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招聘与配置
第二节 员工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构建
一、员工素质测评的基本原理
(一)
个体差异原理
(二)
工作差异原理
(三)
人岗匹配原理
1.工作要求与员工素质匹配
2.工作报酬与员工贡献相匹配
3.员工与员工相匹配
4.岗位与岗位相匹配
二、员工素质测评的类型

三、员工素质测评的主要原则
(一)客观测评和主观测评相结合(工具/主体)
(二)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行为性质/行为数量;不深入/不全面)
(三)静态测评与动态测评相结合
静态测评:不考虑的前后变化,便于横向比较。如:心理测验,问卷、考试等。
动态测评:根据素质形成于发展的过程进行素质测评。有利于了解实际水平,指导激发进取精神,但不便于相互比较。如:评价中心、面试、观察评定等。
(四)素质测评与绩效测评相结合
素质测评:德、能、识、体
绩效测评:业绩实效
(五)分项测评与综合测评相结合
四、素质测评标准体系
(一)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要素
1、标准
(1)从内涵来看
Ø 客观指标:打字的数量、时间、来回取活的次数、耗氧量等。
Ø 主观指标:工作难度、重要性、喜欢程度等。
Ø 半主观半客观指标:能力测验分数、抽样调查数据、试验中确定的工作平均时间等。
(2)从表现形式看
Ø 评语短句式:对所测评的要素,做出优劣、好坏、是非、大小、高低等判断与评论。

Ø 设问提示式:以提问形式提示测评主体来把握测评指标的特征。

Ø 方向指示式:只规定了从哪方面去测评,并没有具体规定测评的标志与标度。

(3)从操作方式看
Ø 测定式:利用各种测评工具如测量仪表仪器,可直接测出或计量出的内容。如:劳动强度、有效工时利用率、产品数量、产值等。(定量)
Ø 评定式:无法用仪器测评,只能根据现场观察和对有关资料的分析,根据有关标准直接得出结果。如:劳动责任、工作难度、品德素质等。(定性)
2、标度
(1)量词式标度,例如:多、较多、一般、较少、少。
(2)等级式标度,例如:甲乙丙丁、优良中差、1234、abcd等。等级5以内,效果佳,最多不超过9级。
(3)数量式标度:用分数来说明测评标志水平变化。连续区间型、离散点标式。
(4)定义式标度
(5)综合式标度
3、标记

(二)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构成
1. 测评标准体系的横向结构
(1)结构性要素
(2)行为环境要素(3)工作绩效要素
2. 测评标准体系的纵向结构
(1)测评内容
(2)测评目标
(3)测评指标
(4)测评指标设计的原则
1)与测评对象同质原则
2)可测性原则;
3)普遍性原则;
4)独立性原则;
5)完备性原则;
6)结构性原则;
(三)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类型
1、效标参照性标准体系:绝对的、明确的标准
(例:飞行员选拔标准)
2、常模参照性标准体系:相对的、主观的标准
(例:公务员选拔标准,高于“一般”)
五、品德测评法
(一) FRC品德测评法
事实报告+计算机辅助分析,考核性品德测评方法。
报告方式:个别谈话或集体问卷。
(二) 问卷法
代表:
卡特尔16因素个性问卷(16PF)
艾森克个性问卷(EPQ)
明尼苏达多相个性问卷(MMPI)
(三) 投射技术
Ø 广义的投射技术:把真正的测评目的加以隐蔽的一切间接测评技术。
Ø 狭义的投射技术:把一些无意义的、模糊的、不确定的图形、句子、故事、动画品、录音、哑剧等呈现在被测评者面前,不给任何提示、说明或要求,然后问被测评者看到、听到或想到什么。
Ø 投射技术的特点:1.
测评目的的隐蔽性。2. 内容的非结构性与开放性。3. 反应的自由性。
六、知识测评
是人们掌握的知识量、知识结构与知识水平的测量与评定。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把认知目标分为6个层次:
1.
记忆 2.
理解 3.
应用 4.
分析 5.
综合 6.
评价
我国把知识测评分为3个层次:
记忆→理解→应用

