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八二五)石棣会馆
标签:
遗留会馆准备修缮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八二五)石棣会馆
石埭会馆在东城区前门外大蓆胡同20号。始建于明代天启四年(1624),占地面积约576平方米,院门高大,建筑面积475平方米,坐东南朝西北。清光绪九年(1883)重修,现存为清式建筑十余间。
从仅有资料和石埭会馆所处位置,不难看出,石埭县历史上因徽商兴盛,人才辈出,富庶一方。
明朝《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这里是大蓆儿胡同,清代改叫大蓆胡同。原来崇文区三里河周边多河道,芦草园地段芦苇旺盛,这里的居民多以编苇蓆为生,胡同因此而得名。在大蓆胡同路西有一条狭窄曲折的小胡同,为小蓆胡同。
石埭会馆发端于明,鼎盛于清,终止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几百年间,会馆秉持联络石埭旅京同乡情谊,接待举子进京考试、商贾赴京经商住宿,发展公益事业,维护石埭旅京同乡权益等宗旨,致力服务于历代石台籍旅京同乡并发挥了积极作用。
1949年北京民政局对石埭会馆进行了普查登记,1956年会馆房产被政府征收,移交北京市房管局分配给市民居住。由于年久失修,目前会馆建筑破败不堪,原会馆内的咸丰六年(1856)“重修神堂碑记”、光绪九年(1883)“重修石埭会馆并义园碑记”、民国二十五年(1936)“石埭会馆并义地碑记”等石碑损毁严重,字迹模糊,难以辨认。
1965年北京整顿街巷地名时,将富寿里、康阜胡同、坑儿胡同并入大蓆胡同,花枝胡同并入小蓆胡同,形成今天的格局。
2012年前门大街管委会宣布:未来五年内将完成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修缮工程,修复十座会馆,石棣会馆正在规划中,并引入现代功用。东城区政府认为,会馆修缮后,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院落,还应引入现代功用。“保护与合理使用,应该相辅相成”。
2013年,成为东城区普查登记文物,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东城区文化委员会发出《关于履行石埭会馆文物保护措施的函》,石埭会馆得以保护,免遭拆除。
石棣就是如今的安徽省石台县,在历史上是徽州文化和江淮文化的交融之地。石棣县设于梁大同二年(536),《元和郡县志》记载:“石埭在县西北一百三十里,有两横石壅江,有如埭焉,因为名”。《太平寰宇记》所述:“因贵池原有两小石埭堰溪水,遂以为名。” 石棣县虽是山区小邑,但从尧田、鸡公岩等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打制石器和陶器看,也是先民活动的重要地区。
有关大蓆胡同石棣会馆的史料记载并不多,在会馆内通往后院的墙角隐藏着一块石碑,上面记载有馆志。但因年代久远,加上后来认为的保护不力,碑上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很难辨别出上面所记内容。
据考证,会馆隔壁12号房屋和馆后缺孜胡同26号房屋产权共属石埭会馆。《会馆规则》第一条规定,该两处房屋一律按时价对外出租,租金由会馆统一收取,存入中交银行。会馆厅后中院正房,除留两间作为董事会和同乡会议之所外,其余房屋作为来京同乡求学谋事之同乡居住。若已有职业或生活能自给者,应按每月大间2元、小间1元缴纳房租,充作公用,如遇会馆无多余房间时应当迁出,让与无职业者免费居住。
石埭会馆所有房产收入,主要作为房屋维修、同乡联谊、扶贫济困、置办义园等支出。按规定,每年岁首,在会馆举行团拜,酌量市况,略备蔬席,以资联欢。清明时节,会员由董事陪同赴义园公祭,除此以外,不得有公务支出。
按会馆规则,会馆每年从年收入中提取10%作为扶贫助困基金,用于赤贫同乡生活捐助和其他公益事业。另提取10%,用于义园房屋修理及看管之用。自明代至民国期间,石埭会馆先后在京购置土地48.2亩,分别在八圣庙、火神庙、双龙庵等地设立义园5处,用于石埭籍在京死亡同乡厝葬之所。
会馆让一代又一代身居京城的石埭同乡温暖如家,他们在馆中叙乡情、待亲友、论时事、谈生意,当然也不乏一些美谈佳话。
东城区政府称,前门地区曾拥有会馆三十多座,目前石棣会馆的状况是残破不堪,院内杂草丛生,大部分房屋已经荒废。会馆的修缮,将视每座会馆的不同现状,“条件成熟一座,修复一座”。虽然历经社会变迁,但石埭会馆依然没有坍塌成为一片废墟。
2022年,东城区首批焕发会馆活力合作征集项目发布,包括石埭会馆在内的首批十个会馆,面向社会征集会馆运营主体和创新合作,以期推动历史文化街区转型升级。
2023年3月前门东区文物修缮项目包括石棣会馆在内已经发出公开招标公告。将来石埭会馆会变成为石台县亮相京城的一张漂亮名片!

加载中…