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屏古村(下)--白墙青瓦里的中国记忆之梦寻徽州(十)
标签:
杂谈历史旅游图片文化 |
从慎思堂转过来的巷弄


路边的古井

说南屏的巷道错综复杂绝非虚言,有时看到点什么走了进去,转了一圈自己位置在哪就搞糊涂了,又得花上一点时间往回找


终于走回正路--步步高升巷。这条巷子越往后走越高,因为有个小山坡,最后有23级台阶,一级高过一级,所以村中人叫它“步步高升巷”。

这个门罩出彩了,中间有月梁


紧接着是下枋为月梁的

南屏堪称门罩博物馆啊

光顾着看门罩,不知不觉来到了南屏村另一重量级古屋--雕花厅。
雕花厅,顾名思义,一定是在木雕上有过人之处了。雕花厅属于叶氏的后人,建于清光绪年间,距今仅一百余年。由于其木雕数量众多,内容涵盖花鸟鱼虫、戏曲人物,构图精美、雕工精湛、图案丰富,在技法上更是大量采用立体浮雕或镂空雕刻,堪称徽州木雕的代表作品。

这藻井图案与关麓村的类似,以日常物品或动植物为主,如宝鼎、鲤鱼、葫芦、彩蝶、花瓶等,都是取个如意吉祥的意思吧。居然还保留了一个古董吊扇。

正厅部分。


龙凤图案鎏金木雕,外面已经用玻璃镶起来进行保护。

精美的镂空门裙


龙凤呈祥。但凤上龙下还比较少见

窗台人物雕刻内容据说是郭子仪做寿,戏中人物神态各异,造型生动。下面是梅兰竹菊。




鎏金木雕中间也大量采用彩色装饰,据说是受西洋技法影响。



这就是步步高升巷最后23级石阶了

又找不到北了。好在村子也不大,随意走都是风景

远远看见这幅墙非常出彩,爬墙虎也有秋天啊



爬墙虎绚烂的枝藤下,一块简陋的木牌写着“南薰绣楼民宿”。当真是误打误撞还撞个正着,这南薰绣楼就是著名的南薰别墅。



从巷子里拐出来,寻找别墅的正门


就是这里了

门罩很别致。砖雕图案是花卉和拐子纹,还有彩绘相间。又是没开门的

南熏别墅,是一座建于清道光年间的中西合璧式建筑,距今约170余年,因其大门正对风光秀丽的南屏山而得名。现在经重新整理布置改成的这座南薰绣楼民宿非常有名,不妨从网上找来几张照片给大家参考。

环境相当小资

正堂为“允升堂”,太师壁正中挂有“忠孝传家永,诗书处世长”金底黑字对联。

“日行月转影为画、林淡山明竹隐墙”,文化村惹不起

不知不觉走到了村子的外围地带,居高临下




这边有个院子,其实我是被远处的银杏吸引过来的
这就是之前提到的慎思堂了


非常漂亮的门罩

正厅堂名“慎思堂”。下有“忠孝传家承、诗书处世长”家训。耕读文化深入人心啊。


按经验,这些楼阁采用的是白果木(银杏木)。

元宝陀墩



房子的二楼通常是比一楼突出一些




老砖雕饰件

窗台下的人物和竹菊木雕

窗边也有花裙



入门有一个精致的院子


天竺

门上写有瑞霭二字

继续前进

在菊豆药铺对面的巷子里,找到了倚南别墅。这里也有民宿


正堂对联云:“传家多旧德、继代有清风”。每家每户对家风传承都有严格的要求。


简单看了看,继续巷子里的追寻



八字门楼

又见古井


走着走着到了村子西南角。可以看到南屏山秀色

田园风光


再次回到村子。这座屋子就是当年拍《菊豆》时的场景之一--菊豆药铺。

大门紧锁。结合几张网上照片介绍一下
正堂名曰“积善堂”。对联是“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行善积德、知书达理的家训代代相传,鞭策后代子孙做好人、做明白人。

天井

后院为学堂,有个小天井。几个小盆景趣味盎然。

学堂槛窗格心为冰梅纹,象征十年寒窗苦读。

这些彩色玻璃可是进口货了。这房子就一百余年历史,有钱人也开始接受洋玩意了。
这门罩上有四个兽首,下面是大幅的条纹砖雕

豪华

这个门罩造型别致,中间梁坊由三节月梁组成,下枋雕刻的是团花锦纹图案,不简单

精致的窗格


泰山石敢当。石敢当普遍被认为是中国的石文化和信仰,单南屏村就有数十块之多,也表达了村民们的一种美好愿望。石敢当一般放置于冲路口的墙壁上,有“辟邪镇宅保平安”的用意。村子里最早的泰山石敢当石碑立于明代,因为立碑的地方是村子的正中心,路口比较多,主要作用镇宅辟邪;同时由于石头比较坚硬,还可以起到一个保护墙体的作用。

这条是招财进宝巷

又见有月梁的门罩,打磨得晶莹透亮。

三元井。三孔圆眼,取三元及第之意,期盼后人勤耕苦读。井沿由于长年累月地被绳子摩擦而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痕迹。

巷道门额书“安仁里”


