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在玉壶--黔阳古城(一)
(2018-10-04 11:58:03)
标签:
文化历史杂谈旅游图片 |
我爱湘西。虽然不止一次的去过。湘西最吸引我的,莫过于这是个众多少数民族与汉族多种文化的碰撞、交织之地。而这种混杂交融的结果,不仅体现在文化民俗方面,甚至也体现在建筑艺术、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湘西文化的多姿多彩,也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求同存异的具体体现。对于湘西,相信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大堆心仪的目的地--凤凰古城、里耶古城、洪江商城、芙蓉古镇、乾州古城、永顺老司城、边城茶峒...在这么一大串耳熟能详的名字背后,黔阳,注定是最容易被遗忘的一个...
黔阳,作为湘西历史最悠久的古城之一,很多人可能连听都没听过。但如果我说到一首唐诗--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大家的心中可能会立即充满了凄凄别离的画面...“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中国文学史上都排得上号的送别诗,无数次让我们的思绪瞬间回到千年之前的潕水之畔,那个烟雨迷濛、秋意萧瑟的夜晚,诗人与朋友把酒相送,黯然惆怅与凄冷自怜之后,更多呈现出的是一份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坚韧与开阔。这首诗就是王昌龄被贬龙标(即今黔阳)尉时于黔阳所作。
黔阳,位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怀化洪江市的沅水之滨、洪江市政府驻地黔城镇,也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黔阳古城历史悠久,早在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便在此置镡成县,迄今两千二百余年,比云南丽江大研古镇早了一千四百余年,较之省内的凤凰古城也早了九百年。唐天宝初更名为黔江、龙标;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复置为黔江。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始置黔阳县,一直到解放前。解放后几经改制,后来居然变成了洪江市的一个镇,连黔阳县的名字都弄丢了。而怀化市还在原来洪江古商城的地盘搞了个洪江区。个人觉得是相当的乱弹琴,好好的古域名硬要三改四改,不但不严肃,也严重破坏了其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损害民众感情。这跟古徽州改名黄山如出一辙,没文化才是最可怕。
先上一张网上的航拍图。可见黔阳古城地处沅江和潕水汇合之处,四面山环、三面水抱,水运便利,地理位置绝佳,堪称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再加上各种文化在这里交集融汇,自古便是湘楚苗地之边陲重镇,素有“滇黔门户”、“湘西第一古镇”和“楚南上游第一胜地”之美称。
黔阳古城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天是下午到达,首先直奔住宿地--芙蓉客栈。事实上,我一般都不做广告的,这次之所以开篇就大张旗鼓地把芙蓉客栈搬出来,是因为关乎门票的小福利。原来,古城门票70元,由于同属一个老板,住芙蓉客栈买门票可享受7折优惠,即50元。门票包括七八个景点,最主要的有三楼(钟鼓楼,西门城楼,芙蓉楼)和戴笠寓所(节孝祠)等,算是十分良心价了。当然,不买票也是可以随便逛的,除了景点进不去。
芙蓉客栈外观。
据《黔阳县志》载,黔阳古城城墙始建于唐代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其城池围绕龙标山而建。明代以前为土墙,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毁于苗。正统十五年,靖远伯王骥令指挥杨茂以石重筑,周长五华里,高一丈七尺,顶宽九尺,设有五个城门:东、西、北门和上、下两个南门。除了东门是面向陆地,其余四门皆面向江边。后屡遭水患,又屡有修复。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知县龙光甸以红砂岩修复。由于战乱与自然灾害,现仅存不足一千米的城墙根,角楼不复存在,城门也只剩下西门,又称中正门;其余四门只有遗址尚存。

西门,原名安远门。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中央警官学校第二期特种警察培训班在黔城举办,戴笠组织修复城楼,悬挂蒋介石书写的“高瞻远瞩”匾,并将西门改称为“中正门”以示纪念。中正门前原有中山花园、中正公园、忠烈祠、七七抗战胜利纪念碑等古迹,现已不存。



先沿着城墙边的巷子往北

“三坛世第”宅

入门是一个天井,正堂为两层楼阁。黔阳古城里的老宅基本都还有住人,生活气息十分浓厚,游人寥寥,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点。当然,我也不敢唐突,都是在门口稍做停留,不去打扰古城居民们的平静。


