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四)黑窑厂
(2024-01-05 09:59:05)
标签:
地名也需溯本归元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四)黑窑厂
黑窑厂在西城区陶然亭公园北门对过儿,是个地片名,不单指今黑窑厂街。
最早这里本无街、更无街名,清乾隆年间才出现黑窑厂胡同之称,起源是这里的确曾为窑厂。早在金元时期便有人在此开办窑厂、取土烧砖。明永乐四年(1406)朱棣决定迁都北京,虽然皇城为新建、城池是在元大都基础上加以改建,但工程同样浩大,所需建筑材料众多,于是在京城内外设下五大厂,分别是:台基厂、琉璃厂、大木厂也称皇木厂、神木厂、黑窑厂,其中只有琉璃厂与台基厂位于城内;明初迁都时没建外城,所以这一带也属郊区。
黑窑厂专门烧制灰瓦、大小开条砖、斧刃砖等,产品都是灰黑色,故称黑窑厂,因地处城南、故也称南厂。据《日下旧闻考》记载:“黑窑厂、曰黑窑,别于琉璃、亮瓦工窑也。本朝之制,琉璃、亮瓦皆仍明旧。”黑窑厂每窑概况:“黑窑,每中窑一座,砖瓦之属二千二百,计匹八十八工,五尺围苇柴八十八束。”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明朝所设五大厂只留下琉璃厂,其余四厂均被裁撤,黑窑厂则转为民办,改烧民居所用普通砖瓦。
规模与产量自然无法与官办窑厂相比,并逐渐式微、以至彻底关门。但是到此居住的人多了起来。明朝的黑窑厂是厂名儿而非街名儿、何况也无街,康熙年以后渐成街巷,乾隆时称黑窑厂胡同。黑窑厂附近原有多座大小土山,虽然不高但也算峰峦起伏。后因窑厂取土,从明永乐十八年(1420)至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的二百八十多年间,土山几乎全被挖平,呈现一片广阔的平川,这也为人们建房、形成街巷提供了条件。
但窑厂周围因烧窑取土而形成许多窑坑,地势低洼,遇雨积水难泄,便成片片水坑,故此出现“南下洼子”的称呼。由于明成祖朱棣十分信奉真武大帝,甚至自称真武转世,因此明朝所有官办厂、库、局、司等部门皆要供奉真武大帝;黑窑厂也不例外,其办公用房建在一处土山上,除了建窑神庙、供奉窑神之外,另有真武殿三楹,旁有小屋,道人居之,又有灵官阁。此山也不高,说白了就是个小土坡儿,但坡径迂回,盘折而上,名为窑台。
窑厂废除后,此地因高有土阜、低有水域、遍生芦苇、风景绝佳,故被雅称其为“瑶台”。特别是重阳前后,苇花摇白、一望弥漫、宛如秋雪,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多喜到此间搭凉棚、设茶馆,畅游赏景、饮茶赋诗;亦有冬春登窑台(瑶台)看真雪者,并留有“瑶台看雪诗”,因此形成“窑(瑶)台映雪”、为旧时南城之盛景。康熙年间曾有人在此建园几处,时为京城旅游胜地;后屡遭破坏,园林荒芜、沦为荒野。
其实真正的黑窑厂旧址约在今陶然亭公园西湖附近,公园里尚存的“窑台映雪亭”就是见证;包括已经消失的南下洼子、皆源于黑窑厂。清中期以后这里渐成坟场,坟丘累累。民国以后住户渐多,聚集成片,统称黑窑厂;为劳动人民聚居区,南段房屋低矮破旧,地势低洼,有“八十八间房”的俗称;北部有片古建筑,是建于清代的三圣庵,三进殿宇、山门拱卷上有石雕龙纹、后为琉璃瓦顶、是座尼姑庵。解放初期曾在此设北京市接济站、殡葬服务所等。
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正对陶然亭公园的街道定名为黑窑厂街,两侧派生小巷定名为黑窑厂东头条,原称后营胡同至四条,二条原称三圣庵后身儿,黑窑厂西头条,原称糖房胡同与二条,以及黑窑厂东街。黑窑厂东街是解放后政府在此建的平房区,其东侧就是原来的南下洼子、往南为窑台,即今陶然亭公园北门以内,由此可见当年的黑窑厂规模不小。
1974年,宣武区危房改造首先从八十八间房开始,1982年建成楼房住宅区,定名黑窑厂西里,原称黑窑厂西胡同,这是老宣武第一个危改小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