻精美团花锦纹。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边上的人物砖雕。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门罩两侧砖雕门柱柱础,真是一丝不苟啊。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二进茶厅。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二进雕塑是毛主席与柳先生,主席采用站姿,正在即席挥毫。场景当为一九五零年国庆观剧时,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毛主席步其韵奉和,赋《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一首,中学课本里有的。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屋顶为内四架梁结构。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后廊。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三进主厅--赐福厅。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天井东侧路边立有“祝寿图碑,画面为芝与兰,是清嘉庆年间刘墉与画家张问陶合作的字画。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天井西侧路边的梅花碑,为清乾隆皇帝五下江南驻足苏州时所作。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赐福堂内部。柱联为:崖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关于赐福堂的来历,又得扯到周元理了。据说封建时代,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官员年满70岁,都要自请退职、告老还乡,名乞骸骨。但乾隆对周元理信任有加,一再挽留,还特许他紫禁城骑马上朝,赐穿黄马褂,赏赐上方珍物。这一来,周元理在古稀之年后又干了六年,直到75岁才得以回家。元理为官期间,共得到乾隆赏赐的御书“福”字13个。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周元理将老宅翻新,选了其中九个福字装匾悬挂于三进大厅,并将宅名改为“赐福堂”。
中堂悬挂“赐福堂”楷体字匾,落款上为“大司空燮堂大人”,下为“锡山弟嵇璜书”。司空,为古时工部尚书的别称;燮堂,是周元理的号。嵇璜,此前多次提及了,这里再简单介绍一下。

嵇璜(1711-1794),字尚佐,晚号拙修,江南无锡县(今江苏省无锡市人。清朝水利专家。嵇曾筠之子,父子皆长于治河。雍正八年(1730年)进士,历官乾隆间南河、东河河道总督、工部尚书、兵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以治河有功著称,有《治河年谱》传世精小楷,能于胡麻上作书”,也是一位书法名家。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梁底彩绘。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正堂后方,见到了保护于玻璃柜内的“赐福堂”牌匾的原装正版。原来,这是文管人员于2009年在清理杂物间时发现的。匾额宽280cm,高85cm,为柏木所制。尽管朽烂,上面三个正楷金字“赐福堂清晰可见,每字50cm见方,镏金厚度达0.5cm。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左侧落款是“锡山弟嵇璜书"",款字均高5cm,宽4cm。落款后有阳文与阴文印章各一方,均为6cm见方,阴刻印章为“嵇璜之印,阳刻印章“黼庭黼庭是嵇璜的另一个表字。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赐福厅后面有精雕门罩。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门罩字匾刻“诒谋燕翼”,“”通“贻”,常做“燕翼贻谋”。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大意是指要为子孙做好打算。上枋刻喜鹊繁花,下枋刻鲤鱼跃龙门,一派吉祥如意景象。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大伙看看这卷起的浪花端部破碎的泡沫,神乎其技啊...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斗拱的花板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转角处的斜拱。下方的残荷...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连闸蟹都出动了...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三四进之间天井中还有一口小古井。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四进为两层楼房,悬“柳亚子先生故居”木匾,廖承志(廖仲恺之子)题。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中间有“柳亚子先生像”,邓颖超题字。此厅做柳亚子先生生平展示。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四进后门罩。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字匾刻篆体“天赐纯嘏”,常与“人祝遐龄”连用,用于寿诞者的祝寿贺辞。语出《诗经、鲁颂、閟宫》:“天锡公纯嘏,眉寿保鲁”,意思是上天赐予大福,人人祝愿高寿

上枋喜鹊牡丹,下枋四狮戏球。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彼时第五进还在修缮中,为两层楼阁,做藏书楼用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上有柳亚子的卧房。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从二楼看到的四进门罩。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后面还有六进,天井里有小花园,假山廊庑。六进做“柳亚子与民盟”展示。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开国大典油画。毛主席身后、宋庆龄先生左边的就是柳亚子先生。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参观完故居,出来继续西行。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至此,回到老牛刚刚进来时所说的泾南路正对河道边的游客中心处,当时还在修缮中,里面还有登瀛桥和杉板桥。

 

下面,就是黎里古镇的西半部分了。按照水街长度来计,西半部分大约只占古镇的三分之一。

先沿着南岸走。河道对岸有“南社通讯处”。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很快见到一座牌坊--乐善好施坊。

原来这就是黎里周氏义庄,处于黎里的黎新桥和庙桥间。据黎里周氏家谱及老镇志记载,义庄建于清道光年间。因周元理孙周光纬曾捐银2.9万余两设义田义庄,在道光九年被批准建“乐善好施坊,并在坊后建有六进房屋。现仅存第一、二、四进。

牌坊倒也古色古香,却没想到居然也是赝品,重修的...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正宗的“乐善好施”牌坊(资料图片)。四柱冲天式,与古徽州地区的倒是相当一致。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一进大门。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二进。后面的就没细看了。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前方出现一座石梁桥。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原来此桥叫大陵桥,因旧时南北桥堍各建有庙宇(财神庙、全真道院),所以也俗称庙桥。

