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2019-11-16 17:51:12)
标签:

旅游

文化

历史

杂谈

图片


震泽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西南部,与浙江省湖州市毗邻,古称“吴头越尾,是吴江的西大门。震泽镇是一个拥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名镇,也是我国著名的蚕丝之乡。

远古时期,震泽地区为泻湖浅湾,“始为洪流,继为泽薮,卒为阡陌,沧海桑田,泥沙淤漫,堆积成陆。先民开垦,稀疏散居,聚成村落。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期州刺史张景遵在此设震泽馆,震泽之名始见于史志。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分置吴江县,震泽属之,从此便一直属于吴江,直至今天。

曾经看过很多介绍,为震泽古镇的被人忽视而喊冤。为什么?原来,震泽也是太湖的古称之一。太湖古称震泽、具区,又名五湖、笠泽,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也是吴越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宋代苏东坡就在归朝欢·我梦扁舟浮震泽》中写道:   

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接淅。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明日西风还挂席。唱我新词泪沾臆。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竹枝词》,莫傜新唱,谁谓古今隔。


多么如梦似幻的意境!能够与太湖同名的震泽古镇,自然马上有点高大上的感觉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走起!

古镇入口牌坊。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景区导游图。事实上,整个古镇主要就是一个处于水中中间的沙洲,四面环水,水道纵横,地理位置相当优越。震泽古镇往西不过数公里远,就到达湖州南浔古镇了。再加上东边的盛泽古镇,这一带自古就是著名的优质蚕丝产地。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沿着禹迹路,最先到达的是古镇东北角。一座气势雄伟的石拱桥矗立眼前,这就是著名的禹迹桥。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对面是慈云禅寺,可以见到水面十分开阔。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禹迹桥,始建于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建。单孔石拱桥,桥身修长,总长43.5米,跨径10.45米,矢高5.56米;桥面宽4.3米,南堍宽6.20米,北堍分设东西两向石级踏跺(双落坡)。此桥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禹,大禹也;迹,足迹的意思相传,远在四千多年前,中国治水祖师夏禹奉舜帝之命在太湖治理水患,开凿了三条主要水道,东江、娄江、吴淞江,沟通了太湖与大海的渠道,将洪水疏导入海。司马迁在《史记》中作了记载:“禹治水于吴,通渠三江五湖。太湖水面辽阔,东西二百里,南北一百二十里,广为三万六千顷。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桥身两侧石柱皆刻有楹联。西侧为:市近湖漘,骈肩无俟临流唤地当浙委,绣壤应多题柱才生动再现了当时宝塔街商贾行人骈肩接踵、熙熙攘攘的一派繁荣景象和震泽古镇人才辈出的深厚文化底蕴。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北堍设东西两向石级踏跺(双落坡)。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东侧柱联为:善政惟因,不易大名仍禹迹隆时特起,重恢古制值尧巡。因为此桥是在乾隆第五次南巡之前一年重修的,桥东向的对联是一副迎驾标语,拍皇帝马屁的。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古镇东边水中还有一块小小的沙洲,三层楼阁为文昌阁。文昌阁,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道光二十年(1840年)徐学健等人曾重修,后毁于战乱。现楼为2007年按原样重修。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文昌阁分两进,外面是山门。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屋顶皆采用歇山顶。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大门楹联为: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世间数百年大家无非积德。古往今来,劝人读书、向善一直都是中华文化的主旋律啊。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门厅两侧墙壁上嵌有碑刻,记载震泽古镇历代科举中试者名单。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二进文昌阁,三层木瓦结构楼阁,重檐歇山顶。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底层分别祀魁星、文昌帝君和财神赵公明。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上楼。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二层这不知是什么菩萨了。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三楼为明轩,也是眺望古镇全景的绝佳地点。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最显眼的当属慈云寺塔了。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禹迹桥。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过桥,入镇。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禹迹桥正对着的就是慈云禅寺。

