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屏古村(上)--白墙青瓦里的中国记忆之梦寻徽州(九)

标签:
杂谈历史旅游图片文化 |
说到南屏,估计很多人脑海里马上想到的是一首歌--《南屏晚钟》。拜托,这是西湖十景之一好不好。我们这里要介绍的,是位于黄山市黟县县城西南约4公里远的一座古村落--南屏古村。

田间老牛悠闲地啃草

先上一张景区全图,可以看到村子有两个入口。我走的是西入口

一进村就看到层层叠叠的房子

村口立着一棵银杏


墙上石碑刻着“西园”,是一个私塾。原来南屏村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旧时私塾比比皆是。“西园”建于清乾隆56年(1791年),占地近1公顷,是当时村人叶君华为孩子们读书养性而修建,因清代著名散文家、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所书《西园记》而闻名。位于村庄上首的“半春园”,又名“梅园”,建于清光绪年间。村中还有“培阑书屋”、“陪玉山房”、“梅园家塾”等多家私塾。良好的教育促使南屏的人杰名士层出不穷,仅在清代,村中出任过知县以上官职的就有14人,有记载的书画艺术家27人,至于外出经商且有所成就者就更不胜枚举了。但这些私塾名并未出现在景区游览图里,估计没保存下来吧。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白居易的诗还挺应景的,只不过这里红叶换成了黄叶。






从西园开始向南边进村。脚下这中间铺有石板的路就是旅游路线。
一路不乏高门大宅
巷陌深深。许多豪宅只剩下门楼与外墙,无声见证着一份属于历史的曾经繁华
南屏的门罩形式丰富、图案各异、雕工细腻,在别的地方还真没见过,大家可以多加留意
“冬雪比花静、大河万里源”,看来这里的村民们还有自己写对联的传统。要是自己作的联就更不得了,至少水平可以秒杀了俺。木雕图案精美,向外的门都鎏了金,这真是一个卧虎藏龙的村啊
走着走着看到一门楼上书“抱一书屋”,下面的“抱一书斋”应该是后来补的,有点画蛇添足的感觉。关于这座书屋还有一段故事。原来书屋主李火眉(又名李金榜),由于家境贫困,只读了两年私塾就不得不外出经营谋生。在外打拼的过程中,因为知识少、文化水平低,吃了不少苦头,李火眉深深体会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所以,当他事业有成时,回到家乡的第一件事便是大兴土木,共建起了三所私塾,供自己家族中的子弟免费接受教育。抱一书屋就是其中的一所,现在也成了李氏家族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围廊也是雕梁画栋,设有靠椅、石几供人学习和小憩,十分周到。

这墙上还有用瓦片堆砌的花窗


菊豆饭店,提醒大家这里拍过电影


从叶氏支祠边上的巷子向东走一段,就可以看到南屏村委会办公地点。外形很明显是一个宗祠。原来这就是程氏宗祠了。


木雕相当精美





门口的抱鼓石黝黑滑润,也是黟县青石所制。南屏村的抱鼓石有两个跟以往看过不同的特点:一是个头高,甚至超过一个成人的高度;二是雕刻图案特别,石鼓下是龙吐水图案,别处少见,寓意吉祥。

两边的浅浮雕雕刻的是十鹿、八骏图。




里面的情况就有点惨不忍睹了。希望村委会早点搬出去,保护文物刻不容缓啊

二进享堂的轩廊两条梁上有精美雕刻



出来往北走,沿巷子去找冰凌阁


很快就来到冰凌阁门前,这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由于没开门,只能看了看门罩

这大门也采用了八字墙

很好奇作为国保单位的冰凌阁是什么样,网上查了一下,可谓大吃一惊,同时也非常遗憾,因为这个冰凌阁木雕实在美得过份。下面通过一些网上找来的照片略为介绍吧。
冰凌阁始建于清朝中期,约有200年的历史,由门楼、正厅、偏厅、回廊四部份组成。其名字取意于“梅花香自苦寒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须得吃得苦中苦,方能成为人上人。
正厅“怀德堂”系五体连珠式结构,布局精巧,据说是全国现存最为完好的二十名阁之一。其木雕可谓精美绝伦,大家自行look。(图片来自网络)

