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依古村--宁都古村行(五)

标签:
文化历史杂谈旅游图片 |
杨依村位于宁都县黄陂镇东北部,四面为丘陵地,中间低洼平坦,黄陂河经境内流入梅江。杨依古村是著名的客家民俗文化村落之一,也是谢姓聚居的大村落。唐乾符年间(公元874-879年),江南谢氏五郡始祖谢衡(东晋太子少傅散骑常侍国子祭酒)之二十四世孙谢忠杰从兴国县凤凰庄迁宁都王尔(今杨依)开基创业,千余年来,杨依谢氏人丁蕃衍,裔孙遍及赣南各县城乡,还有的远徙广东、福建甚至远渡海外。
杨依古称王尔。因“王尔”合起来就是“珍”的异体字,故梅江支流在杨依的一段称为“珍溪”。珍溪河宛如一条玉带,自北向南绕村而过,极似古代文官的腰带,所以村民称之为角带水;其间河川平坦,河水荡漾,涟漪泛起,得名漾漪,至今演变为杨依。
先找来一张网上图片。可以清楚看到,珍溪像一条蜿蜒的玉带,在杨依村前绕了一个S形大弯,依山傍水、绿树环抱、良田万顷,杨依村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俨然一个天造地设的世外桃源。
建明翁祠,建于明洪武年间,为谢仕聪的生祠。谢仕聪(公元1340-1432年),谢祥可五子,名福,号建明。据《珍溪东山谢氏十修族谱》载:“仕聪,名福,号建明。元至元六年庚辰十月十七日寅时生。明洪武初,以人才荐,辞以目眚,后为海船总领,永乐初天水栀正千长。赞曰:‘才可仕而不仕,时可为而不为,然闻上之役则承顺奔趋,孟子所谓义者欤。’.....”。据说其人武艺高强,在九江做鱼苗时,因救驾有功,被朱元璋赐号“建明”,封为海船总领,敕建生祠一幢,敕永世收取珍溪至县城东门码头“江河税”。据说这税一直收到1958年才止,我只能说“纳尼”了...


大门后屋顶的八卦藻井,赣州地区很常见。

里面是两进一天井。

跌落在地上的鳌鱼撑拱



二进寝堂。前有拱形轩廊。赣州地区的祠堂相对来说比较简陋,这自然跟财力有关系了。




大夫第,建于清乾隆年间,为谢槐三自建的生祠。谢明植(公元1711—1778),名承佑,字槐三,太学生捐授州同加二级,诰授奉直大夫,杨依谢氏族长。

石雕落叶漏窗

里面已经残破不堪

紧接着的是“忠吾公祠”。忠吾公祠,建于明崇祯年间,是谢君筹的家祠。谢君筹(1584—1643),字忠吾,就是上面所说谢仕聪二子谢添远的后代。

从侧门进入,也是两进一天井

小门与大夫第相通


往村里进发

池塘不少。古人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和设计还是很值得借鉴的。

房子有自己的小院落





熟悉的花砖叠涩

门楼里面是一个翻新的“洄波翁祠”。

羽毛鲜艳的大公鸡

沿着村里的卵石路前进

四通八达,如入迷宫


屋子后不经意间的惊喜--一口别致的古井。

井圈为整块花岗岩打磨出来的,厚重结实


这是香万翁祠。

旁边有护厝

除了正门为石门框,门楼的其余部分皆为砖砌。

侧边的砖雕。下方是龙首

上部砖叠涩出挑。我比较好奇的是,砌筑柱子的墙砖,是本来就专门烧制成半圆形,还是打磨出来的?

三层立体人物砖雕


门额字匾已经模糊不清,依稀可以看出应该是“春云霭瑞”。“春云霭瑞,宝婺腾辉”经常一起出现,大意是是说象春回大地一样和蔼祥瑞,象天上的星光一样灿烂辉煌。
芙辉光碧宅。

门额字体依稀可看出为“宝树公祠”。

檐角有夸张的灰塑鳌鱼装饰

接着的是“次宗祠”。


戏台后有关帝庙。

关帝庙,始建于清乾隆甲戌岁(公元1754年),文革期间被毁,2011年族人捐资在原址重修。



这家祠堂比较另类,里面有二层楼阁,怀疑是改动过的。

往村子东南角走,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小山上古树参天,郁郁葱葱。

途中经过新建的“谢氏家庙”。

绿树掩映中的文昌亭

上了小山,但见满目青翠、曲径通幽,让人心灵平静。

珍溪在村子北边又绕了一个大弯,景致优美。


穿过林间小径,最后来到村中圣地--文昌阁。
文昌阁,位于村东北方水口处,建于清朝中期。据谢庭绶《重修文昌阁碑记》载:“珍溪之东有文昌阁,中塑佛像,楼之最高处祀文昌帝君,尊儒教也。阁建于扼要之区,为一材销錀,有砥柱中流之象,故额曰《珍溪砥柱》是阁也。族中之一大屏翰也,庚申被水回廊俱倾塌。族中前辈慷慨乐输经营建复,固已焕然可观矣。历年既久,楼阁又圮,族中豪杰仍复劝捐修理,鸠工记材尤称完善。后之人接踵而修葺之,不独仰呵获之灵,亦以彰文明之象,其足以为珍溪之保障者,非浅鲜也,是所望于将来者。廷试进士广东恩平县知县庭绶撰”。
正是源于对教育的重视,杨依谢氏历朝历代可谓人才辈出。据历届族谱记载,杨依村曾孕育出状元1人,榜眼1人,探花2人,进士33人,举人15人,贡生17人,这在赣南山区简直可以称为奇迹。这里的状元指的是谢元龙。
谢元龙(公元1204-1287年),名唐继,别名晋卿,号卿、南塘,字元龙。宁都县黄陂镇杨依村人。南宋景定三年 (公元1262年)壬戌特科状元,是赣南第二个状元。幼就读于田头牛石山房,勤奋好学,为当地举人黄谅门下高足。绍定戊子科 (1228)中举。初次会试,出于疏忽落第,经多年苦读,方登金榜。曾任修职郎、隆兴府教授、湖北运干、权留守司公事。但是在杨依古村,这样的一个状元居然没留下什么痕迹,也没有谁为他表功纪念,大抵是因为后来南宋向忽必烈投了降表,而谢元龙也在留守司公事之职位上归降于元朝,并不是很光彩的事,而且也不可能有什么大作为的缘故吧。
特科状元,即“特奏名”科状元。“特奏名”始于宋代,对于在省试和殿试中连续十五场以上、又达到规定的年龄的落第乡举贡士,由礼部另立“特奏名”名册申奏朝廷允许参加“附试”,皇帝以特恩赐予本科出身,为“特奏名科进士”。其中夺魁者,钦点为特奏名科状元,简称“特科状元”或“特奏状元”。这也可算是对那些执着追求、坚持不懈的学子的一种临老关怀吧...

牌坊式门楼上书“珍溪砥柱”四字。上面这个“佛”字,证明其现在的功用是一座庙宇,令人嗟叹不已。




里面供奉的是佛道各路大神,文昌君只能靠边上站了。


侧门门额写有“思者静”,又犯了书写错误,从左到右了。

杨依古村的田园风光清秀旖旎,使人留恋不已。


回望村子的风水林

最后是村东边的一个直径仅有数丈的袖珍小山“太子坨”。其名字由来已无从得知,但据说这里曾建有百万富翁之墓。古时候,兴旺的下湖房子孙每年清明祭青,官宦的顶带可绕太子坨围上一圈。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杨依谢氏家族辉煌过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