慈云禅寺,原名广济寺,始建于宋度宗赵禥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天顺年间,御赐“慈云禅寺额。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乾隆十八年(1753年)、道光十六年(1836年)多次对塔和寺进行修建或增建。咸丰十年(1860年)寺毁于战乱,唯塔独存。后同治、光绪之交,里人募金修此塔。民国十三年(1924年),震泽“丝业公会捐2000金,徐世兴行主遗孀徐毕氏为了却其夫遗愿,捐巨款建寺,重建大殿三楹。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山门采用歇山顶,两侧有清水砖八字墙。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山门上悬挂“慈云禅寺匾额,由赵朴初亲笔题写。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风调雨顺,当然还得看龙王爷。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入寺。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山门之后,就是高耸的慈云寺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慈云寺塔,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迄今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砖木结构,砖身木檐楼阁式,六面五层,总高38.4米,由回廊、塔壁、塔心构成;顶部为铁质塔刹,由覆钵、相轮、宝瓶等组成。慈云夕照,乃古时震泽八景之一。
没错,慈云寺是先有塔,后有寺。据民间传说,三国时,孙权将孙夫人尚香诓骗回东吴之后,孙夫人因思念夫君却终不得见而郁郁寡欢。无奈之下,国太下令建此塔,让她可登塔西望,寄托绵绵思夫之情。此时塔名为“望夫塔”。到了北宋末年,金兵入侵,虏去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宋徽宗之女慈云公主南逃,避难到了震泽,在战乱的废墟上,重建了这座始建于三国的宝塔,落成后,她天天登塔北望,祈祷父亲早日平安南归。后来人们便以她的的名字将塔命名为慈云塔,而这座后来因塔而修建的寺院也因塔得名,被人们称为慈云寺。
古塔一层有宽阔的檐棚。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一层塔心。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内有石质香炉和浮屠浅浮雕造像。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后面塔壁内有阶梯可登塔,现在已经不开放。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历代文人骚客登塔后留下不少名句。尤以清代诗人金圣叹的这一首为妙:震泽多精舍,慈云师子林。家私唯古佛,眷属总玄心。后汉人何在?微言乃至今,相逢随欲别,舍此更何寻?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塔后有一广场,立有高大汉白玉观音像。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观音像后为照池,后面是大雄宝殿。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简单看完慈云禅寺,开始进入古镇游览。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古镇最主要的一条商业街道,位于旧頔塘河北岸的宝塔街。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券门门额刻“仁安坊”。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静静的頔塘河...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游人不多,少有的清净。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德堂,清末毕姓丝商所建“毕万茂丝经行”旧址,吴江区文保单位,不开放。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前方出现两重券门--“仁里坊”。语出《仁语.里仁》,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寓意邻里和睦共处,共享和谐。券门里面就藏着震泽古镇最重要的一栋民宅--师俭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师俭堂,位于宝塔街两侧,坐北朝南,原来是三面临水,南濒頔塘市河,西傍斜桥河,北枕藕河。可前门上桥,后门下桥,水陆称便,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大宅门。现在东西向河道在计划开挖中,很快能恢复历史原貌。师俭堂始建于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修建者为潘尔丰,原在湖州开米行,后把米行扩展到了嘉定、上海一带。至清同治三年(1864年),徐汝福重建,宅子便易主了,后来一直为徐氏家族经商、居住使用。“师俭两字出于《史记·萧相国世家》:“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不仅反映了主人勤俭持家、谨慎经营的人生态度,也点出了整个师俭堂的格调品位以及徐氏家族所具有的鲜明儒商气质。