继续穿街过巷

几个柿子红得耀眼






离冰凌阁不远,这座混迹于一片徽派建筑中的异类格外显眼,可以看到窗子造型是西式的,楼高三层,最上还有一个亭子。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小洋楼了

小洋楼也称“孝子楼”,建于民国期间,是房主叶坚吾(又名叶新钰)外出经商发迹后,回乡建的一座四层楼房(包亭子算在内)。因其建筑风格大胆地打破徽州传统古民居结构布局,并结合了罗马建筑中半圆拱门及窗户,村里人称之为“小洋楼”。上面的亭子面积约10平方米,四周安有栏杆,据说登楼远眺,南屏风光尽收眼底。原来叶坚吾外出上海经商,发达后本想接母亲去上海居住,但因母亲年岁太大不能成行,就在家乡复制一幢自己上海住所一样的住宅供母亲居住。所以当地人也称之为孝子楼。

这条不起眼的小巷里有牌子写着“翰林老宅”,进去瞧瞧

原来需要交一十大元才能参观。要不是这里的标语写着,你还不知道这些是古碓古磨呢。后来看多了,好像南屏的古厝里很多这样的东西,包括一些清朝民国时期的灶台等等

进去立马就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天井里的植物郁郁葱葱,四周门扇的镂空木雕精细繁复,杂而不乱,十分美观。



据赵富华所著《明清时期徽州的儒贾观》描述:“乾隆皇帝八十寿辰,特开“万寿恩科”,黟县南屏叶氏宗族八十一岁的举子叶逢年名落孙山,乾隆闻奏,特下谕旨“着加恩赏给举人”。据陈用敷奏,本年江南省应试诸生内,有八十一岁之叶逢年,三场完竣,未经中式等语,该生年逾八旬,精神矍铄,踊跃观光,实为儒林喜瑞,着加恩赏给举人,准其一体会试,以示朕寿世作人,喜惠耆龄至意。次年,叶逢年赴京会试,又榜上无名,乾隆皇帝又下谕旨“着赏给翰林院检讨衔”。据知贡举铁保,姜晟奏,本年会试举子内有八十二之叶逢年,三场完竣,未经中式等语,本届朕八旬特开“万寿恩科”,该举子年老应试,庞眉皓首,踊跃观光,洵为升平盛事。着赏给翰林院检讨衔,加赏缎二匹,以示朕嘉惠耆儒,4-寿作人至意。”

老家具


这门槛上有两道槽,门是对向开的,不像平时都是同个方向。屋主解说我给忘了,大致是这门没办法单个方向推开吧

这个梳妆盒应该是舶来品吧

屋主用竹竿撑开天花板,上面还有暗道

这个窗子也有小机关,就是下面那门闩

据介绍,这翰林老宅原来共有八间,现在只剩下眼下这一间了。房子外表是二层楼但其实是真三层,中间一层作为密道,历史上八幢老宅相通,女子通过密道接触来往。如此可以减少女眷外出几率,同时也确保安全,构思不可不谓巧妙之至。而叶逢年以耄耋之年仍然孜孜不倦地为功名劳碌,除了有强大的财力保障外,也再一次印证古徽州人儒贾并重的思想,通过考取功名达到显亲扬名、荣宗耀祖和飞黄腾达的目的,这也成为许多徽州人一生不懈奋斗的人生终极追求。所以在古代以州为单位,徽州府考取的状元数在全国仅次于苏州;而若以县计,则休宁县勇夺全国状元第一县称号了。

前面是六根黟县青石柱

上方悬挂着三块匾额,分别是"钦点翰林"、"钦赐翰林"、"钦取知县"。自大清乾隆五十四年,叶家子弟叶逢年钦赐翰林后,又有叶新弟于光绪十五年钦点翰林,叶新慈于宣统三年钦取知县。南屏村也因此名声大振,被县内外誉为翰林村。其实这三块牌匾原来是悬挂在隔壁叶氏宗祠的门堂上的。我估计是因为拍电影菊豆时,叶氏宗祠拍外景被改为“老杨家染坊”,所以才改挂于叶氏支祠的吧。
1999年,由李安导演,周润发、章子怡主演的电影《卧虎藏龙》选此为剧中雄远镖局内景地。



