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2018-08-18 10:29:28)
标签:

杂谈

历史

文化

旅游

图片



东龙古村,位于宁都县东大门田埠乡境内,东接石城县小松镇,离宁都县城50余公里,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东龙是个聚族而居的古村,全村几乎全部为李姓,目前有村民400余户,人口2000余人。

历史上的东龙富甲一方,以千年古村、半千古塔、百座祠堂、百口池塘、百间大屋而名动江西。因此,有的专家冠之为中国江南第一宗祠村,有的学者则称之为中国封建宗族社会繁荣和谐的典范中国封建时代宗族社会兴衰史的缩影2007年在赣州市首届和谐魅力乡村评选中,东龙古村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恢宏多姿的明清古建筑群被评为为最佳历史文化奖。


据说,东龙古村始建于唐代,原名东屯。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石城半迳李翊俊来东龙经打猎,看见这里山水秀美,风光奇丽,是块风水宝地,久久不忍离去,于是举家迁居至此。因村子东南有一脉群山,蜿蜒起伏,形如卧龙,故改名东龙村。正所谓树挪死,人挪活,从此李氏子孙真正开始发达,至今繁衍生息了一千多年。在东龙村最鼎盛的明清时期,村民达800多户,5000余人。明代临川陈际泰称其为万瓦参差,如大都会,清翰林院学士孔敏英称其为架上金盆真桃源洞欤”的客家古村。关于村名的来由还有另外一个说法,则源自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其先祖建村时,该地崇山峻岭,难以生存,为开辟田园,他带领子孙每天挖山不止。最后,这种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东海龙王,他带领其虾兵虾将,帮助李氏先祖建村至现在的高山盆地”。村民们为纪念东海龙王,遂决定把村名改为东龙


去东龙古村,最方便的路线是从济广高速小松镇出口下,然后向西开一小段乡道。这次我可被百度地图坑惨了,因为虽然从地图上看到有路连接,但导航坚决要把我引向宁都县城后才能往东龙。以前有过教训,所以还是听从了导航指挥。从田埠乡到东龙村的十几公里山路很不好开。当然这一切很快会结束了,我去的时候道路拓宽工程正在展开中,也许会吸引更多人来到,认识东龙,欣赏东龙,甚至最后爱上东龙。每次开车行驶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我时常在想,我们的古代祖先仅仅凭着双手双脚,就可以创造出这么多如诗的田园,美丽的古建,那得需要多么坚韧的毅力、多少辛勤的付出与多么崇高的智慧啊...默默地为古人点个赞。

先上一张古村导游图。车子进来的路是村子北入口,东边和南边的出口都是通往石城县小松镇的。东边去小松的路上还有龙岗古隘口。此次重游石城时,才无意中知道,原来中原人南下变成客家人的第一站就是宁都与石城交界处,长知识了。在唐代,客家先民从宁都往东去福建,东屯隘口就是捷径。而东龙古村的兴旺,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以前赣闽通衢古驿道经过这里。路通财通,自古如此。后来随着时代变迁,东龙逐渐被边缘化,几乎可算是边远山村了,自然也沉寂下来。当然这也许也是古建得以较好保存的主要原因吧。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从北村口进入。停车场的周围几乎都是宗祠。
据说,北宋开基建村时,李氏祖先选择了众多山岭中来路最长、山势最雄伟的东龙岭和南桥岭为村庄的两大龙脉,依其走势,一处建民宅,另一处建宗祠,与宗祠对应处则建神庙,由此形成人居、祭祖、敬天三个相互独立的空间;而各空间之间又用阡陌道路串连起来,组成一个看似零散实际十分统一的整体。同时,为了提高村庄的排水和防火功能,人居区还挖掘出100多口形状各异的池塘,并且从南、北两面的高山之上引出两条清溪,弯弯曲曲从村边流过,形成山环水绕之势,从而把整个村庄融会在一片青山绿水中,使“以人为本的村落布局与“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得到充分体现。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处于较高处的是李氏上祠。
李氏上祠,位于村西北的兔形山脚下,因建在上方,故称为上祠。据说其先祖欲使子孙后代远走高飞,建为老鹰形。此祠为祭祀东龙第六代上祠开基祖先念四郎,由其后裔十五世李经禄、李经达于明洪武年间兴建,后清乾隆、道光、光绪年间均有重修。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祠堂座北向南,长30米,宽25米,占地约750平方米。门面为字斗形,一大门两侧门。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里面为两进一天井,共用42根大柱支撑,使空间看起来更为通透。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寝堂上悬“陇西堂”匾。

