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八五八)云间会馆

标签:
会馆名称各有来历杂谈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八五八)云间会馆


云间会馆是清朝时上海在京会馆,起初在延寿寺街后又加上蒋家胡同。
松江古称华亭,唐朝置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华亭县升为府,次年改为松江府,领七县。元至元二十九年(1929)上海县立,辖于松江府。1912年,裁松江府,上海地区属江苏省,有上海、华亭后改名松江等十县。松江,别称云间,得名于西晋文学家陆云。陆云,字士龙,华亭人,在京城洛阳遇见洛阳名士苟鸣鹤,互通姓名时,苟说:“我是日下苟鸣鹤。”陆答:“我是云间陆士龙。”云间遂成为松江的别称。松江科举发达,名宦辈出,乾隆二十四年(1759)十月,刑部侍郎蔡鸿业字广勤,号西斋,乾隆十三年进士;监察御史范棫士字祖年,号芃野,乾隆十七年榜眼;刑部郎中张大金字舜岩,号鹤村三人集资“倡置云间会馆以居乡会试之来京者”。
设于清代乾隆年间的京师云间会馆,据《明清松江府》一书载:“京师贡院建筑极为庄严,规模宏巨。乾隆二十一年(1757)起,娄县人范棫士,丙子科、戊子科顺天乡试同考官,在北京倡置云间会馆,凡松江府参加应试举子,在会考前后均居住馆内。”与全国许多地方在京城设会馆的创立时间相比,对于松江士子而言,显然迟了。
云间在京旧有会馆两处,据《京师坊巷志稿》称,云间会馆位于延寿寺街,又按称:“今松江会馆在蒋家胡同。”据吴省钦《重修云间会馆版记》记载,延寿寺街的会馆,是吏部侍郎张集字殿英,号蔓园,松江人,他孙子张景星手里时,以候补主事居乡,就将这份祖产贱卖给了在京乡人“以成其美”,作为会馆。张集在蒋家胡同亦有房一所,给了侄儿张照字得天,号泾南,康熙四十八年进士,雍正十一年官至刑部尚书,久不居住便典当给他人,乡人问讯,连忙赎回作为新馆,要比延寿寺街旧馆大一半。
乾隆五十七年(1792)吴省钦任工部右侍郎主持重修并撰写了《重修云间会馆版记》。咸丰五年(1855),张照从孙、张集的从曾孙张祥河字公璠,号诗舲,时任吏部左侍郎兼代顺天府尹,又大修会馆,并改名为松江会馆。从孙是指兄弟的孙子。
据1950年11月21日《调查江苏云间会馆报告》记载,“大蒋家胡同126号的云间会馆,有房四十四间,除后院十间出租与非同乡居住外,余均由同乡住用。此外尚有房产两处,一是惜字纸会馆,在梁家园后身5号、6号、7号及富藏胡同2号,共有房五十一间。二是官菜园上街12号,有房二十间,义园一处,有地二亩一分,以上房产均由原有之董事会负责经营。”据此,董事会召开同乡大会,公布账目,而监事会则因会馆将纳入江苏省会馆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而不再增选。
虽然云间会馆设于京师时间较晚,但以下几方面特点,令人难以忘怀。
云间会馆的地理位置比较适中,清代京师正阳门大栅栏地域是吏部、礼部、户部等中央政府机关所在地。地方官员进京述职,同乡进京办事,相聚于近在咫尺的云间会馆,出行和食宿都较方便。参加会试的举子从正阳门至建国门长安街北的贡院考场交通便利,路程较近。这里地处京师外城,房价相对低廉,进京赶考的读书人,在会馆温习功课或等待发榜通知,久住些时日,经济上也能承受。
准入门槛较高。据尹宗云《京师云间会馆考》一文引用相关史料佐证,云间会馆初设时的门槛较高,主要接纳“以居乡会试之来京者”,“非选入举子不得入”。后来,除了在京和来京的同乡仕宦、缙绅、举子寄寓会馆外,尚有同乡商人的身影和眷属等出现其中。所以,有人以此为依据,将云间会馆视为以接纳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同乡会馆。云间会馆保持了试馆的基本特色。据民国十三年(1924)一则云间会馆《失契声明》披露,此时尚有房四十间。
创办云间会馆是为松江府在京仕宦提供聚会之所。明清两代,松江人在京城做官和由京师派往各地担任地方要职且须回京述职的官员很多。他们相继被启用为朝廷高官大臣。
据吴省钦《重修云间会馆版记》:“馆在延寿寺街,为张少宰集故产。”
云间会馆曾是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阵地。原籍上海县人、后迁居金山的清光绪年间举人、同盟会会员钮永建,曾一度居住云间会馆,在京师接受康有为变法维新思想。武昌起义后,钮永建任松江军政分府都督,后追随孙中山奔走革命。
原来北京东西走向胡同的门牌是从东口路北开始,直到西口最后一个,再转回来,继续往下排顺序,再到东口收尾。因此,站在东口南北一看,便知道这个胡同有多少院子。南北走向的胡同则从南向北、从路东开始到最北一个,再转回来,到南口收尾。站在胡同南口东西一看,也知道这个胡同有多少院子。
1965年,北京整顿地名、胡同。门牌从东到西、从北到南排列,南北走向的胡同单数在西侧,双数在东侧;东西走向的胡同,单数在北侧,双数在南侧。近年来城市改造,拆掉了许多院子,门牌也随之没了,因此最后一个门牌往往不能代表胡同的院门数量。
看历史文献资料时,必须懂得这些。原来的3、4、5号院子是相邻的,现在的2、4、6号院子是相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