图中这门罩雕刻的是器皿如花瓶香炉果篮、瑞兽如麒麟大象等,最中间是人物,别出一格

这是另一座古宅“恒德堂”

“恒德堂”建于清代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据说其主人历代行医、医德崇高,把治病救人、积德行善作为终生追求,并希望子孙后代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所以将此屋起名为“恒德堂”。
为方便医患看病,房屋内部设计按四合屋的形式设计,中间的屏风门即是风水的需要(避讳、遮挡、藏风聚气)又将整个厅堂分成内外两厅,内厅看病、外厅候诊,同时屏风起到分隔空间,协调视觉的作用。
图中进门就可以看到分隔用的屏风,前面是候诊区,后面过了天井就是看病的正堂,十分科学合理。古徽州人的风水学说中也兼顾了功能性和实用性,这叫美丽与智慧并存。
可以看见,相对于南屏其他很多房屋,这家装潢和摆设都算是十分朴素。也许与主人家更加执着于对美德的追求有些干系吧

堂联“雅品金和云壑共赏,鸿章玉润烟岫同珍”,上有“恒德堂”金字黑底牌匾。
下面的故事或许可印证一二。据说“恒德堂”主人行医收费方式非常特别,病人就医时,只须把诊金用红纸一卷往八仙桌下的箩筐里一扔,然后就可坐下看病。不管你是高官富商、还是穷苦百姓,也不管你交的诊金是多还是少,皆一视同仁。
图中桌子下就是放钱的箩筐了。后面的条案上是徽州人的一种恒常摆设,有花瓶、自鸣钟和镜子,寓意“终生平静”。身处浮躁世、胸怀平常心,你才可以不为俗世所惑,忠于内心、活出真我。

出了恒德堂,顺着巷子往村子的东北角

这古木参森的地方就是万松林,也是南屏村的私家园林了

小溪缠绕、草木茂盛


名字叫万松林,实际就没看到松树。或许以前曾经有过也不定。一眼望去黄灿灿的,这些树应该是一种枫树吧,倒也没辜负了秋天的一片美意。
林中飞檐翘角的小亭子就是万松亭了。长亭外,古道边....

万松林其实就是南屏村的水口。村子的东北角原为一小山埠,地势稍高。村民们在营造水口时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用

林木深邃,石径蜿蜒。大树下一泓清泉就是著名的醴泉。


醴泉,据说
四时不竭,清澈甘甜。这也是南屏村民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


红叶落纷纷

山色如在有无间







在这里当牛做马估计也是舒心的吧



田园风光如诗如画

这排树就依偎在流经村子的武陵溪边上

万松桥

淘气的牧童哪里去了?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万松桥,建成于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三孔拱桥,长约40米,宽5米,南北横跨武陵溪。青石板桥面,两边围有1米高的石柱及栏板。桥身朝东一面的中间孔额上,题有“万松桥”三字石刻,据传出自桐城派大师姚鼐手笔。


通往田间的小路就是古驿道,远处的房子就是景区东入口。桥头西面立有一块石碑,雕刻有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桐城派诗人姚鼐所题写的《万松桥记》。原石碑已毁,这块是新刻的。
说起姚鼐跟南屏还挺有缘分,《西园记》也是其所写。姚鼐曾经两次来到黟县,一次是青年时代送恩师刘大魁赴任黟县教谕,一次是四十多年后,花甲之年,他应弟子叶有和盛邀,到南屏访友讲学。光绪五十三年夏,他在歙县紫阳书院讲学授业,来南屏时目睹洪水泛滥,山崩田塌,当时南屏村口万松亭前的木桥“为大水决去”,叶氏弟兄“以为忧,出财修之”。嘉庆七年九月桥建成,长十二丈,广一丈六尺,颇具规模。姚鼐就是被叶氏兄弟义举所感动,再加上他素知古黟民风纯朴、村民多义,所以欣然提笔,为桥作了这篇《万松桥记》,流芳后世。

桥上游有一个水坝。下游也有一个。可以蓄水灌溉同时起到防洪功效









船型桥墩。从这个角度看去,万松桥显得十分壮观


溪边还有水房,边上有水车、石碾。一幅水乡人家的优美画卷





看着这样的田园风光,真有一种“不辞长作南屏人”的感觉

云门塔静静矗立在村边的田野中。云门塔俗称“三都宝塔”,因其邻近云门书屋而得名,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塔高三十六点四米,五层六面,筒形楼阁式砖体木檐结构。


碧山村环境优美



塔底部为六角形台阶,每边长五点二米。塔身六角每边长二点四米,墙厚一点二米。砖砌斗拱,飞檐翘角,檐下饰以砖雕,角端悬挂铁马。塔刹为宝珠顶,下有国光、宝盖、相轮、承露盘、复体等,共高六点四米。

塔身饰以砖雕,这很徽州


在村边经过看到的柿子树


这棵银杏黄得炫烂


其实碧山村也算是一个古村,最出名的莫过于以旧祠堂改造而成的碧山书局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游过南屏,有两点看法供大家参考:第一就是南屏虽然名声不显,但是其古屋的豪华和精美程度出乎我的意料,个人觉得还在宏村西递之上,值得细细品味;其二就是即便已经开发,但是人流不多,而且民宿条件相当不错,完全可以住下来慢慢体验一把徽州大户人家的滋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