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2018-08-14 23:05:22)
标签:

杂谈

历史

旅游

文化

图片



近日有朋友问我,你是不是走火入魔了,天天看古村不累啊?说实话,真不累,喜欢就不累。但也不代表说,我对自然风光就不感兴趣了。自然风光,也要拿得出手的咱才会去看一看啊。石城通天寨就是一例。

国家4A级景区石城通天寨位于石城县城东南5公里处的琴江镇大畲村、前江村境内,因寨上主岩外如两指相箝,内若两掌半合,仰视苍穹通天而得名。通天寨海拔601.7米,东西长3.5公里,宽2.5公里,景区内石山险峻,峰峦璀巍,是一处久负盛名的丹霞地貌风景旅游区。丹霞地貌看得多了,特别是以江西福建两省为甚,但通天寨景区有一种岩面龟(音jun)裂丹霞地貌却是十分罕见,这也是吸引我前去一览的主要原因。

石城通天寨为国家地质公园。

停车场边的小水库。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景区南门。这已是三年前的事了。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入门爬过一个小山包之后,眼前豁然开朗,可见峰峦林立,连绵不绝。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山脚的小水库,与丹霞地貌的红色砂岩相得益彰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景区正中有一片如屏风般耸立的丹崖,十分雄伟壮观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路边的野果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岩石表面的苔藓和地衣,表明环境质量相当不错。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这个山坡,十分明显的是火山熔浆流下的形状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前段栈道还是比较平缓的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开始往上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蚌壳石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神龟问天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狮子望天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这个嘛,我觉得像一排巨大的人像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这是火山熔岩的气孔地貌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远处山峦起伏,绿意盎然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这个山峰像船舷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这个嘛,有些像潜艇的舰桥。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下方的道路通往大畲村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千佛岩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这个可能叫鹰嘴岩,我怎么感觉像一个人脸...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隐约可以看见通天寨主峰了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路道中段,山谷间有一块小平地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山体间的裂缝,儿童不宜啊...第一条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第二条...生命之源。这也几乎是每个丹霞地貌的保留节目啊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上面就是主峰了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龟裂地貌了,我看过的丹霞地貌不少,但这么明显的龟裂地貌也仅仅在此见到。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还有这道垂直竖立的险峻丹崖,壮观雄伟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点将台。
通天寨曾经是元末农民起义军陈友谅率部下据守之地,地形险要,历史在这里留下了很多战争的痕迹。寨门我没看见,应该是在景区北入口的路上。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通天寨主峰顶部鸟瞰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下来,往北爬另一座山峰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回望主峰,主岩外如两指相箝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当时我印象中并没有路通往主峰岩洞,错过了。

网上找来一张供大家参考。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北峰崖边有一段悬空玻璃栈道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通天寨的另一标志--石笋干霄,这也是古代石城八景之一。一个巨大石峰平地而起,犹如一柱擎天,又如破土而出的冲天石笋,蔚为奇观。

其实石笋还有另外一个阳刚些的名字大地之阳。大自然果然鬼斧神工,深知阴阳调和的重要性...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又见大型龟裂地貌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这个角度看更加威猛吧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网上找来一张更显雄性特征的大地之阳照片。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山脚下就是大畲村。景区北门也在这边。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可以望见主峰及上来的栈道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这就是传说中的龟石了,两只乌龟。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从上方那只乌龟拍小点的那只,够生动吧。龟裂地貌的乌龟,真是龟中之龟啊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下山途中也可见到大面积的龟裂地貌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这是火山流纹质地貌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赶到适才提到过的山脚下的大畲村。村前有新建的荷花园,通天寨在此看起来就像一只骆驼。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祠堂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大畲村里的著名客家建筑--南庐屋,从屋前的半月池南望通天寨,更觉人杰地灵,这也是景区的招牌宣传照之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当年由于天色已晚,就没有细看,而是赶往琴江镇夜宿。今年专程又去了一趟大畲村,把以前欠下的补上。