李世民登基后,诏令高士廉等四大臣编纂《氏族志》,诏令天下,李姓的郡是陇西,即以陇西郡李姓为显贵世族,为世人所仰望,举国上下以李氏至为尊贵,自此李氏后裔共奉陇西堂。

其实唐以前李姓以赵郡堂为首。谁叫人家陇西堂出了皇帝呢....当然都是同宗了。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李氏上祠的东边,就是另一座祠堂--君绪祖祠。

这座祠堂外形较另类,四周都是高大的马头墙,中间开有牌坊式门楼,左侧增加了一排护厝。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祠堂正面。可见赣州客家民居对花窗漏窗有多偏爱。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进去是一个三进两天井府第式结构。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最后是寝堂。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古建保护的不怎地,这些标语倒是完好无损。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侧厢还有小天井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简单的花窗格。细心点你才可以看到中间长方格四角的小木雕蝴蝶。

我们跟古人的差距,恐怕仅仅简单到--我们心中早已经没有蝴蝶了...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护厝的券门,上有简单美妙的花窗格。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护厝有两层,与祠堂有小门连接。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李氏上祠的南边,有一幢占地不小的高大建筑群,这就是李氏下祠了。因为处于下方嘛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李氏下祠侧边房屋的八字门。这房屋好像是祠堂接待住宿与煮饭用的。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墙上开有大面积花窗。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往西是一个宽敞的坪地,种有古杉树两株。前有照墙,内包的形状有“藏风纳气”之用意。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可见李氏下祠建在一个斜坡上,前有石台阶。东龙的李氏上、下祠,是东龙的总祠,也是全村祖先祭祀中心。

 

下祠距上祠仅50米,与上祠同在一条轴线上,为了不阻挡上祠的朝向,其造型略显宽敞低矮,形似生蛋俯卧在地的母鸡,其先祖欲使子孙人丁兴旺,后人称之为鸡婆形下祠由其开基祖李大郎后裔十七世李思常(东山公)及其子孙出资建造。动工兴建于明正统九年(1444年),竣工于明宏治四年辛亥(1491年),前后历时四十八年方始建成。祠高12米,宽约35米,长约30米,总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

 

原来,东龙始祖翊俊公肇基五世,皆为单传,至层五郎祖方得二子,长曰大郎,为下祠肇基祖;次为念四郎,为上祠肇基祖有趣的是,虽然来自同一个开基祖,但李氏上、下祠的人事实上已经成了两个分支,除了共同举办庙会之外,相互间往来不多。属于李氏下祠的村民人口占了绝大多数。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看了挂牌,这两棵杉树树龄已逾四百年了。足见李氏家族之兴旺。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宗祠正面看为五开间,也是内凹门设计,一大门两侧门。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大门前的这对麻石开口狮子憨态可掬,长着一对招风耳。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门匾书“李氏家庙”。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入门可见一个开阔的天井。

原来,当年受地形所限,祠堂不可能建得太高太大,建设者巧妙地采取了梁挑介柱的技术。祠内不建造墙体,用75根大杉木圆柱作为介柱,同时屋顶用纵横交叉的横梁方木条穿缝斗榫支撑,这样使得整个空间视野开阔,同时整个建筑也显得宽敞大气。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柱础朴实厚重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寝堂前有拱形轩廊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晦翁的“忠孝廉节”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下祠为“孝思堂”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出了李氏下祠,下方就是小学了。有人物雕像一座,原来这是李腾蛟雕像。
李腾蛟(公元1609-1668),字力负,号咸斋,东龙村人,明廪生,清初著名文学家。李腾蛟自小聪颖,四岁识卦,即过目不忘。明亡后,入翠微峰与易堂诸子相交,为“易堂九子之一。年最长,诸子以兄礼相待,严敬无敢斁。后居三巘峰,以经学授生徒,要求弟子每日穿蓑箨冠,朝夕歌诗,作揖入室。为人纯朴,喜性读书。与临川陈际泰、罗万藻、宁化李世熊、邑人郭淮屏常以文会。好论 《易》,兼攻诗文。其诗慷慨激昂,铮然有声,多发兴亡之恨。心胸坦荡,遇后进忤犯,从不计较。 年六十,卒。死后,吊祭者堵塞路途,哭声震耳。众人议其生平,魏禧曰:“先生当乙丙间除诸子籍,二十年非法之物勿服也,非法之人勿见也,可不谓贞乎性诚厚爱人,与人熙熙然惟恐伤之,虽子弟门人犯之勿较,可不谓惠乎?"众以为然,遂私谥其“贞惠先生 。著有 《周易剩言》、《半庐诗文集》、《易堂三处士稿》。其名 《清史稿·文苑传一》和 《中国人名大辞典》有载。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按照地图,我计划按逆时针方向游览一周。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一路向西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李子娇艳欲滴啊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前面出现一座小石拱桥,原来这就是古时东龙十景之一的“虹桥锁水”了。