大陵桥在市河西段,跨梨花街和南新街,南北走向,始建于南宋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是黎里古镇第一座石桥。因此桥东南原有一座名叫大陵的土山,南宋淳熙年间被平整,石桥建成后,取名大陵,以作纪念。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道士吴云山重建;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里人重建;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分湖巡检钟清源率里人重修;清光绪八年(1882年),里人重修。大陵桥原为单跨石桥,现重修后改为梁式三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采用双落坡台阶。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对面(北岸)有戏台。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过来北岸走走。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景区还在修整中,重回大陵桥。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继续沿着南岸西行,不远就见到又是一个河道三岔口。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河道往北称北栅,有一石梁桥--明月桥,俗称杨家桥,始建于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是黎里镇第二座石桥。明月桥往北就是清风桥、望恩桥,还有建于明嘉靖年间的禊湖道院,原名昭灵侯庙,又称城隍庙,祀唐太宗第十四子李明。另外还有南宋孝宗皇帝赐额的“罗汉讲寺”,在古代,那可是与杭州灵隐寺相提并论的神之存在。按照地图,昭灵候庙就是现在的昭灵观,位于河道中的一块沙洲上。而据资料,古时的罗汉寺塑像已经在文革中全毁,原址移作国家粮库之用。不知现在恢复了没有?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河道南边就是南栅了。当时南栅东街基本修好,西街还在修复中,所以,这边就没得介绍了...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南栅转角处的庭院,好像叫基金小院,估计以后是民宿吧。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最后,回到庙桥弄,看黎里西区最重要的一座建筑--周宫傅祠,江苏省级文保单位。

周宫傅祠,始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是乾隆批准的为祭奠工部尚书周元理而建的专祠。周元理为工部尚书,又特晋太子少傅,故尊称“周宫傅”。祠前后共六进,前三进是祭祀周元理的专祠,有乾隆御祭周元理石碑一块;第四进是周家祭祀列祖列宗的场所;五六两进为周氏义学。由于黎里没有专门孔庙,晚清及民国年间,黎里民众祭孔仪式在此举行。周宫傅祠作为三祭合一的空间,在整个江南地区而言都属于十分罕见。

外墙及大门。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内有清水砖照壁。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进门厅,五开间。中间三开间有石级,为正门;两侧为轿厅。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门厅上悬“濂溪世德”,柱联为: 祖功垂福泽,宗德布春光。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厅中所挂碑刻拓本是乾隆上谕。

如前所述,周元理深受乾隆喜爱,故于古稀之年后仍被留用六年,直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才被准解甲归田;次年(1782年)的阳春三月,周元理由水路南返,六月始至,十月初五就病逝,回家前后不过三个多月。乾隆深感内疚与痛惜,口授了上谕,并拟了一道祭文,着令江苏布政使司赶到黎里代为赐祭。周宫傅祠自周元理去世的1782年开始建设,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始成。此时,周元理的三夫人许夫人和儿子周升士将乾隆上谕和祭文雕刻成碑文,安置在周宫傅祠堂的御碑亭里。这也是苏州地区唯一一块皇帝祭祀大臣的御碑。

上谕全文为:“隆四十七年十一月,曰奉上谕:原任工部尚书周元理,前任直隶总督,老成勤慎宣力有年,嗣后加恩内用,济擢尚书。后因老病乞休,特加太子少傅,以示优眷。慈闻在籍溘逝,深为轸恻,着加恩令江苏布政使司前往赐祭一坛,钦此。”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门厅后面就是御碑亭和御碑厅。

御碑亭为六角攒尖顶亭子,下有六根石柱支撑,中间竖有乾隆上谕与祭文碑记一方,故称“御碑亭”。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正面是祭文。全文为:帝谕祭病故原任工部尚书周元理之灵曰: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恤死报勤,国家之盛典尔。周元理性行纯良,才能称职,方翼遐龄,忽闻长逝,朕用悼焉,特颁祭奠,以慰幽魂。呜呼!宠锡重垆,庶沐匪躬之报,名垂信史,聿昭不休朽之荣尔。如有知,尚克歆享!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背面是口授上谕,碑文已在文革中被磨平。拓本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驮碑的赑屃。石柱、碑记和赑屃都是原物,十分珍贵。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二进御碑厅。柱联为:名垂天地不朽,神与日月同明。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御碑厅北面悬“之江物望”牌匾,为清满洲正白旗人、武英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阿桂所题。柱联为:匡扶民物昭千古,变理阴阳彰一方。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三进主厅,面阔三间12.1米,进深10.8米,高6.9米,面积约121平方米,高大宏伟。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三进为周元理祠,挂“庆余德荫”匾,中祀周元理石刻造像。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四进宗祠楼,为两进楼阁,祭祀周家列宗列祖。柱联为:宗祖规模远,儿孙绍述长。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中堂祀周敦颐画像,上悬“孔孟后一人”。对联为:汉室军容推细柳,宋朝理学尚濂溪。周濂溪大家自然比较熟悉了,宋代理学创始人,朱熹的师祖;这军容、细柳的,说的却是汉代名将周亚夫。他曾统率汉军,三个月平定了七国之乱,后官至丞相,被御封为大元帅,是个响当当的角色。汉文帝六年,匈奴入侵,周亚夫和另外两位将军驻守在细柳(今咸阳)一带。汉文帝听说周亚夫治军严谨,军纪严明,便想到军营里去看看。结果,因为他没有通行证,又不知道口令,守卫不让进去,只好在军营门口等候。这就是“军容推细柳典故来由了。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五六两进为周氏义学。

五进名“敬齐堂”,内祀孔子。敬齐,语出《礼记·祭义》:“敬齐之色,不绝於面。意为恭敬严肃。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六进。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最后,重温一把属于黎里的温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黎里古镇--能不忆江南(十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