试题目标层次呈现:中间大两头小
七、能力测评
(一)一般能力测评
智力测验(个别、团体)(公务员考试)
(二)特殊能力测评
针对某些行业、组织与岗位特定能力的测评(包括:文书、操作、机械能力测评)(人力资源考试)
(三)创造力测评
尤其选拔高层管理和技术型人才。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试、威廉斯创造力测验系统、吉尔福德治理结构测试(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测试)
(四)学习能力测评
最简单有效的是心理测验,具体的应用形式是笔试。(心理测验、面试、情境测验等)
八、员工素质测评量化技术
(一)一次量化与二次量化
Ø 一次量化:对素质测评的对象进行直接的定量刻画。如:违纪次数、出勤频数、身高体重、产品数量等。素质测评的量化过程可一次性完成。
Ø 二次量化:先定性描述后再定量刻画(间接)。量化过程要分两次计量才能完成。
(二)
类别量化与模糊量化
Ø 类别量化:把素质测评对象划分到事先确定的几个类别中,然后给每个类别赋予不同的数字。
Ø 模糊量化:把素质测评对象同时划分到事先确定的每个类别中去,根据该对象的隶属程度分别赋值。
(三)顺序量化、等距量化与比例量化
(四) 当量量化
Ø 当量量化:就是选择某一中介变量,把诸种不同类别或不同质的素质测评对象进行统一性转化,并对它们进行近似同类同质的量化。当量量化是使不同类别不同质的素质测评对象量化,能够相互比较和进行数值综合。
九、员工素质测评标准体系构建的步骤
(一)明确测评的客体与目的(行业性质、职位特点)
(二)确定测评的项目或参考因素
1. 工作目标因素分析法
2. 工作内容因素分析法
3. 工作行为特征分析法
(三)确定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结构
Ø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四)筛选与表述测评指标(标准、标度、标记)
(五)确定测评指标权重
1. 德尔菲法
2. 主观经验法
3. 层次分析法(成对比较判断矩阵)
(六)规定测评指标的计量方法
1. 客观性测评指标
2. 主观性测评指标
(七)试测或完善素质测评标准体系
十、企业员工素质测评的具体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1. 收集必要的资料
2. 组建强有力的测评小组
测评人员需满足的7条要求:
(1)坚持原则,公正不偏;
(2)有主见,善于独立思考;
(3)有一定的测评工作经验;
(4)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5)有事业心,不怕得罪人;
(6)作风正派,办事公道;
(7)了解被测评对象的情况;
3. 测评方案制定
Ø 效度:即有效性和精确性,是指实际测到应聘者的有关特征与想要测的特征的符合程度。包括:预测效度、内容测度、同测测度。
Ø 信度:指测评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多次测试结论相同,或不错,或错一样。分为:稳定系数、等值系数、内在一致性系数。
(二)
实施阶段(核心)
1. 测评前的动员
2. 测评时间和环境的选择
(1)测评时间:不同指标,测评时间不同。如:测评工作成效,间隔可短一些;测评智力和能力,间隔可以长一些。
Ø 集中测评:避免周一或周末,选择一周中间比较好,在早上9:00左右进行。
(2)测评环境:宽敞、通风、光线充足、温度适中、安静。
3. 测评操作程序

(三)
测评结果处理
1. 引起测评结果误差的原因
(1)测评的指标体系和参照标准不够明确(客观);
(2)晕轮效应:(以点概面);
(3)近因误差;
(4)感情效应;
(5)参评人员训练不足;
2. 测评结果处理的常用分析方法
(1)
集中趋势分析:在大量测评数据分布中,测评数据向某点集中的情况。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值,可以用来进行组间比较,常用算数平均数和中位数。
(2)离中趋势分析:描述数列的分散程度,以差异量数(标准差)来说明。
(3)相关分析:正相关、负相关、零相关。
(4)因素分析:应用于分析受多个因素影响的现象,一般表现为若干因素的乘积。
3. 测评数据处理
(四)
综合分析测评结果
1. 测评结果的描述
(1)数字描述:利用测评结果的分值进行对比。
(2)文字描述:在数字描述基础上,参照标准等级内容,用文字评价被测对象的素质。
例:科技人员:1)基本素质、2)技术水平、3)业务能力、4)工作成果
2. 员工分类
(1)调查分类标准
(2)数学分类标准
3. 测评结果分析方法
(1)要素分析法
每个指标的测评结果
+ 对应的标准内容,进行要素分析。可分为:结构分析法、归纳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2)综合分析法
根据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的思想,对测评指标进行加权处理,计算指标的加权平均数,综合分析测评结果。可防止分析中的片面性并具有可比性。
(3)曲线分析法
在坐标图上,依次连接相邻的两个测评结果分值,形成曲线。直观简便。可以从曲线图上很快了解和掌握被测评对象的素质情况、各种特征、各类员工的某一指标差异情况。
十一、企业员工测评实施案例(招聘过程)
(一)
组建招聘团队
(二)
初步筛选应聘者
(三)
设计测评标准
(四)
选择测评工具
(五)
分析测评结果
(六)
做出最终决策
(七)发放录用通知
本节思维导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