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旸霁古村--宁都古村行(四)

标签:
杂谈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看过介绍晹霁古村的资料,几乎无一例外用了“秘境”这个词语。其实资料很有限了,毕竟知道这些古村的人本来就少,而喜欢这些古村,愿意专程去一趟又是另一回事。很多古村落的发现发掘,倒不如说是旅游开发吧,都是找几个媒体记者吃吃饭、照几张相就交差了,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一切仅仅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所谓保护,最终都是饮鸩止渴,并不能长久,更不能解决问题。如果你不是发自内心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深厚感情或者认同,你也就不会从这些破落的老房子里找到美与尊严。
扯得有点远了。其实自驾游事先做功课最重要,查地图时,很明显去旸霁古村的路道十分崎岖,这也是吸引我的地方。越是交通困难、人迹罕至的地方,或许古建的保护情况反而更好。所以,出发!
路边摆卖的水果,什么名字忘了。我就是个水果盲,反正酸酸甜甜,解渴还能充饥就ok。
晹霁古村位于宁都县西北部的大沽乡境内,地处宁都、永丰两县交界,村庄四周群山环绕,村内平地面积约0.5平方公里。晹霁原名竹子坝。相传,先人胡伯原好打猎。一日,他带着猎狗来到荒无人烟的凤婆坑竹子坝。日将西沉,其狗拒不返回。他觉得奇怪,便向狗发问:“畜牲!

古建筑没有想象中保存的那么好。

池塘对面就是毛主席旧居。毛爷爷居然来过这里...


农村放养的鸡,羽毛都显得鲜艳亮丽不少。

其实这房子以前都快塌了,沾了毛主席的光,今年刚修缮一新。



入门处做了个凹槽装了玻璃瓦采光。这应该是改动过的。

证据在此。入门后明显是一个小天井。


后面一间内部还没整好

池塘另一边,就是气势宏伟的胡氏宗祠了。这也是村中保存最好的一幢古建筑。

胡氏家庙位居村中心,坐北向南,外砖内木,面积约600余平方米,建于康熙辛酉年(公元1682年)。在第一二次反围剿斗争中,这里曾经作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的地址。
据记载,红一方面军总部于1930年12月28日至1931年8月11日至14日先后两次进驻旸霁。1930年12月28日在旸霁成立红一方面军总指挥部,部署第一次反“围剿”战争,并于12月30日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对敌军主力张辉瓒部发起总攻,一直激战到晚上。这次战斗红军大获全胜,歼灭了敌十八师师部及五十二旅、五十三旅两个旅,活捉了敌前线总指挥张辉瓒,俘获了官兵9000人,缴获了很多武器。此后红军乘胜追击,与 12 月 30 日到 1931 年 1 月 3 日又发起了两次战斗,粉碎了国民党的第一次“围剿”。

中间有彩绘图案,是年画里很常见的穿肚兜的福娃,四个头八个身,每个头部与两个身躯分别构成一趴一仰两个姿态。福娃中间是乾坤八卦图。

中间天井比较宽阔,两边为廊庑。整个祠堂很少隔墙,几乎都是由木柱支撑,看起来十分宽敞明亮。



这个撑拱雕的是莲花,后面长了条鱼尾,我也是醉了。


大梁也布满彩绘

柱础呈鼓状,最精致的是雕有四个衔有铜环的狮子兽首。

寝堂前设拱形轩廊

原来祠堂名叫“追报堂”,有缅怀先祖与报恩之意。

朱子的“忠孝廉节”必不可少



寝堂正中挂有胡氏先祖伯原公画像。
旸霁胡氏老谱有载:“伯原公天赋聪颖,读孔孟,善解其意,览经史过目成诵,可惜家贫未得深造,未获功名。一生正直刚毅,博施慈爱,尊为长者”。
厅堂正中悬挂着由明朝吉安籍状元罗洪先书的“追报堂”牌匾,增色不少。
罗洪先(公元1504-1564年),字达夫,号念庵,汉族,江西吉安府吉水黄橙溪(今吉水县谷村)人,明代学者,杰出的地理制图学家。

外墙的“囍”字花窗。

马头墙檐角的灰塑与彩绘同样精彩。

接着是一座“世隆公祠”,胡氏支祠。

翠竹绿水,十分养眼。

选择从西向东的行进路线

道路正在修整,很多古宅已破落不堪



还有在墙顶部开的滴水用的漏窗


我证实,赣州人民对通花窗的爱绝对是真的

墙面上的彩绘装饰

现在行走的就是村里的古道了。前面出现一个破败的牌坊门楼。从其结构基本可以断定,这也是一家宗祠。

门侧的石雕装饰。

即使破败,仍然掩不住那股深深蕴藏着的属于过去的荣耀与骄傲

这座精致的小楼阁,从前又是哪位小姐的香闺?