大畲,宋前曾名竹子洞、彭家村。元初尹世高从宁都固村迁此,以良田白米的美好愿望,改名大畲。该村村民以尹姓为主。

村前的荷花池。需要补充的是,石城县与北边的广昌一样,是著名的中国白莲之乡。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远眺通天寨美景。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越往山边,大畲村仅存的老房子逐渐显现。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古宅大门口有两对夹石,其中一对刻有“道光二十四年 贡生尹和钧立”。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门楼为石库门,上方石匾刻有“知识门”三字。看来尹氏家族十分重视教育啊。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入门是一个院子,后面为两进一天井。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从后面可以清楚看到大门后石匾刻“经德”二字,题匾时间是乾隆壬午年春月,即公元1762年。主人家的人品修养可见一斑了。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这个四面雕有铜钱图案的石具不知是何用途?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接着往里走,半月池后有尹氏家庙。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这大门也是修缮失败的个例了。今天刚看了则新闻,四川省有古代石刻佛像被松上了彩漆,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石刻门联为:“世泽绵绵文武全忠双国士,家声奕奕祖孙秉义两乡贤”,门匾“尹氏家庙”。看来这大畲尹氏出过不少人才。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两边廊屋已经塌毁,只剩下寝堂较完好。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寝堂侧边马头墙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堂前的拱廊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梁架间有少量木雕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堂前这个三脚石香炉就是个宝了,雕工细致,图案精美。
炉身下部刻卷草纹,中部为人物故事,上方又是卷草纹;其上刻有两行文字,全是教人为人处世的道理;最上方炉口雕有各种花案,间中有“寿”字浮雕,正是精雕细琢,用意深远。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从家庙出来,可以见到南庐屋的高大马头墙。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红色砂岩石雕铜钱图案花窗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前面又见一座八字门楼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门楼梁柱皆为红色砂岩,石门匾刻“紫气胜光”。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门前有若干夹杆石。分别属于国学生尹万林、贡生尹和钧。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这边属于太学生尹邦沣。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里面是一个小祠堂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小祠堂后边就是南庐屋的围墙了。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南庐屋大门,两坡两次内凹的山墙。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门匾书“怀远”。南庐屋现做客家民俗文化展示。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南庐屋,又名黄家屋,清乾隆甲午年(公元1774年)兴建,清乾隆癸卯年(公元1783年)落成,历时9年才得以完工。屋主名为黄声远,是当时石城县的一位富商,从事粮油、土特产、木头等生意。

南庐屋规模宏大,整体占地约13320平方米,房屋占地面积3867平方米,建筑面积6283平方米,其中院子占据了屋子的大部分面积。南庐屋也可算是一座比较典型的天井式客家围屋,其内部构造与广东客家地区的堂横式围屋相似。

入门就是一个半月池。这跟广东的客家民居倒是十分相似,不同的是其半月池是在围墙内。月池兼有灌溉、日用和消防等实际用途,风水上也是一个考量。从风水角度看,它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秀水聚明堂的作用。风生水起,山水相伴,才是最佳风水。另外,它还兼具着美学功能:在半月池边,可以看到南庐屋和通天寨完整而美丽的全影,让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池边有古树圆柏五棵,树龄达三百余年,比房子还要老。这就比较奇怪了,难道这些树是别处移植过来?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古圆柏树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还是熟悉的场景,还是原来的味道...

南庐屋主体结构其实就是堂横式围屋,也就是客家人所谓的府第式房屋,特点是在中轴线上布置二或三堂,最多达五堂(厅),两侧加修横屋的构造。与梅州地区客家围龙屋的区别在于没有花头和围龙,保留中原地区复合四合院特点。南庐屋主体为三堂四横屋两后包格局。正中厅堂一般做祠堂用途。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这个角度看半月池的形状就清楚了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扇形漏窗,下有红色砂岩铜钱图案石雕花窗。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南庐屋正面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正门为石库门,上面石匾刻有“南庐”二字。

据说黄声远一早就觉得大畲村是块风水宝地,发家之后,便来到这里买下了这块地兴建住宅,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南庐屋。屋名取“南庐”,一是因屋子正后方是通天寨,山上布满龟石,有祈祷住入新居后“寿比南山之意;并且“有“寄”和“舍”之意,与陶渊明诗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典故有关,充分体现了屋主人低调、谦虚的精神追求。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二进大堂十分宽敞,最多可摆下100多桌席宴、容纳1000多人入席。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这只狗狗怎么有点狐狸的意思?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客家民俗展示区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天井两侧建有厢房,好像赣东南都喜欢这样。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两侧的横屋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三进是后厅,相当于寝堂,为拜祭先人的场所,堂上高挂一黑底金字匾,上书“泽及琴江”。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寝堂廊道上方天花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再往后就是两排后包房屋。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三年前拍的俯视图,可以清楚看到南庐屋结构。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出来再看石笋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还有玻璃栈道。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新建的“大畲古戏台”。是不是听着有点怪怪的?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戏台前的广场,再见通天寨....
石城通天寨与大畲村--石城行(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