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八二六)韶州会馆

标签:
修缮会馆开辟新用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八二六)韶州会馆
韶州会馆的全名是广东韶州会馆,又分新老会馆,老馆在前门外大蒋家胡同,1965年改为大江胡同,已经被拆除,原址大约在刘老根大舞台的位置;新馆在东城区前门外草场二条2号,是同治年间(1862-1875)旅京士人及乡贤捐金七百所建,为韶州科举应试士子栖所,内供奉三昌及乡贤先辈。
临街的小院,原有十五间房,后来是民居大杂院。从西兴隆街拐入草厂二条胡同后,路东第二个院子就是广东韶州会馆。占地480平方米,建筑面积284平方米,内存石墩、石碑等重要历史文物。
韶州,今在广东省北部的韶关市,是“石峡文化”的发祥地,至今已有2100多年建城史,自古以来与北京有着密切的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清同治七年(1868),为给赴京参加科举应试的士子提供栖所,韶州人士集资在京兴建广东韶州会馆,成为百余年来见证京韶两地往来交流的重要地标。
新馆至今也有一百多年了,会馆内存一古碑,上有“韶州新馆记”。
韶州会馆始建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后成大杂院,院中所存古建筑系清建。根据文物普查单位的资料记载,会馆原先有四方石刻,位于正房与厢房之间的院墙以及北厢房东山墙上,现在找不到了。北厢房东山墙上,似有碑刻痕迹,已被水泥覆盖,无法甄别。
《北京的会馆》书中收录了一部分“韶州新馆记”的碑刻内容。《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亦有清同治七年韶州新馆记的碑刻拓片,根据这两个资料,可以初步恢复出该碑刻内容,从中可知现在的会馆应为新馆,而旧馆在大蒋家胡同。
《韶州新馆章程》是清同治七年(1868)四月的作品,是历史文物,在当时的崇文区草厂二条出土。
韶关是广东省北部的一个地级市,可以用“历史名城、山青水秀、民族风情”概括。它的历史可上溯至2000多年前的汉代,元鼎六年设曲江县时,便以韶关为县治。这里原先被称为韶州,是一个四面环山的“盆底”形城市,在军事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势;在商贸上则是“一吏当关,万物难出”,各种商品货物均有东、西、北三关把守,后来商贾们就将这里称为韶关。由于韶关地处山区,因而有着秀美的自然风光,加之韶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因而当地的旅游景观十分多姿多彩,是粤北的旅游中心。韶关有国家级风景区丹霞山,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弘扬南宗禅法的发祥地南华寺,著名的马坝人出土处、石峡文化遗址狮子岩,有地下宫殿之称的古佛岩,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梅岭古道,珠江三角洲居民的发祥地珠矶巷,南方第一家天然狩猎场乳源南水狩猎场,乳源的必背瑶寨等等。
韶州会馆紧密的链接了北京和韶关,方便了两地的人员交流,加强了商贸往来。对记录、展现和传承韶关独特的历史和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广东韶州会馆建成至今逾150年,2013年韶州会馆被核定公布为东城区不可移动文物。
2022年以来,韶关市委、市政府以“小空间 大风度”为理念,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对韶州会馆进行修缮和布展,将其打造成韶关在京的文化旅游展示窗口、乡情联络场所和招商引资平台。
2023年5月22日作为东城区首批会馆活化利用项目,承载着韶城厚重历史文化的韶州会馆正式对外开放。
门头上“古虞名郡”四个字昭示着韶州的深厚历史。韶州因舜帝南巡奏韶乐于韶石上而得名,自古以来就有“古虞名郡”的美誉。
穿过门廊,步入韶州会馆院内,正房、东西厢房、倒座房修葺一新,中间一株大槐树,洒下满院绿荫。会馆里处处彰显出韶州特色。正房主展厅展出“古虞名郡 风度韶关”韶关印象主题展,分八个单元展示了韶关市人文历史、文化底蕴和发展成果。通过电子屏幕以及图文展现韶州风采。
会馆倒座房为会客厅,南北配房分别以韶关茶、韶州兰花为主题,打造具有鲜明韶关元素和特色的主题茶室、书房;踏入西厢房,阵阵幽香飘来,雪山天草、七彩神童等各品种兰花风姿素雅。东厢房则是品茗香房, “韶关地处南岭山脉南麓,气温适宜,雨量充沛,最具代表性的茶是白茶,如红山银刀,采集的是一芽一叶,品尝起来有兰花香。”
后院为改造修缮功能区,四周布置竹园景观,主要提供轻餐饮接待服务和非遗展示。会馆内同时设有户外茶室和屋顶客厅;中庭为灵动空间,将用于开展临时展示展销等。
新的韶州会馆坚持公益属性和综合服务,充分展示韶关历史文化、城市发展、旅游资源、风土人情等地方特色,开展多种形式的经营和服务,宣传韶关历史文化、城市发展、旅游资源、风土人情、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等,推介韶关农特优产品,展示韶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花瓶子、茶罐子成果;推介粤北采茶戏、瑶族刺绣等韶关非遗文化;开展文化研学、旅游推介、招商引资、企业宣介、特色产品等各类主题展览。
开馆当天,韶关籍驻京乡贤、企业代表及在京学生代表也前来韶州会馆参观采风,并进行了座谈,再续百年前会馆联络互助同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