这家人,入门的门楼就有楼阁了,真的会利用空间。


外面稍高的房子就是区区在下的歇脚之所了。

古城居民在悠闲地唠着嗑

这家挂着N多牌子的“黔城民间文艺馆”,正名是杨家大院。杨家通过木商经营发家,逐渐收购地产拓建而成。大院由清白传家、三坛世第、紫薇高照和后院四部分组成。房屋分上下两层,是侗汉民居建筑融合的典型。

沿着西门街前行,前面出现一座高大的八字门楼。


原来这是孙氏宗祠。黔阳孙氏世代经商,多以开设牙行为主。(牙行,旧时为买卖双方介绍交易、并从中收取佣金的商业机构或商人,相当于现代的经纪人)

巷口有座小神庙

洪坛殿、阴司殿,不知道是什么东东。唯一可以肯定的,这也是我国传统多神信仰里的一部分,强调的重点就是劝人要心存敬畏、行善积德。这恐怕也是当今社会最缺的东西,为了钱,我们甚至可以丧尽天良、毫无底线...

*洑世第


继续西门街。“瑞锦第”,进去瞧瞧



前面是然翔园

然翔园,由侗族艺人杨汉明创建,主要陈列根雕艺术品。杨汉明从事根艺二十几年,曾经得到过李铁映、高占祥、吴冠中等人的赞扬与题词。然翔园是收费景点之一。

里面也有住宿。


然翔园稍前,就是古叙州府衙遗址。唐代的黔阳是州治县治同城。

接着就是一座牌坊的的遗存了--节孝坊。此坊是为明末清初黔阳孝子危阶所立。在遇兵乱逃窜时,其母受到惊吓后得了病很想吃肉,危阶便割股侍母。后其母去世,危阶守墓三年,还抚养杳无音信的兄长之子,周恤亲邻。清雍正六年(1728年),黔阳县令王光电上奏其事,奏请祭祀,后奉旨表彰,入孝子祠。我觉得这牌坊应该叫孝子坊才对。

牌坊仅剩的部分风化严重,还依稀可见有人物故事浮雕。

街道整洁干净,最重要的是没什么游人,少了熙熙攘攘,多了份生活本来的恬静。



郑氏宗祠,大门的青石门框与额匾保存不错,里面正在维修。


接着是黄忠浩故居。黄忠浩(1589-1911年),晚清名臣,黔阳江市人,官至武汉总兵,因镇压保路运动被革命军处决。其故居建筑面积达500平方米,是典型的湘西窨子屋格局。
解释一下“窨子屋”,其实我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个词。窨子屋,又称“一颗印”,是侗族创造的民居建筑,为湘黔赣地区的特色传统建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窨子屋,如其字形,有窖藏之意,是由四合院演化而来,其特点是房屋格局随地形变化而变化,多为两进两层,也有两进三层或三进三层的,三层上南北间有天桥连通。它的总体结构是外围有封火墙环绕,里面木质房舍。出于防御考虑,其外立面几乎没有开窗。为了保持里面的木质房舍与外面的封火高墙的一体性,里面木屋四角的栋柱,都用铁拉杆与外面砖墙紧紧地拉着,紧密地联系着。屋顶从四围成比例地向内中心低斜,小方形天井可吸纳阳光和空气。铁桶一般的四面高墙,方方正正围成“一颗印”的形状。
可惜没开放。

走进一条深深的巷道

尽头就是王有为故居。王有为(1520-1593年),字希颜,号近山,明代进士,官至四川按察使司。因不愿与严嵩父子合流同污,挂冠回家。其故居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是湖南省现存唯一的抬梁式明代官宦民居。

里面也是正在维修


危泽浦大院。这里是古城曾经最大的古宅--危泽浦宅,惜毁之于一炬。现在重建后是一家酒店。



危泽浦宅后边的小巷。


古城百姓的日常...

主人家还有收集奇石的爱好


男人在石条椅上小歇,小孩子在街上嬉戏,大婶轻快地踱步...一切那么的漫不经心,又自然和谐


注礼堂


干净的青石板路,开有许多铜钱形漏水口

这家老理发店,据说已经有两百多年...

老师傅还是那么地从容不迫、按部就班...