村北就是连绵的群山。村子依山而建,青砖灰瓦,水绕其间,让人悠然自得。



此宅做了个藏头门,也是风水上的考虑

六级阶梯把地面抬升了半米有余,既是因山势,也可起到防潮的作用

入门为一小庭院,主屋对面有一段低矮照墙。


接着的这幢宅子更加高大,外表修缮一新。

原来这叫素峰翁祠,原红一方面军医院旧址。

素峰翁祠可谓集建筑、雕刻、灰塑、彩绘艺术于一身,大门以彩绘为主,造型多样,内容丰富。


可惜没有开,里面无缘一见。

二就是寝堂轩廊前方的这个牌楼式连接了,木雕精美、绘画生动,形式上又别出心裁,好东西。

路上有四条旗夹石铺成的桥。

后边这些土房子,应该年代较近,跟闽粤客家普通民居类似。


村中的小溪也逐渐出现。
据说,暘霁村的水分为九曲,从村中到水口,九条弯曲的山泉小溪流过许多村中人家后一起汇成了霁水,而后再往西流去,风水学上称为“九曲东流水”。

小溪对面见到一座砖门楼,原来这是红一方面军总部旧址。


一座小石拱桥连接,拱券为青砖做,上铺不规则石块,最上面以条石做成阶梯桥面。

门楼上面书“陆浑庄”三字。
“陆浑庄”是个什么鬼?我还老怕自己认错字了...问了度娘,原来这确实是“陆浑庄”!古代洛阳以南有个陆浑县和陆浑山,很多人在此置有别业取名叫“陆浑庄”,当中最出名的,当属杜甫老爷子的了。杜甫《忆弟二首》诗题下自注云“时归在南陆浑庄”,《忆弟二首(时归在南陆浑庄)》全诗如下:
丧乱闻吾弟,饥寒傍济州。
人稀吾不到,兵在见何由。
忆昨狂催走,无时病去忧。
即今千种恨,惟共水东流。
且喜河南定,不问邺城围。
百战今谁在,三年望汝归。
故园花自发,春日鸟还飞。
断绝人烟久,东西消息稀。
最后诗人以主人的口吻希望在“河南定”后众弟妹能够回到家乡“陆浑庄”居住。
由此推断,这所房子的主人定是老杜的超级粉丝。

主屋的地面又是加高了

这条小溪是从东面山谷间流出


进屋参观

两进一天井结构。


天井侧小厢房镂空门扇雕花十分精美



墙壁上则留下许多红军标语。厉害了,这些标语快九十岁了呀


房里有一个老式眠床


一丛大树之处,已然是东村口所在

里面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红豆杉,就是有牌子的那棵,树龄达四百余年了。边上搭建的小房子应该是拜土地神的。


另外一条小峡谷,同样有水流出

村口有小石拱桥和一个砖门楼。我总觉得这跟古徽州的水口设计有点相似

门楼除了中间的石门框,其余皆为砖砌。

转到正面,这才发现,这居然是一座牌坊!




最后再次往村子西边村口。远处的残败古屋隐隐感觉像是书斋


村子西口一样有几棵高大古树,就像卫士一般守护家园。里面有香樟和红豆杉


一路的田园美景,使人可以暂时抛却世间所有烦恼,回归自然...


到了适才看到的古屋,前有小拱桥

外面是一个木质门楼

进去也是高大的牌坊式大门,两边有二层楼阁

此处离村庄较远,环境清静,是个读书的好去处。

可惜已年久失修。后来查阅了古村规划建设图,这里应该是秀才楼客栈所在,真的是读书地啊

最后,去村中寻找古井,一个大叔带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