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2018-08-10 23:07:35)
标签:

历史

旅游

杂谈

文化

图片



从朗际村出来,就近赶去同属于肖田乡的带源古村。

带源古村在肖田乡政府东约三公里许,同样是一个千年古村是一个以管姓为主的村落,过去曾经是个兴旺富庶的世外桃源。村中流传有“九井十三巷,一百零八间的传说,意思是全村有9口井,108间大宅,以及在大宅间从山脚通往全村的13条巷道,古时连通南丰与宜黄的古驿道也从村前经过,交通便利,位置极佳。

这是从朗际出来的路上所看到的植物,猜猜是啥?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烟叶,这花就是正宗的烟花了。据说此地烟叶质量上佳,专供金圣烟的。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进村途中的凉亭。这在赣东南地区非常常见。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凉亭四面墙体皆为石块砌筑,门匾书“仁寿亭”,可能指的是仁者寿吧,有文化。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到了带源村口,首先看到的是村子的标志性建筑物--管氏大宗祠。

据说,唐末年间,管氏先祖南下来到这里,开基创业,从此子孙繁衍,人丁兴旺,至今已有49代。据管氏宗亲会所掌握的族谱情况来看,南方管氏的迁徙脉络虽然在年代存疑,但其大致线路基本清晰:以石马公为始祖的管氏流派,谱称金陵派系,由南京迁龙泉,七世祖明仲公由龙泉迁赣州之东文潭,九世祖二宣教公由赣州迁宁都七都再迁六都,十二世祖大连公由六定居带源,由此派脉支蕃。而且目前看来,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及四川诸多派系均为大连公之后,皆称“平昌堂。由此可见,小小的带源,竟然是是华南管氏发祥之地。所以,大宗祠之说,绝非浪得虚名啊。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大宗祠前有围墙围成一个院子,两侧各有一牌坊为门。
左边的牌坊名曰“三凤坊”,按族谱记载推测,应为康熙年间同时对管氏三位夫人进行褒奖而诰命建造的。
牌坊为石制,四柱三间,型制简单,几无雕饰。这边坊匾书“钓月高风”,上方仅有的三个灰塑人物也惨遭破坏。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坊另外一面匾“三凤齐飞”。这个宗祠于2016年维修过,这边用水泥修补就显得不伦不类了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管氏大宗祠门面。刚开始还以为是全新修建的,后来看到枕石、基座、门框石质部分,才惊觉这是一幢古建筑。刷成水泥色的异形斗拱是烧、雕刻部分是门匾是砖雕、下方座石为石雕。简直都气不起来,只能无语了。这整个宗祠的牌坊式大门都是老东西啊,还有个懂美的没有?近几十年我们的文化教育都教了些啥?百姓愚,最终真正受害的只会是国家与民族...左右门匾上上写的“崇德”、“报功”,更像是古人对我们今天社会乱象的莫大讽刺。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网上找到的2014年的管氏大宗祠照片。什么叫美?这就是...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三开间牌坊式大门加两面八字墙,那就是五开间了。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宗祠右侧的牌坊叫“尚义坊”。

尚义坊,四柱三间,麻石砌筑,立于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为的是表彰管敏春赈济有司的义举。尚义坊为宁都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管氏家族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同样形制非常简单,下方有座石,立柱两边有戗鼓石。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正中门匾书“旌表管敏春尚义枋,上有“勅赐”二字,周围没有任何雕饰,是一个等级最低的牌坊。据《宁都直隶州志》记载:“管敏春,正统六年捐赈谷一千二百石,旌表尚义,建坊。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感觉十分古朴。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牌坊正面额匾分别是“旌表尚义”和“勅赐”。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路边还随意摆放着旧时榨糖的石具。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开始进村参观。村子保护的不是很好,新老房子交错,看起来很不协调。