张家老屋,又一个收费景点。

门内有门--雅德庄,对联“文游尽属斯文辈,物理还寻故物源”,有点道理。

这个可能是苗族的辟邪物吧

老屋名曰“百忍堂”,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窗格木雕相当精美


堂上所挂的“福禄寿喜”金字匾。中间这件金漆通花木雕图案中间是瓶生三戟,两边各有一条神龙,十分罕见。

屋顶还有采光的天窗

主人家仍然在用的老物件


还有桌角可折叠的桌子

出来继续。

原来这是余家窨子。外墙只开了一个矮门,没有窗子。特殊年代的标语保存的总是不错。

里面是三进两天井,已经修葺一新。

二进天井,房子都是两层。


土街

宣化街,向南而行。


路口处是黔阳基督教堂。


新生书局旧址

最后来到文星门遗址。文星门,原名宣化门,俗称“上南门”。

门洞通道,城墙的突出部位就是安放城门的地方。

从上南门台阶下去,可到沅水之滨。

转角就是地藏殿。

地藏殿三字,应该是出自赵朴初先生之手

接着是龙王宝寺。龙王宝寺,其实原来是龙王庙,始建于清代早期(1727年),系因潕水时常泛滥成灾,百姓为镇水患,祈求风调雨顺而修建。后因被出自九华山的果平法师接管,才更名龙王宝寺。




里面还有嘉庆十六年所立功德碑。

沿着古城墙边东行

狗狗、自行车和圆桌面,奇怪而又不失和谐的画面...

下边的这幢房子就有点中西结合了:牌坊式门楼加西洋拱窗。


这是冯氏宗祠,建于清朝晚期。大门是石库门,立面大量采用青石浅浮雕,最为经典的当属二十四孝故事了。


打横了看,浮雕图案上方连故事名称都没落下。







龙标客栈



刘家窨子,建于清代,建筑面积达840平米。

这栋房屋感觉受西洋影响比较大了




街道转角还有小巧的土地庙一座

原来已经到了下南门遗址,原来也叫“迎薰门”。

往江边走,有券门一个,上面还有五角星


出了券门沿着河边往东,很快就看到一个气势磅礴的牌坊门,这就是古城保存最为完整、建筑艺术最高的古建筑--万寿宫。
万寿宫,又称江西会馆,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占地1000平方米,正面墙宽25米,门坊高8米,为桶形窨子屋,也是沅水上游最大的商业会馆。

会馆开有一大两小三个门。这个小门门额的篆字算是难倒俺老牛了...真后悔没好好读书

会馆正门是一个四柱三间青石牌坊门。正门上方有竖额“万寿宫”和横额“西江砥柱”。牌坊门有大幅青石浮雕和彩塑人物故事形象,大气豪华。

再晕一次...

会馆东侧还有财神殿。

柱础石雕,可以看到有松竹和花卉图案。

据说,文革时古城百姓为防止门坊石雕和灰塑被毁,便用石灰将其全部覆盖,直到2009年石灰清除,这些精美的民间工艺才重见天日。这也说明了一件事,老百姓心中对善恶美丑总是有着最基本的认知,并会为维系这种价值观付出行动,任何人都不可能逆天而行。

最上面这幅彩色灰塑,堪称古城立体导游图,城门、码头和街道民宅都准确到位、极富神韵,沅水之畔商船如织,充分体现清朝时期黔阳古城的繁华景象。

会馆门口没有石狮子,结果,墙上灰塑来一对...

石雕细部特写

入门就是戏台底部,院子地面有所升高。

戏台正面。两边有二层楼道,下层为通道,上层就是雅座了。


戏台顶部的卷棚藻井,中间有金漆双龙戏珠浮雕。

戏台周边有矮栏,栏板上有黑底金漆木雕花卉昆虫,惟妙惟肖。






大殿正面。

柱础下为八边形,每面皆雕有不同的花兽图案;上为石鼓,连钉子都交代的清清楚楚。



大殿与后殿之间有小天井。

天井两侧廊庑的八卦与圆形复合藻井,



万寿宫前开心玩耍的小女孩

傻乎乎的小狗狗

沅水边,晚风轻拂之中,夕阳将下,旅人心,在天涯...

远处的公铁两用桥对岸,一座宝塔傲踞山头。这也是全国重保黔阳古建筑群的一部分--赤峰塔,明早再一探究竟了。

大家也可以从万寿宫大门的灰塑导游图中寻找点灵感,宝塔对面的就是万寿宫与码头了...
(未完待续)
前一篇:杨依古村--宁都古村行(五)
后一篇:一片冰心在玉壶--黔阳古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