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标签:
历史旅游杂谈文化图片 |
据说,唐末年间,管氏先祖南下来到这里,开基创业,从此子孙繁衍,人丁兴旺,至今已有49代。据管氏宗亲会所掌握的族谱情况来看,南方管氏的迁徙脉络虽然在年代存疑,但其大致线路基本清晰:以石马公为始祖的管氏流派,谱称金陵派系,由南京迁龙泉,七世祖明仲公由龙泉迁赣州之东文潭,九世祖二宣教公由赣州迁宁都七都再迁六都,十二世祖大连公由六都定居带源,由此派脉支蕃。而且目前看来,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及四川诸多派系均为大连公之后,皆称“平昌堂”。由此可见,小小的带源,竟然是是华南管氏发祥之地。所以,大宗祠之说,绝非浪得虚名啊。

大宗祠前有围墙围成一个院子,两侧各有一牌坊为门。


坊另外一面匾“三凤齐飞”。这个宗祠于2016年维修过,这边用水泥修补就显得不伦不类了

管氏大宗祠门面。刚开始还以为是全新修建的,后来看到枕石、基座、门框石质部分,才惊觉这是一幢古建筑。刷成水泥色的异形斗拱是烧砖、雕刻部分是门匾是砖雕、下方座石为石雕。简直都气不起来,只能无语了。这整个宗祠的牌坊式大门都是老东西啊,还有个懂美的没有?近几十年我们的文化教育都教了些啥?百姓愚,最终真正受害的只会是国家与民族...左右门匾上上写的“崇德”、“报功”,更像是古人对我们今天社会乱象的莫大讽刺。
尚义坊,四柱三间,麻石砌筑,立于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为的是表彰管敏春赈济有司的义举。尚义坊为宁都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管氏家族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同样形制非常简单,下方有座石,立柱两边有戗鼓石。

路边还随意摆放着旧时榨糖的石具。

开始进村参观。村子保护的不是很好,新老房子交错,看起来很不协调。
这家大门口还立着一对夹杆石。


这也是网上2014年所拍的照片,夹石上刻的是“乾隆丁未科 太学生先觉立”,看来是管先觉的功名石。

牌坊式大门在村里十分常见,这个大门上方明显有过改动。

进大门要先上几级石台阶,屋内地面垫高,估计与防潮有关。

入门为两进厅

部分残存的木雕门扇

路边看到的简单之美


很多古建筑只剩下断壁残垣

这家做的是斜门设计。从残留的胡须形状来看,大门上方的灰塑应该是狮子

入门看到的鳌鱼撑拱

门扇这个门并没有正对大厅,而是相当于侧厢的位置。入门左边是一个天井。

雕花门扇。看来这一带喜欢松朱漆。

正厅

从里面看天井照壁

继续前行。扇形漏窗

从这幢老屋子高大的五坡山墙推断,这应该是一座豪宅。

转到正面

房子对面照墙上有个圆形,以前应该是写有“福”字的。

院墙开有券门

从门洞看老屋正面。

原来此宅为管恺故居。管恺,字旗山,自幼好读,公元1656年随父由临川迁居于此。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中二甲第七十八名,赐进士出身,钦点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内三院编修检讨,著有《兴贤书院记》等。

门檐出挑的雕花砖叠涩,下方装饰皆为灰塑


这灰塑刷了青色,感觉就跟砖雕一般

门匾书“秀挹青山”四个清秀大字。


檐下出挑的砖斗拱造型别致

桃形漏窗

入内参观,又见红色



天井

厢房窗花。这扇花窗的木雕堪称精品。

还是鳌鱼撑拱


出来继续。红色砂岩扇形漏窗

前面有一栋十分高大的古宅,墙高达十米。

可惜损毁严重,只剩下一个小门,小门本来配有门额与对联的,可惜看不清楚了。

进去看,只剩下了外围的高墙。

又见牌坊式门楼,边上旳耳屋应该是后期的。


门楼边上有介绍,原来这是管天祥故居。管天祥,公元1640年出生于临川鹏田乡,11岁父母双亡,23岁应征入伍,公元1670年因为作战勇敢当上宁都城守,并迁居于此。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因平复耿精忠叛军立下汗马功劳,获升涿州副将,人称管将军。

与前面看到的相似,大门门檐以砖叠涩出挑,装饰图案皆为灰塑。

四角蝙蝠



叠涩用的砖与烧砖斗拱,造型一点都不含糊

入门参观

这家倒是原木色的,虽然算不上豪华,但门腰板的木雕也是十分精致的




还有这样繁复的花窗

主人家收拾得干净,处处透露出浓浓的生活气息。



往里深入

悠闲的狗狗

牛叉,居然还有欧式建筑,说到底,又是老宅子遭殃了。

这老宅原是一座祠堂


侧边券门上方还有拐子纹书卷门额,真叫书卷气十足了

村子建在山边,山上翠竹锦簇,环境优美

山边见到一口古井。说来也怪,村子里现存六口古井,我居然只见到了一座...井圈为石条卯榫结构。


里边养了一条小锦鲤。我在赣南很多地方见到过这种情况,其实各地也都有了,看看鱼的状况,水质如何、水里是否有毒也就一目了然了。


这座残屋以前可是三进豪宅



一个内凹院门

里面又见熟悉的门楼

这个是十字花瓣漏窗





屋内是两进一天井


鳌鱼撑拱

门扇大多采用通花木雕

朱漆为主调


走出来,小河边的这条石板卵石路就是之前提到的连接南丰与宜黄的古驿道。

对面山上翠竹拥簇

半个月亮爬上来,爬上来...



沿古驿道深入

前面忽然出现一个转角,十分有趣。转角处几块大石矗立,挡住了后边的村庄;直到近前,忽然间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正应了那句古诗:“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大概就是这种感觉了。

阡陌纵横,鸡犬相闻


转角后山边一个内弯,层层梯田竟成了羊群的天然牧场。


回望转角巨石,真的就像一个天然哨岗,守护后面的村庄。

遥望只见到一座古宅的大门残留,我就没再深入了

归途已是霞满天

还有这一路的溪流潺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