这里是东龙的水口处。此桥名为玉虹桥,建于明嘉靖年间,单孔石拱桥,长12米,宽7米,由东龙二十三世李一举独资建造。按风水之说,东龙的三条小溪的水在此汇合后,便跌入了一条十余丈高的峡谷中,对聚财十分不利,建此桥既可以方便行人,又能起到聚财之功用,可谓一举两得。这也是此桥最初取名为“兴隆的缘由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桥边有宝塔寺。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沿着桥洞而下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这就是“罗汉肚”了。像不像自己看...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这才是罗汉了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周边的田园风光美得纯粹,令人心神宁静。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开始上山,看东龙宝塔--文峰塔。
爬山途中看到的美景。东龙村处于一个狭长的小盆地中,据说为船形,而下方水口处正是船尖。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文峰塔已近在眼前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晒北边山间的梯田。这里的梯田种的可不是稻米,而是白莲。据说东龙的白莲为上品之选,曾经得到皇家青睐。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文峰塔,位于东龙村西山上,塔高15.4米,直径4.6米,底层周长17.2米,七层六角,砖木筒式结构。据《宁都直隶州志·寺观志》载:“东龙水口外山,明嘉靖中,李氏建,雍正五年,改建水口内山。当地人相传此塔为明朝广东道御史、南京左都御史陈勉捐资所造。其实一点也不矛盾,这陈勉为东龙李氏外甥啊。文峰塔原位于水口外侧的一小山上,清雍正五年重建时才将塔址迁移到了今天的位置。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每层以砖叠涩出檐。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塔内空心。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南面山谷的白莲梯田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劳动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啊....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下山。田间的小路就是我来时的路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向东龙古村的重点--百间大屋进发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一片池塘旁边,百间大屋已经开始向我招手...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池塘边的主角不是柳树,而是李树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来到百间大屋外围。这里相当于护厝,也就是横屋。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百间大屋前的半月池。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近池塘边二楼有走马廊,便于赏景休闲。
我总是觉得古人很懂生活情趣啊...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半月池边有低矮护墙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适才看到的护厝是一个口字形结构,中间有狭长天井,二楼有通廊。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围墙开有小门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进了小门,眼前一片豁然开朗:一排高大马头墙节次鳞比,蔚为壮观。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右边就是护厝。与主屋之间有小门与门廊相通,不必担心雨天淋着。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马头墙高达十余米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牌坊式门楼上方写有“东圃”二字。

原来,位于村里西南隅的百间大屋,名叫“东里一望,又称“仁方公祠,总面积达4300多平方米,由李氏下祠二十七世李泰恕(又名李仁方)所建造。该屋兴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峻工于乾隆二年(1737年),分前院、后院、东圃、西园和仁方祠五大部分。因祠堂、议事厅、金银谷物仓库、廊房、厢房、绣花楼、私塾、仆人房、庭院、雕楼等共计100多间房屋组成,故俗称“百间大屋其中,东圃占了整个建筑面积的五分之三。东圃又大致分为仓库,绣花楼和私塾。估计刚才看到的护厝部分应该就是仓库了。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又见花窗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还有出挑的砖,图案变化无穷。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进入东圃正门。为一个两进厅堂结构。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厢房还设有腰门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走到最后面就是后院了。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后排房屋看起来应该是读书的地方,后院院墙高达5米,院墙后其实就顶着山脚了,后面会看得到。

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古村(上)--宁都古村行(三)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