拱形轩廊。


这种抱鼓石第二次见了,黟县青石,乌黑黝亮。



这两扇门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沧桑感


阑额、普柏枋、斗栱栌斗及元宝陀墩密密匝匝,雕刻卷草纹、拐子纹等连绵图案



斗栱、普柏枋及元宝陀墩特写



这瓜柱之间之间的构件应该是穿吧,雕刻得密密麻麻,这纹理应该算是卷草纹吧

文魁匾

在天井的东西两侧横坊上还分别挂着两块蓝底金字的匾额“金石同坚”和“没世完贞”。
金石同坚,光绪十六年,为监生叶自翀之妻汪氏立。
没世完贞,光绪二十七年,节妇从九叶懋镛之妻吴氏立
柱子上还刻有对联
后进寝堂
后进堂名为“思孝堂”,是供奉祖先排位的地方。后壁镌有石刻“令尹第”,前面四块牌匾依次为“操著松筠”、“洁方纯玉”、“经魁”、“洁比奎璋”。
操著松筠,光绪三十二年,为儒童叶本和之妻王氏立。应是表彰一位童养妻子的贞洁一生。“洁方纯玉”、“节比奎璋”估计也差不多。
从支祠出来,再次确定一下位置。奎光堂的边上就是叙秩堂,也就是叶氏宗祠。
整个祠堂都围起来在进行修缮。简略介绍一下。
网上找来以前的图片。前面说了,1989年,由张艺谋导演、巩俐主演的电影《菊豆》中80%的镜头都在此取景,后一直保持着当时拍摄时的原貌。门洞里看到的几条彩布就是当年染坊布景。为了拍电影,祠堂进行了改造,甚至把祠堂中进的屏风板都拆了。中国人的文保意识简直了。要知道这些文物都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我们要拿什么传承给后代?真心希望这次大修可以拨乱反正两扇大门的门神



半榻山房就藏在这里


进去就是狭长的天井。古徽州人多采用的四水归堂格局,意思水为财、而肥水不流他人田。

半榻山房主人家已经开发成民宿


左下角就是徽州地区常见的取暖器具了,下面烧的是木炭

半榻山房,取意于“半榻皮囊半榻书”,表耕读之家也。


这个木雕头部居然保留了下来,奇迹

窗棂的木雕

门上方的彩绘木雕饰件

粗略看看了看半榻山房,出来外面一块空地上有翠竹点缀

一处墙壁的漏窗。这可是砖雕,刻有拐子纹,中间是蝙蝠,福也

还有一家餐馆,里面看来甚为古旧,但木雕相当精美。看构造这应该是某家小祠堂改成的


门额上这块“柏舟全节”的牌匾,更加证实了我的猜测。柏舟全节,意指妇女丧夫后守节不嫁,同“柏舟之誓”。语出朱熹《与陈师中书》:“朋友传说,令女弟甚贤,必能养老抚孤,以全柏舟之节。”
回到主路,这里有一家小祠堂“慎思堂”。祠堂甚为破落,连哪家的都不知道。后来查了很久资料,原来这还是叶家的,是叶氏家族的一座家祠。很多游客甚至经常把它跟另外一家慎思堂搞混了。在南屏的古宅里也有一座叫慎思堂的,后面我会介绍到。
不知大家看出什么没有?对了,这座小祠堂慎思堂外面的围栏柱子是西式建筑。
慎思堂牌匾。
慎思堂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后经数次修整,最后一次修建是在清末。重修后增加了围墙大门,围墙用砖石和铁质栏杆合砌,门柱一人多高,四面缕以具有西洋风格的跑道形、正八边形的图案与花纹。祠堂的建设中使用洋灰水泥,这在当时属于新型建材。
看着这座由西式围墙大门守护着的中国徽式马头墙的祠堂,是不是有种穿越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