师俭堂占地面积2747平方米,建筑面积3534平方米,大小房屋150余间。堂以宝塔街为界,分南北两部分。南侧临旧頔塘河,为米行与码头;北侧则为主人家生活起居之所,主次分明的建筑将园林与住宅互相融合贯通,形成“西宅东园的宅第格局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位于宝塔街南侧的为大顺米行。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两进之间有狭长的小天井供采光通风之用,称“眉毛天井”。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二楼为仓房,这个四方内天井可以吊运货物。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米行南临頔塘河,前沿为宽阔平整的石驳岸,可供起卸货物、上下客商之用。现做游艇码头。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宝塔街北侧的师俭堂大门。两层楼阁,雕梁画栋,上面的窗户采用冰裂纹。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门楼大梁木雕从下而下依次是“状元及第”、诸葛亮驱船前来迎接从东吴归来的刘备和福禄寿禧四神。雕工细腻精湛,人物栩栩如生。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挑梁的人物砖雕。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梁头的夔龙灵芝。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门厅后部两侧开有小天井。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门厅后的砖雕门楼。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砖雕内容主要为戏曲人物与花卉图案,上部还有精美的砖雕仿木斗拱和垂柱。门额原来刻篆体“世德作求”。这也是很常见的一个题额,语出《诗经·大雅·下武》:“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意思是祖上与本人都是追求美德之人。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天井两侧廊屋。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第四进,也就是主厅--师俭堂。
主厅为一个敞厅,面阔五间。两侧厢房,中间三开间为正厅,按官府厅堂式样营造。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正厅除了悬挂“师俭堂”匾之外,还有蟠龙金框圣旨匾“钦若师俭”。可惜并未注明是哪个皇帝所赐。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拱形轩廊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正厅梁柱间共有枫拱六对,雕卷叶花纹;梁侧雕刻戏曲人物,梁底雕暗八仙图案,精雕细琢,美不胜收。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堂联为“东鲁雅言,诗书执礼;西京明诏,孝悌力田”。前半句与孔子有关,语出《论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诗指诗经,书是尚书。后半句说的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颜之推原籍本山东人,但因战乱,辗转去了西部,后来在隋朝作官。《颜氏家训》作于他在长安时,故云“西京。孝悌,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力田,力是努力,田是动词,耕作之意。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廊前有大幅拐子纹挂落。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山墙采用穿斗式梁架。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冰裂纹与西洋彩色玻璃的完美结合。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敞厅后部的小天井,开有别致的花瓶门。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沿着两侧的廊屋往里,可以到达第五进的楼厅。廊屋同样采取冰裂纹装饰的花窗。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五进楼厅,五开间,进深九界,为一个三合院形式。

中堂上方悬挂“贤德瑞昌”匾。柱联为:陶淑性灵抑扬辞气,斟酌雅颂谐和宫商。中堂对联为:国色天香美景多,荣华富贵良辰长。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楼厅前部也是拱形轩廊,构造与敞厅相同。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精美的雕花门扇。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出外看到的,其实是四进敞厅的后门,是一个精美的砖雕门罩。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门额题刻为“慎修思永。语出《书·皋陶谟》:“慎厥身,修思永。”和《孔传》:“慎修其身,思为长久之道”。大意是要谨慎修行、考虑久远。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这些花叶不知是否也算是卷草?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还有精美的通花雕垂柱。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楼厅前天井全貌。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楼厅的雕花窗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转角处的撑拱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重新回到楼厅内。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正厅后面两侧各有木楼梯一条,为了节省空间,楼梯做得高而窄,故名“俭梯”。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楼厅后面砖雕门楼。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门罩题刻为“恭俭惟德语出《尚书.周官》:“推贤让能,庶官乃和,盖言谦也;恭俭惟德,无载而伪,盖言德也。”意思是为人处世都要恪守恭敬节俭的美德。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第六进,也就是最后一进--内宅,是主人家眷生活起居之所。