这家大门口还立着一对夹杆石。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这也是网上2014年所拍的照片,夹石上刻的是“乾隆丁未科 太学生先觉立”,看来是管先觉的功名石。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牌坊式大门在村里十分常见,这个大门上方明显有过改动。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进大门要先上几级石台阶,屋内地面垫高,估计与防潮有关。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入门为两进厅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部分残存的木雕门扇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路边看到的简单之美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很多古建筑只剩下断壁残垣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要不就是这样夹在现代建筑之间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这家做的是斜门设计。从残留的胡须形状来看,大门上方的灰塑应该是狮子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入门看到的鳌鱼撑拱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门扇这个门并没有正对大厅,而是相当于侧厢的位置。入门左边是一个天井。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雕花门扇。看来这一带喜欢松朱漆。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正厅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从里面看天井照壁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继续前行。扇形漏窗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从这幢老屋子高大的五坡山墙推断,这应该是一座豪宅。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转到正面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房子对面照墙上有个圆形,以前应该是写有“福”字的。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院墙开有券门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从门洞看老屋正面。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原来此宅为管恺故居。管恺,字旗山,自幼好读,公元1656年随父由临川迁居于此。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中二甲第七十八名,赐进士出身,钦点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内三院编修检讨,著有《兴贤书院记》等。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门檐出挑的雕花砖叠涩,下方装饰皆为灰塑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这灰塑刷了青色,感觉就跟砖雕一般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门匾书“秀挹青山”四个清秀大字。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檐下出挑的砖斗拱造型别致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桃形漏窗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入内参观,又见红色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天井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厢房窗花。这扇花窗的木雕堪称精品。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还是鳌鱼撑拱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出来继续。红色砂岩扇形漏窗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前面有一栋十分高大的古宅,墙高达十米。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可惜损毁严重,只剩下一个小门,小门本来配有门额与对联的,可惜看不清楚了。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进去看,只剩下了外围的高墙。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又见牌坊式门楼,边上旳耳屋应该是后期的。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门楼边上有介绍,原来这是管天祥故居。管天祥,公元1640年出生于临川鹏田乡,11岁父母双亡,23岁应征入伍,公元1670年因为作战勇敢当上宁都城守,并迁居于此。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因平复耿精忠叛军立下汗马功劳,获升涿州副将,人称管将军。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与前面看到的相似,大门门檐以砖叠涩出挑,装饰图案皆为灰塑。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四角蝙蝠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叠涩用的砖与烧砖斗拱,造型一点都不含糊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入门参观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这家倒是原木色的,虽然算不上豪华,但门腰板的木雕也是十分精致的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还有这样繁复的花窗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主人家收拾得干净,处处透露出浓浓的生活气息。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往里深入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悠闲的狗狗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牛叉,居然还有欧式建筑,说到底,又是老宅子遭殃了。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这老宅原是一座祠堂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侧边券门上方还有拐子纹书卷门额,真叫书卷气十足了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村子建在山边,山上翠竹锦簇,环境优美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山边见到一口古井。说来也怪,村子里现存六口古井,我居然只见到了一座...井圈为石条卯榫结构。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里边养了一条小锦鲤。我在赣南很多地方见到过这种情况,其实各地也都有了,看看鱼的状况,水质如何、水里是否有毒也就一目了然了。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这座残屋以前可是三进豪宅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一个内凹院门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里面又见熟悉的门楼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这个是十字花瓣漏窗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屋内是两进一天井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鳌鱼撑拱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门扇大多采用通花木雕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朱漆为主调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走出来,小河边的这条石板卵石路就是之前提到的连接南丰与宜黄的古驿道。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对面山上翠竹拥簇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半个月亮爬上来,爬上来...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沿古驿道深入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前面忽然出现一个转角,十分有趣。转角处几块大石矗立,挡住了后边的村庄;直到近前,忽然间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正应了那句古诗:“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大概就是这种感觉了。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阡陌纵横,鸡犬相闻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转角后山边一个内弯,层层梯田竟成了羊群的天然牧场。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回望转角巨石,真的就像一个天然哨岗,守护后面的村庄。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遥望只见到一座古宅的大门残留,我就没再深入了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归途已是霞满天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还有这一路的溪流潺潺...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华南管氏发祥之地--带源古村--宁都古村行(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