同样是一个两层楼阁,以厢楼贯通。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门扇布满精美木雕。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梅枝撑拱,别致。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中间客厅,挂“祯祺”匾,意为吉祥。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两侧格扇屏门上部以字画,腰板、裙板皆刻有花卉盆景图案,十分讲究。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内宅西侧为杂物房和厨房。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内宅东侧,有一条江浙地区大宅常见的备弄,可以方便家人进出、同时又能保护私密性(宅子西侧也有)。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备弄中段是益寿轩,大约位于内宅东侧。益寿轩是师俭堂东部园林--锄经园的主体建筑,为书房兼客厅。
堂前大幅通花挂落雕刻的主要有葫芦、灵芝图案,寓意长寿多福。柱联为:欲无后悔须修己,各有前因莫羡人。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益寿轩前有小天井。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月门上有砖雕门额刻“锄经”二字,落款是“同治三年”,即1864年,也就是徐汝福重建师俭堂的时间。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过了月门,就是园林主体。前有一个四面皆为细花透雕的合共28扇玻璃窗户组成的亭子,称“四面厅”。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四面厅的屋顶甚为别致,是一个罕见的卷棚四沿翻轩,中间为四方藻井,四角各有木雕花篮垂柱,雕刻有梅兰竹菊与富贵牡丹等花案。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通往内宅前天井的小门,外设有一个贴壁亭子,因形似梅花故名“梅花亭”,为赏花观景之好去处。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沿着东侧围墙,有上下起伏的廊道。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锄经园南侧假山之上,还有一个精致的半亭。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至此,老牛觉得基本完成任务,就没再往西走了。
回程中重温震泽美景。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禹迹桥上观赏頔塘河迷人风光。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所以...终究还是有所遗漏。不过就是从师俭堂往西二三百米的路程而已,还有几处古迹值得一游。

一是丝业公学旧址,位于震泽镇藕河街。早在明初,以震泽为中心的沿太湖地带就成为全国重要的湖丝产区之一。 民国初年,震泽有二三十家丝行,全盛时期达47家。震泽丝业公会为便于业内子弟就学,于1912年筹建丝业小学,开吴江行业办学之先河,新校舍于1923年落成。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公学内西式教学楼原两幢,现存前幢,为西洋式二层楼房,坐北面南,面阔四间。前有拱形走廊,左右侧连接厢楼,通宽15米,通进深12.5米,墙体由青砖砌成。走廊方形立柱上的半圆实体则全用红砖而砌,楼上走廊前置有柱节状栏杆,楼层顶上辟有围栏露台,台前侧中央砌有一座“人”字形的悬山顶墙,墙上镌有“1923”字样。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二就是“王锡阐纪念馆”,位于震泽太平街震泽中学北侧。

前面的石梁桥名“晓庵桥,建于民国18年(1929年)。对面即是王锡阐纪念馆围墙与大门。

王锡阐,字寅旭,又字昭冥,号晓庵,又号余不、天同一生,天文历算学家,江苏吴江震泽人。十七岁那年,时值清军南下,南明弘光政权覆灭,江南各地纷起抗清,他以投河自尽表示尽忠明朝。遇救之后,他又绝食七日,后来虽因父母强迫,不得已而复食,但从此放弃科举,隐居乡间,以教书为业,誓不仕清。加入明遗民圈子,曾与吕留良张履祥等在江苏讲授廉洛之学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王锡阐逝世后的第二年,其墓营建于震泽镇西圩(今震泽中学旁),墓碑上题刻“高士王晓庵先生之墓”。原来,与王锡阐同时代的大思想家顾炎武在题赠王锡阐的诗中有“高士今何处之句,故称。道光七年(1827年)里人重修立碑。道光十四年(1834年),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认为其“生有益于人,死后“潜德未曜,宜祀于乡贤故倡捐重修其墓,建立墓门,绕墓植梅数十株。道光十七年(1837年),又在墓门之东新建了一座祠堂,名为“王贤祠,题额“学究天人四字。1998年秋天,时值王锡阐诞辰370周年之际,王贤祠被辟为了“王锡阐纪念馆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三是震泽耶酥老教堂,位于震泽中学南面, 现内部被一家服装面料厂占用。

震泽古镇--能不忆江南(十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